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
2020-06-13苗景剑
苗景剑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0 引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复杂性,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也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手术期间会使患者出现的手术创伤与疼痛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使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需通过良好的预后措施,加以改善[1-2]。本课题主要对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采取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收治8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时间是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经电脑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中有男21例、女20例,年龄为23-67岁,平均(45.29±2.16)岁;观察组中有男22例、女19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46.82±2.37)岁,组间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 方法
①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包括生活指导、健康宣教以及基础护理等。②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观察组。首先,给予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更应以温和的态度为患者介绍手术过程,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并为缓解讲解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深呼吸的方法以及如何咳嗽咳痰,并在术前评估患者身体,了解患者心肺功能状,还以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在患者出现不良情况时,使其按照医嘱服药。其次,给予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做好保暖工作,帮助患者维持合适的体温,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措施,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调节,还应保持稳定的复温过程。为患者体内输入适宜温度的血浆与液体,对患者四肢温度进行严密观察,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出现冻伤,在手术过程中,应强化体液管理,对手术中患者液体输入量进行精确掌握,确保水电平衡。第三,给予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实施多模式镇痛,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与胸带固定、自控镇痛泵等措施,舒缓患者疼痛感,与此同时,给予多种模式的复合镇痛。术后应给予患者呼吸道感染,采取拔管方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患者生理参数,确定是否需要将气管插管拔除,还应对患者肺部功能与精神状态进行观察,检查患者体温变化。辅助患者排痰、拍背,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排痰机与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辅助患者排痰。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发生率,发生率越低,术后效果越好。②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各阶段PCL-C量表评分,评分越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测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值为t,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对比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发生率
对照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发生率为17.07%,显著高于观察组2.43%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发生率,比较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发生率(n,%)
2.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各阶段PCL-C量表评分
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恢复期、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CL-C量表评分更低,数据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各阶段PCL-C量表评分(,分)
表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各阶段PCL-C量表评分(,分)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创伤后应激障碍最早发生重大的事件以后7天内,重要的发生时期也包括半年内[3]。可以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三类,3个月以内的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病期为第1类,3个月以上的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病期为第2类,6个月的延迟性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为第3类[4]。相关研究表明,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8%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应在术后给予良好的护理措施[5]。加速康复外科的支撑为循证医学,通过临床实践证实了该护理措施具有较的安全性与有效性[6]。在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采取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使患者维持在良好的康复状态下,减少患者创伤应激反应,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对照组,观察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发生率更低,比较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观察组PCL-C量表评分恢复期(22.64±2.53)分、术后3个月(22.57±1.02)分、术后6个月(17.26±3.14)分,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差异性(P<0.05)。
总而言之,在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采取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应激障碍症状阳性率,缓解患者不良症状,确保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有临床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