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测度实证研究

2020-06-13治丹丹高志越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耦合度耦合区域

孔 伟,刘 岩,治丹丹,朱 飞,高志越,5

(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北方学院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4.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张家口 075000;5.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尤其强调高等教育在培育创新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中,首位度最高的创新发展无疑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以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全新技术革命将要到来,西方发达国家各自积极谋划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并高度重视自身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及高等教育创新推动战略,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以此谋求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优势地位[1]。中国也应适时而动,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科技进步、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目前,学者们已围绕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涉及“科教融合”理念、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等方面[2-11]。前人研究为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问题奠定了研究基底并对后续研究有所启迪[12-13],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针对性不强,虽意识到“科教融合”大势,但对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作针对性研究的并不多见;二是视角单一,对于耦合协调问题多关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本身以及与经济的时空格局、协调发展度,缺乏系统、科学、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思考;三是方法单一,研究方法多局限于Cobb-Douglas 函数、DEA 模型、AHP 法等,缺乏新研究框架的引入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集成运用。基于此,为促进与引导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进程,本文针对这一具体问题,引入波特“钻石模型”框架[14-15],着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地测度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除港、澳、台外的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来源于2018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缺失数据由2017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代替。为消除指标原始数据间量级和量纲差异以及使研究对象间更具有可比性,对正向指标和中性指标分别运用公式(1)和公式(2)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每个指标数据均在0~1 之间。

1.2 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是两个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是进行其协调发展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运用频度统计法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中所涉及指标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并形成整体优势的特征,参照波特“钻石模型”的“要素-结构-环境-功能”框架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向专家征求意见进行完善。该指标体系由子系统、要素层和指标层3 个层次构成(表1),其中,高等教育子系统(HE)包括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功能4 项要素和12 项基本指标,科技创新子系统(TI)包括创新要素、创新结构、创新环境和创新功能4 项要素和12 项基本指标。为消除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对指标数据本身客观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表1 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方法来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3)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根据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并运用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推演得到高等教育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度模型:

表2 协调发展度分类体系及等级划分标准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发展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耦合状况良好(表3、图1),耦合度均在0.764~0.998 之间,其中93.5%的区域耦合度超过0.8、54.8%的区域耦合度超过0.9,这表明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通过分析并根据与的关系可将31 个区域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广东和江苏的,属于科技创新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型区域,即高等教育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究其原因,可能是此类区域的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实力雄厚,企业充分发挥了创新主体作用并主导了科技创新。同时,广东的和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江苏均位列第二,需要强调的是,从区域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区域高等教育应更多地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且适度超前于科技创新发展。浙江、安徽、海南、西藏和青海的,属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型区域,其中浙江教育与科技同时超前发展,安徽同时处于一般发展水平,海南、西藏和青海则同时落后发展。北京、上海、湖北、辽宁、山东、四川和陕西等24 个地区的,属于高等教育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型区域,即区域高等教育超前于科技创新发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该区域高等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功能;二是该区域高校数量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其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脱节较为严重,应该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溢出效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重视高等教育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促进高校与创新型企业合作。

表3 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及排名

2.2 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度分析

分析实证结果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程度并不乐观(表3、图1),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偏低为0.415,且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度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协调发展度排名前三位的是广东0.848、江苏0.817 和北京0.711,排名后三位的是新疆0.212、青海0.181 和西藏0.141,第一位与最后一位相差6 倍多。目前,属于优质协调发展类的区域空缺,仅广东和江苏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分别为0.848 和0.817,此类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较为协调,且两者相互作用效果较好,区域内高校资金支持多元,企业创新能力强劲且活动频繁,区域发展模式领先,整体呈现出有序的良性互动发展状态。北京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上海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这两个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度都很高,分别为0.848 和0.987,但协调发展度却分别只有0.711 和0.668,此类区域内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政产学研”合作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也仅呈现出比较有序的互动发展状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一是该区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未能很好地带动科技创新发展。其他区域属于过渡发展类或失调衰退类,说明有超过87%的区域其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即两者发展并未良好结合和相互促进,脱节现象严重。因此,这些区域需要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并努力协调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发展关系,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培养“双创型”人才,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创新经济发展形式,通过高等教育发展引领科技创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扭转区域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局面。

图1 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雷达图

3 结论与提升策略

3.1 研究结论

本文试图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框架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解读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复杂耦合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耦合状况良好。其中有93.5%的区域耦合度在0.8 以上,表明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

(2)区域高等教育超前、同步、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并存。但从区域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应着重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并适度超前于科技创新发展。

(3)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程度不佳、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目前没有区域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广东、江苏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北京为中级协调发展类,上海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有超过87%的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需要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策略上协调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破解区域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难题。

3.2 提升策略

(1)政府加强教育与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我国各级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表现,以促进二者高水平优质、良性协调发展为宗旨,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高校、企业注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鼓励“政产学研”深入合作,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等形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式发展。

(2)促进企业与高校互动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与主导力量,高校应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智库支持与人才保障,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互动融合式发展。例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方向、社会服务领域等方面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与趋势,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水准。

猜你喜欢

耦合度耦合区域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分割区域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区域发展篇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