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检测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比研究
2020-06-15陈玉霞
陈玉霞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脑膜炎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高,一旦没有及时治疗,残疾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是脑膜炎的两种常见类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严重程度最高,多是因为大脑内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而发生结核病,从而影响脑神经、脑动脉以及脑实质等,同时侵犯脑膜,引起的一类炎性反应[2]。结核性脑膜炎一般在低于5岁的小儿中发生率更高,且经常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原因是盗汗、头痛、低热等初期临床症状不严重,往往被忽视,导致疾病不断发展,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最终引发严重后果[3]。
病毒性脑膜炎也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性疾病之一,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属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后遗症发生率和致残率仍较高,但近年来其病死率有所下降[4]。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是病毒性脑膜炎高危人群,有报道显示,中枢神经感染住院患儿病毒性脑膜炎约占50%以上[5]。病毒性脑膜炎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治疗,其对大脑的损伤非常大。这种神经系统的疾病如果预后不彻底,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儿童意识障碍,部分患儿会有很多如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不仅患儿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还会影响儿童正常学校生活[6]。病毒性脑膜炎是不同病毒导致的颅内急性炎症,存在较多病原体,临床确诊难度较大,误诊的风险高,影响患儿的及时治疗[7]。
病毒性脑膜炎尚无特效药物,但早期有一定的自愈概率,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可经积极的治疗完全康复[8]。因此,对症治疗以及早期诊断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是脑脊液病原学检测,但病原菌检测中由于抗生素滥用情况加重而使检出率降低,同时该检查耗时长,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而延误治疗。所以临床有必要做好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工作,以保证临床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实现患儿预后的改善。当前在这两种疾病的诊断中,细胞学检测方法的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以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04—2019-04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0例为对象,具体分析细胞学检测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及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04—2019-04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20例(结核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0例(病毒组)为对象。结核组男12例,女8例,年龄0.5~6(3.60±2.18)岁;病毒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7(3.81±2.43)岁。2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膜炎诊断标准;②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③无其他严重伴发疾病;④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情同意;⑤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②伴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④合并过敏性疾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1.2方法全部患儿在入院3 d内进行腰穿,收集患儿3 mL脑脊液,在FMU-5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中加入脑脊液0.5 mL,持续5 min的离心处理,离心速率为800 r/min,收集脑脊液细胞在玻片上,利用迈-格-姬对细胞玻片进行8 min染色,等待干燥后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计数。
1.3评价指标测定2组患儿的血清白蛋白(CALB),利用日本强生2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溴甲酚绿法下进行测定,脑脊液白蛋白(SALB)在免疫比浊法下进行测定,脑脊液白蛋白指数(CALB指数)=CALB/SALB×10-3。
测定并比较2组患儿脑脊液中嗜中性粒细胞、脑脊液小淋巴细胞、转化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
评价2组患儿血脑屏障损伤程度,依据CALB指数进行判断,CALB<9提示正常,CALB9~10为轻度损伤,CALB11~30为中度损伤,CALB30以上为重度损伤。
2 结果
2.1CALB、SALB、CALB指数比较结核组脑膜炎患儿CALB测定结果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脑膜炎患儿SALB、CALB指数测定结果明显高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P<0.05)。见表1。
组别nCALB(g/L)SALB(g/L)CALB指数结核组2036.28±6.521.23±0.5931.75±10.38病毒组3036.34±6.230.67±0.2015.56±9.82t值1.1784.9246.206P值0.2440.0000.000
2.22组脑脊液内细胞类型及比重比较结核组脑膜炎患儿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化淋巴细胞均低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P<0.05),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高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P<0.05),结核组脑膜炎患儿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浆细胞、单核细胞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比较结核组脑膜炎患儿血脑屏障轻度损伤患儿明显少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P<0.05),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患儿明显多于病毒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脑脊液内细胞类型及比重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ell types and specific gravity incerebrospinal fluid in 2
表3 2组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比较 [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blood-brain barrierinjury between the 2 groups [n(%)]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其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且多样,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是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健康[9]。部分患儿虽积极治疗仍遗留癫痫、脑软化、脑积水、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两种常见类型。
结核病变会经血行-脑脊液途径影响脑膜,机体高度过敏性紧密联系结核性脑膜炎的出现,部分患儿也可能由于脑膜干酪灶、脑实质破溃导致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为需氧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先在小区域形成感染,因为结核菌不会有毒素、酶的分泌,所以不会导致炎性反应或免疫反应,宿主不会有症状表现[10]。之后淋巴系统会受到杆菌入侵并进入局部淋巴结中,由于菌血症影响会通过血行播散进入脑实质、脑膜处,且会大量复制。等到宿主出现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会致敏,将巨噬细胞激活,向感染灶转移[11]。巨噬细胞能够将杆菌吞没,且可以与其融合转变为多核巨细胞,这种情况免疫反应的影响会杀灭大部分杆菌,仅在巨噬细胞中遗留少数[12]。不完全的囊壁样组织会包绕肉芽肿性病灶,因为体积非常小,所以可能长期静止存在于脑膜中。如果宿主免疫力减弱,病灶中结核菌会被激活,进入蛛网膜下腔中,跟随脑脊液出现播散,经过一段时间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疾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软脑膜部位的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以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为主,具有传染性,其中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感染较为多见,患儿可出现脑组织体征改变及神经系统麻痹等情况。病毒性脑膜炎多发于低龄婴幼儿,症状较轻可自行痊愈,若治疗延误会影响患儿的脑部功能,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不良后遗症,重者出现脑水肿、惊厥,进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若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病毒性脑膜炎的致残率较高,据相关研究报道[13],约33.9%的患儿可遗留肢体瘫痪。减少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并发症,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的重要保证是积极有效的临床救治,因此,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患儿软脑膜、脑部肿胀表现出弥漫性混浊,有灰黄色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额叶底部、视交叉池、脑底部桥池的分布最明显[14]。脑神经鞘会受到炎性渗出物侵犯,会对神经纤维形成包绕及挤压,显微镜检查能够观察到软脑膜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少有浆细胞、巨噬细胞[15]。在软脑膜部位能够检查发现有散在的粟粒状结核结节,组成包括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少量存在浆细胞,并且结节中多会存在干酪样坏死物质。临床发现,脑实质中、软脑膜血管中的小动脉多会出现血管炎性改变,始于外膜,对弹力纤维形成破坏,并导致血管内膜炎,继而导致血管闭塞,严重情况下会引起脑梗死。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无典型临床症状,诊断难度较大,误诊风险高,本研究通过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结核组SALB、CALB指数测定结果明显高于病毒组(P<0.05),结核组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化淋巴细胞均低于病毒组(P<0.05),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高于病毒组(P<0.05),结核组血脑屏障轻度损伤患儿明显少于病毒组(P<0.05),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患儿虽然多于病毒组,但因为研究对象数量过少,所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知,进行细胞学检测能够帮助鉴别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两种脑膜炎在SALB、CALB指数方面,在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化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比重方面,在血脑屏障受损程度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这些检测对两种类型的脑膜炎进行鉴别。细胞学检测能够帮助鉴别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为临床诊疗进行提供科学指导,临床有良好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