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乙醇冰袋在骨折创伤患者术前冷敷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6-15肖黎君夏春玲
肖黎君,夏春玲*
(武汉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
骨折多由于意外创伤引起,骨折发生后,局部组织肿胀、疼痛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局部组织肿胀严重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手术被迫延后。局部冷敷使用方法简便,效果肯定,可利用机体对冷刺激的生理反应减轻局部组织肿胀和充血,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微血管通透性,缓解局部组织充血肿胀,降低末梢神经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为创伤后早期手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是创伤骨科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常采用清水冰袋进行冷敷,由于清水制成的冰袋硬度较高,难以塑性,且无法与体表充分接触,不易固定,维持时间较短,需频繁更换,不仅造成患者的不适,且冷疗效果也大大降低。本文将25%乙醇冰袋应用于骨折创伤患者术前冷敷中,较普通冰袋更能有效缓解术前骨折部位的疼痛,促进骨折部位的消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科收治并拟行手术的骨折创伤患者135例,将住院号编号后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符合四肢骨折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诊断证实;(3)均为闭合性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者;(4)排除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者;(5)排除严重循环不良者或对冷过敏者;(6)排除不接受手术者;(7)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冰袋在术前对创伤部位进行冷敷,普通冰袋的制作方法为:取500ml空盐水软袋,清洗消毒后,将无菌注射用水450ml注入空输液软袋中,密封好后放入-18℃的冰箱内,放置24h备用。试验组则采用25%乙醇冰袋在术前对创伤部位进行冷敷,25%乙醇冰袋制作方法为:取同一厂家500ml空盐水软袋,清洗消毒后将无菌注射用水300ml及75%酒精150ml注入空输液软袋中,混合均匀,制成25%乙醇溶液后密封软袋,放入-18℃冰箱内24h备用。两组患者均在入院1h内立即使用冰袋给予冷敷,对照组采用普通冰袋给予冷敷,试验组则采用25%乙醇冰袋给予冷敷,冷敷时均使用棉垫包裹冰袋,置于创伤部位皮肤表面,连续冷敷3日,每日2次,每次30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冰敷12h、24h及48h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即让患者选取0~10中的一个数字代表自身疼痛感受,0代表完全无痛,10代表不能忍受的剧痛,评分越高,则表示被测试者的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19.0统计软件,双人核对所有数据后录入电脑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冷敷12h、24h、48h疼痛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在使用2 5%乙醇冰袋冷敷1 2 h、2 4 h、48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3 讨 论
手术是四肢骨折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骨折后局部组织肿胀程度常决定了手术时机,,如在肿胀期进行手术极易造成一系列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疾病预后。有研究表明[2]:骨折后的疼痛和肿胀可在外伤后24~48h内持续加重并逐步达到高峰。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而言,局部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有[3]:骨折、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出血导致局部迅速肿胀,局部炎症反应加重,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间隙渗透压升高而导致局部肿胀持续加重。局部冷敷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并发症小等优点,迅速消肿止痛,已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临床中。且冷敷的温度越低,作用于皮下组织的效果就越好。
然而传统的清水冰袋硬度较大且有棱角,难以与皮肤表面充分贴合,不易固定,低温持续作用时间较短,患者使用感不佳,冷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5%乙醇冰袋利用乙醇和水不同冰点和沸点,使乙醇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将乙醇溶液置于-18℃冰箱冷冻后可形成冰霜状,柔软无棱角,易于塑性,便于固定,且可以很好地与皮肤表面贴合。不仅提高了患者使用的舒适感,还延长了低温持续时间,提高了冷敷效果。同时,25%乙醇冰袋制作简便,成本低廉,减少了冰袋更换次数,减轻了护士工作负担。
综上所述,本文将25%乙醇冰袋应用于骨折创伤患者术前冷敷中,较普通清水冰袋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前骨折部位的疼痛,有助于骨折部位的消肿,缩短了术前等待天数,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