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动穴在小儿面瘫中的应用
2020-06-13王献虎徐思威程建刚王毅刚
王献虎,徐思威,程建刚,王毅刚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康复科,重庆 400014;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0 引言
作为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病,周围性面瘫也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主要为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从而使面神经受压,后期产生神经变性或脱髓鞘病变,其病因多与体质虚弱、病毒感染以及治疗延误相关[1]。中医将其归为“口僻”与“歪嘴风”范畴。其主要由于病患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恰逢面部受于邪气,经气受滞,失养于经筋,面部经脉失养而致本病发作[2-6]。以面动穴为代表的针灸经验用穴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有效,故展开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7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或住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儿93 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年龄1-13 岁,平均(7.11±1.05)岁;就诊时已发病时间1 d 至6 个月,平均(2.2±0.8)个月。对照组43 例,女23 例,男20 例,年龄6 个月至12.2 岁,平均(6.27±1.13)岁;就诊时已发病时间1d 至6 个月,平均(2.5±0.7)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儿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第2 版儿童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7];中医诊断参照《针灸治疗学》[2],排除中枢性面瘫、继发性面神经炎等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B 族维生素,同时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常规疗法与对照组相同,针灸治疗加用面动穴。
1.2.1 取穴
面瘫常用针灸穴位(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攒竹、颧髎、牵正、颊车、地仓、翳风、对侧合谷[2];患儿素体虚弱者,加脾俞、三阴交、足三里)。面动穴:位于头颞部,沿前额发际线水平向脑后延伸取穴,当耳尖直上的交汇处是穴[8]。
1.2.2 操作
体位:患儿取卧位或坐位,由父母将其头部与手扶住;消毒:医生手部与患儿相关穴位都需进行常规消毒,选用75%酒精;进针:采用单手进针,毫针大小为0.25 mm×0.25 mm(华佗牌);手法:对于面部腧穴选用平补平泻法,对合谷穴选用泻法,而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位采用补法;向前下方平刺0.5~0.8 寸,平补平泻,留针:对于配合良好的孩子留针0.5 h,隔10 min 行针一次,每日针刺1 次,持续治疗5~6 d,暂停1~2 d 后再继续治疗,共治疗3 个月。对于不配合的孩子不予留针。
1.3 疗效评定
治疗3 个月后安排一名医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9]:①痊愈:相关症状全无,表情自然,在哭闹微笑时未发生口眼歪斜,闭眼无异常;②显效:面部静态时基本正常,但在哭笑的过程中口眼有轻度歪斜;③有效:症状得到部分改善,但在哭笑过程中仍可看到较为明显的口眼歪斜症状;④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症状无任何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 20.0 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包括年龄、就诊时已发病时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表示,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选择等级资料两样本对比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参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详情 [n(%)]
3 讨论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具体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认为外伤、中毒、寒冷、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原因。西医认为茎乳孔内的面神经遭到急性病毒的侵袭从而引起水肿,压迫到周边神经进而引起周围性面瘫,此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也是常见病因。因此,西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相关激素缓解神经水肿症状,同时,运用B 族维生素促使相关神经得到修复。因为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一般将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传统医学认为此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而外邪侵袭经络进而造成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导致肌肉弛缓不收。其中,基本病机为虚、风、痰、瘀。因此,治疗主要原则为祛风活血通络,治疗后期主要从益气、补血、活血、通络的角度抓起。中医针刺治疗,翳风穴位于手少阳经,同时,也处于面神经发出的位置。针刺此穴可起到疏经通络、开窍镇痛的效果。因此,临床上也通常利用此穴治疗各种外感风症。地仓挟于口角,具有祛风通络、开关利窍的功效。合谷属于手阳明经原穴,采用泻法能够祛除阳明、太阳筋络的邪气,达到祛风通络的效果。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采用补法具有濡养经筋,补益气血的作用[2-6,10]。重庆王毅刚名老中医将面动穴作为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主要穴位,前发际往后延长线与耳尖垂直线的交点就是此穴,处于手足三阳经脉与筋经交汇的部位。足太阳与足阳明经的功能失调可导致眼睑无法闭合,口颊部功能主要由手太阳、手、足阳明经决定[8,7]。因此,针刺此穴对面瘫疗效明显。
本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更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面动穴为主穴的针灸疗法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儿童周围性面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