APP下载

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2020-06-15李清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卡培毒副转移性

李清良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妇产科的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罹患率占据首位,病死率则居于第6 位[1]。乳腺癌对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均有严重危害,虽然关于该病的临床治疗在近些年取得了明显进步,但药物化疗仍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手段。卡培他滨(capecitabine)作为氟尿嘧啶的前体类药物,现已被证实对肿瘤的发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关于其剂量学问题则尚无统一标准[2-3]。本研究以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64 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例,重点探讨了两种不同剂量(2 500 mg/m2与2 000 mg/m2)卡培他滨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现对研究做如下汇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在本医院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共64 例,入选标准:(1)经手术切除或改良根治术处理后辅助化疗发生转移,有新病灶形成,(2)预测存活期3个月以上,(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肝肾功能不全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2)近期有相关药物使用史,(3)对研究药物过敏,(4)基线资料不完整等。按照1:1 比例随机归为两组,A组患者年龄段46 ~81 岁,平均(65.8±5.4)岁;病灶性质:(1)腺癌6 例,(2)浸润性导管癌7 例,(3)单纯癌11 例,(4)髓样癌8 例;B 组患者年龄段48 ~82 岁,平均(66.2±5.7)岁;病灶性质:(1)腺癌8 例,(2)浸润性导管癌6 例,(3)单纯癌12 例,(4)髓样癌6 例。将A、B 组的基线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显示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研究性。

1.2 方法

A 组接受常规大剂量卡培他滨(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1224;规格:500 mg×60 s)治疗,每日2 次,总用量2 500 mg/m2,持续服用14 d 后停药7 d,再继续用药,以此为1 个周期,连续治疗3 个周期后评估药效。

B 组接受中等剂量卡培他滨用药,每日2 次,总用量2 000 mg/m2,持续用药14 d,并在停用7 d 后继续用药,以此作为1 个周期,共治疗3 个周期。

1.3 评估项目[4]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制的实体瘤疗效标准判定化疗效果,包括:(1)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完全无病灶,持续超过1 个月未复发;(2)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最长垂直交叉直径总和持续1 个月较治疗前减少超过30%;(3)稳定(stable disease,SD):病灶最长垂直交叉直径总和持续1 个月减少,但不足30%,或增加不超过20%;(4)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病灶最长垂直交叉直径总和较前增加超过20%,或有新病灶形成。由CR+PR 计算化疗总有效率。同时参照NCI CTC(4.0 版)对两组的血液非相关性与相关性毒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记录。

1.4 数据分析方法

将此次研究的计数、计量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SPS 20.0 程序中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Fisher 精确概率,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说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 组与B 组化疗疗效的评估结果

A 组与B 组化疗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43.75%与37.50%,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A 组与B 组血液相关性毒副反应的统计结果

两组发生血红蛋白降低、粒细胞减少或发热等血液相关性毒副反应的概率基本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A 组与B 组血液非相关性毒副反应的统计结果

两组肝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比较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比A 组,B 组较少发生恶心呕吐、腹泻、乏力与手足综合征,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 讨论

转移性乳腺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其转移顺序一般从肺胸膜开始,逐步向骨骼、皮肤软组织、肝脏以及脑部等转移[5]。由于已错失最佳手术时机,全身化疗成为了目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一种重要手段。卡培他滨作为一种口服剂型的化疗药物,给药后能够被肠道吸收,经肝脏初步转化为5-脱氧-5 氟胞嘧啶,再由胸嘧啶磷酸化酶转化为大量的5-脱氧-氟尿嘧啶,由此发挥强效的抗癌作用。由于胸嘧啶磷酸化酶主要存在于癌细胞中,因此卡培他滨给药后能够集中于局部病灶,既可保证药效的发挥,又能够避免增加药物毒性[6]。

目前卡培他滨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实践的佐证,但关于其剂量学问题则尚无统一标准。既往临床推荐常规大剂量(2 500 mg/m2)用药,以更充分地发挥抗癌效果[7-8];但新近研究发现,常规大剂量卡培他滨用药的毒副反应仍然较强烈,存在部分患者用药后无法耐受的问题[9-10]。陈军等[11]研究比较60 例老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中等剂量卡培他滨治疗后的毒副作用更少,优于常规大剂量用药。本研究以64 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例,重点对不同剂量卡培他滨的用药效果做了探讨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B 组化疗总有效率为37.50%,略低于A 组的化疗总有效率43.75%,但数据比较差异较小,证明该两种剂量卡培他滨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可行,化疗效果有保证;从安全性方面分析,B 组发生恶心呕吐、腹泻、乏力以及手足综合征等血液非相关性毒副反应的概率均更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恶心呕吐、腹泻等毒副反应属于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12-13],增加卡培他滨用量时导致该类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而两组发生白细胞下降、血小板降低等血液相关性毒副反应的概率未见明显差异,对此,我们认为可能是常规大剂量卡培他滨用药虽然增加了血液系统毒性,但与中等剂量卡培他滨相比仍处于患者可耐受范围。

综上所述,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取中等剂量卡培他滨治疗,化疗效果与常规大剂量用药基本相当,并可明显减少多种毒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更可靠,值得推荐。

表1 A 组与B 组化疗疗效的评估结果

表2 A 组与B 组血液相关性毒副反应的统计结果 [例(%)]

表3 A 组与B 组血液非相关性毒副反应的统计结果 [例(%)]

猜你喜欢

卡培毒副转移性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改良式静脉水化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后的应用效果
局部晚期鼻咽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式辅助化疗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
中国居民转移性收入不平等成因的实证分析
卡培他滨单药与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胃癌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