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心理压力、不安焦虑与抑郁等情绪分析
2020-06-13赵红静
赵红静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科,安徽 蚌埠 233000)
0 引言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出现胸痛、心绞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诸多症状,患者生理痛苦较大,且患者极易因生理痛苦、担忧预后而出现明显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还会影响病情控制效果,因此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治疗期间需积极控制患者负面情绪状况,以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2]。心理护理干预是通过心理治疗手段及技术来改善患者心理活动,减轻负面情绪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心血管内科运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特选取80例患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始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研究对象为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依据计算机进平均分为2组,常规组(n=40),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8岁,平均(53.6±9.7)岁,疾病类型: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心肌病为9例;病程1-9年,平均(5.4±1.3)年。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53.4±9.2岁),疾病类型: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心肌病10例;病程1-9年,平均(5.3±1.5)年。统计学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以下数据可比。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
纳入病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年龄<80岁者;意识清晰可良好沟通者。排除病例:中途退出研究、死亡者;存在其他严重组织、器官、系统病变者;孕产妇及哺乳者;精神障碍者;言语及视听障碍者。
1.2 方法
对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实施常规环境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病情监护等。
对研究组运用心理护理干预:①心理疏导:评估患者实际心理状态,对存在负面情绪者,分析原因,并实施针对性干预。对焦虑患者,对患者实施床边沟通,一对一向患者介绍疾病情况、疾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等,对于疾病认知不正确要及时纠正,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患者保持舒畅心态。对不安患者,鼓励和引导其讲出内心想法,加强后对患者的心理暗示,对于不良情绪的患者可以以转移注意力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进行疏解。对抑郁、担忧患者,向患者详细介绍预后良好案例,提升患者信心。②心理支持: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家属取得良好的合作,多多关心和帮助患者,使患者感受家庭温暖,重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情绪、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评定表(SF-36)评价,焦虑:SAS>50分,抑郁:SDS>53分,SF-36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4]。②分析患者心功能状况。在护理前后评价左室射血分数及6 m步行试验距离状况。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生活质量对比
SAS、SDS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SF-36评分则研究组更具优势,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患者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分析()
表1 患者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分析()
注:较护理前对比:*P<0.05。
2.2 心功能分析
研究组护理后左室射血分数、6 m步行试验距离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负面情绪是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较为常见的状况,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与认知不足或认知错误、担忧预后相关,而负面情绪会导致生理应激,引起肾上腺素及相关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病情,影响预后;且负面情绪发生会降低遵医行为,也不利于疾病的控制[5]。因此及时疏导负面情绪状况是目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重点研究问题。本研究中SAS、SDS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SF-36评分则研究组更具优势,研究组护理后左室射血分数、6 m步行试验距离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是由于加强心理干预,能够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缓解压力和实施心理疏导工作,控制负面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减轻负面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改善心功能;且可通过减轻负面情绪来提升患者依从性,便于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进一步保证治疗及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理状态,因此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病情恢复,改善心功能;且可改善身心状态,提升生活质量[6]。
表2 心功能分析()
表2 心功能分析()
注:较护理前对比:*P<0.0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可改善不良情绪并且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