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袋固定装置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2-12-16马继琴赵佳艳李灿林杨崔丽王灿花
马继琴,赵佳艳,李灿林,杨崔丽,王灿花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0 引言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影响下发生体温中枢功能与调节障碍,进而导致体温升高等表现[1]。长时间发热会影响机体代谢功能,导致生理机能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严重不良事件,因此需要合理降温[2,3]。药物降温是较为常用的降温方法,但其可能导致患者的汗液量增加,造成虚脱等表现,安全效益一般。与之相比物理降温的效果更好,其降温效果更为可控,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作为发热患者的首选降温方法。物理降温多使用冰袋,但冰袋的固定方法多样,患者的治疗舒适度也有差异[4]。传统的冰袋固定方法主要是使用毛巾和布袋包裹干冰冰袋,虽然能够起到降温效果,但毛巾和布袋包裹质地坚硬,很可能划伤患者或者使患者出现冻伤,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棉布和弹力松紧带制作的冰袋固定装置,冰袋不容易发生脱落,能够有效保证降温效果。本院所使用的冰袋固定装置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固定带的更换,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而减少,且冰袋可重复使用,使用后通过严格清洗、消毒、灭菌处理,便于后续继续使用,固定的方法非常简单,用于制作的成本也不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8月1日 至2019年6月1日 入 院 治疗 的80例体温≥38.5℃的发热住院患者,用于分析冰袋固定装置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 究 时 间 为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共计80例体温≥38.5℃的发热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患:女患=25:15;年龄29-68岁,均值(42.12±1.54)岁。研究组40例,男患:女患=27:13;年龄28-67岁,均值(42.25±1.45)岁。经假设检验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冰袋固定方法:用毛巾和布袋将干冰冰袋包裹住,将其置于患者的体表大血管处,如腋下、腹股沟或腘窝部位。研究组运用冰袋固定装置,使冰袋固定装置包裹冰袋,将其放于患者的体表大血管处,如腋下、腹股沟或腘窝部位。使用过程中观察冰袋移位情况,使用0.5h后撤去冰袋,观察冰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在撤去冰袋0.5h后复测体温并记录,而后继续冰敷处理,循环往复3-4次。将两组所得的体温数值汇总后分析,得出结论。
1.3 观察指标
记录冰敷后0.5h、1h、2h、3h的降温效果;利用自拟评价量表测评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服务结束后由护理人员匿名填写表格,评估内容为冰袋固定简易性、冰袋使用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冰袋设计合理性、冰袋使用性能、冰袋降温效果、冰袋温效等,每项均为100分,分数和满意度呈正相关。利用舒适状况量表评估患者的舒适度,共4个维度(心理、生理、社会和精神),共30个项目,总分120分,低度舒适计为60分以下,中度舒适计为60-90分,高度舒适计为90分以上。利用自制评价表测评冰袋固定稳固性,包括冰袋放置舒适度、冰袋脱落风险等,共计10分,分数和稳固性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经t值对比与检验,采用(s)表示,计数数据经χ2值对比与检验,采用(%)表示,假设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在冰敷0.5h、1h后的降温效果接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冰敷2h、3h后的降温效果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0.5h 1h 2h 3h研究组 40 0.68±0.27 1.15±0.32 2.18±0.61 2.49±0.25对照组 40 0.64±0.24 1.02±0.31 1.82±0.60 2.01±0.21 t-0.700 1.845 2.661 9.298 P-0.486 0.069 0.009 0.000
2.2 两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在冰袋固定简易性、冰袋使用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冰袋设计合理性、冰袋使用性能、冰袋降温效果、冰袋温效等方面,研究组的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冰袋固定简易性冰袋使用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冰袋设计合理性冰袋使用性能冰袋降温效果 冰袋温效研究组 40 91.25±2.65 92.05±2.44 93.48±2.51 94.05±1.98 92.16±2.45 92.08±2.68对照组 40 84.56±2.45 85.16±2.41 86.15±2.44 86.79±1.85 84.66±2.15 85.79±2.71 t - 11.724 12.706 13.243 16.945 14.552 10.438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比较
研究组的高度舒适度占比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冰袋固定稳固性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冰袋固定稳固性评分为(8.25±0.75)分,对照组为(6.02±0.4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3,P=0.000)。
3 讨论
发热会导致患者机体代谢水平异常,导致心脏过度负荷,进而影响呼吸频率[5,6]。长时间发热会放缓脑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的脑组织氧代谢水平,导致细胞损伤,进而导致脑部炎症等疾病[7,8]。为此,临床建议积极控制发热症状,激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解热镇痛药是常用的降温方法,此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有可能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重复使用,具有应用局限性[9,10]。临床上最简单、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就是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具有迅速、安全易控制、不良作用少等优势,受到临床广泛应用[11,12]。物理降温是发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反复使用,安全效益佳,其中以冰袋降温为主[13,14]。医护人员在冰袋外层包裹一层布袋或毛巾,可以减少冰袋对皮肤的冷刺激,将冰袋放于腋下静脉等大血管部位可尽快降温[15,16]。传统的冰袋固定方法可以起到降温效果,但毛巾和布袋包裹冰袋后质地坚硬,可能冻伤或是划伤患者,具有使用局限性[17]。冰袋固定装置使用棉布和弹力松紧带进行制作,冰袋脱落的风险低,可以在保证降温效果的同时预防并发症。本研究所用的冰袋固定装置无需注水,选择高新技术生物材料,是无毒干净的生物冰袋,其内容物是胶状体,不容易发生泄漏,且不会导致明显的潮湿感,冰敷期间更易于固定,舒适度更高[18]。冰袋固定装置在使用时无需更换固定带,可以缩减护理工作量,且冰袋能够重复使用,经严格清洗与消毒后可再次使用,固定方法简单,购买方便,制作成本低,可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19]。冰袋固定装置同传统固定方法一样,不可长期冰敷,在冰敷0.5h后撤下冰袋,观察皮肤状态。部分患者对于冷刺激的敏感性极高,在使用冰袋固定装置前需要先讲明其使用方法和意义,指导患者预使用冰袋固定装置,待其适应后再进行冰敷操作[20]。
本次研究选择体温≥38.5℃的发热住院患者,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分析传统冰袋固定方法及冰袋固定装置的降温效果,对比冰敷后不同时间点的降温效果、护理人员满意度、患者舒适度和冰袋稳固性评分。结果中研究组在冰敷2h、3h后的降温效果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患者高度舒适度与冰袋稳固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冰袋固定装置可以保证降温效果,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且冰袋固定的稳固性较佳,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定时询问患者的冰敷感受,若有不适感立即撤下冰袋进行处理,严格观察皮肤状态,防止皮肤并发症。
总之,冰袋固定装置可以广泛用于物理降温,其对于发热住院患者的降温作用较佳,实用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