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2020-06-13
(迁安市人民医院,河北 迁安 064400)
0 引言
皮下注射是治疗疾病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是常用的一类药物。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无论是进针方法、角度,还是按压、拔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引发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出现瘢痕、硬结、血肿及炎症等,给患者造成痛苦。而改良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进针角度发生了变化,拔针后无需按压,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降低注射后疼痛感及出血的发生率[1-3]。本研究就探究了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7 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00 例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 例和观察组50 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 例,年龄33-80 岁,平均(56.7±12.4)岁。观察组男31 例,女19 例,年龄29-82 岁,平均(59.2±15.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注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药物
选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规格为0.4m1:4100AxalU。
1.2.2 注射器
厂家统一包装的预封注射器。
1.2.3 注射部位
选择腹部皮下注射,位置在脐周5-10 cm 的范围。
1.2.4 传统注射方法
(1)准备用物,常规消毒皮肤。(2)排气。(3)进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30°-40°角进针,抽无回血注入药液。(4)拔针按压5 min。(5)整理用物。
1.2.5 改良注射方法
(1)准备用物,消毒局部皮肤,垂直拔出针帽。(2)注射前针头向下(空气的密度比液体小,与药液处于同一注射器中会浮于液体之上),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不再需要排气。(3)用左手拇指、食指以5-6cm 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在皱褶最高点固定针头垂直90°角进针,拇指和食指回抽针栓,见回血后用拇指推动针栓,药液推完后,少量气泡进入针头腔。(4)注射完毕后停留10s,垂直拔针,勿按压。(5)整理用物。
1.3 观察及评价
责任护士向患者评细讲解皮下注射的目的、配合要点以及药物名称、基本作用,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瘢痕、硬结、炎症,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出血面积、血肿和患者的感受。
1.4 评价指标
注射后24 h 观察皮下出血情况并测量直径:无出血和出血面积直径<1 cm 为无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直径2-3 cm 为轻度出血;直径>3 cm 为重度出血(包含血肿)。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50 例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0 次,观察组50 例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0 次,两种注射方法在疼痛、出血方面的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注射后皮下出血情况比较(例次)
表2 两组患者注射后疼痛情况比较(例次)
3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两种注射方法效果有明显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经讨论:对照组缺点:(1)影响美观:因腹部皮肤颜色改变。(2)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恐惧心理,担心预后。(3)针栓处有残留药液,导致剂量不精确,影响治疗。观察组优点:(1)美观:基本保持原有皮肤颜色不改变[4]。(2)疼痛减轻: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对低分子肝素钙的排斥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增进了护患关系[5]。(3)保证了药物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4 小结
应用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注射方法。应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垂直进针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紧张情绪得以缓解[6,7]。因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内,针头在皮肤内行程短,损伤组织较少,不易损伤神经末梢或对神经末梢损伤较少,损伤真皮面积小;注射时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使毛细血管弯曲,皮肤表层与肌肉组织有效分开,减少肌肉内毛细血管的损伤;将少量空气一起注入,防止注射后药物沿注射针孔返流,减少了药物的外溢,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皮下瘀斑;拔针后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局部瘀血,故无需按压[8,9]。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在本科临床应用后易被患者接受,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普遍好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