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中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探究
2020-06-12黄亚洲
黄亚洲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不再是过去式,今后的时代发展也同样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也逐渐成为职中学生课堂中一门基本的学科,所以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基础知识的了解自然要从职中学生开始培养。本文主要从职中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职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职中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8-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8.003
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职中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职中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目前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很多职中学生只是迫于学校的安排来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用心体会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真正目的,个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就不能得到提高。
一、职中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为了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教育部对我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实践方针,要求职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求职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随时代潮流多方位的发展,特别是要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目前职中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并不能深刻地意识到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能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认识。
二、职中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死板,不能对职中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国家,不论是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还是传统教学方式都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国人的心中更是根深蒂固。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时候学校并不能及时注意到职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以至于不能将教育带领到时代发展的前端。而且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最近几年教育部刚刚推出的新学科,其教学方式固然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变,只能按照学生及教师的惯性思维去学习,学习内容也不能被职中学生快速接受。
(二)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样刚刚出现时间不长的学科来说,学校应该对该学科职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成绩变化曲线等多方面加以关注。而部分学校并没有对其进行关注,甚至觉得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十分容易,不足以引起重视。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导致职中学生对该学科接受程度差,学习成绩普遍不高,而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及时找到原因进行解决。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跟随教育部的步伐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希望通过这样锻炼职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然而,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将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列入教育范围内,只是单纯地侧重于书本内容的灌输,忽视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上机操作。这样不仅对职中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十分不利,而且对国家的财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浪费。
(三)职中学生自身不能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真正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突然加入,让很多职中学生措手不及。特别是新课标改革后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再加入一门新的学科会让职中学生感觉十分痛苦,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又重了很多,并不会去想要真正理解、探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真正意义。以至于多数职中学生依然维持自身惯有的惰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充当一个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这并没有达到教育部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真正目的。
(四)有关部门没有合理利用时机进行宣传教育
对于刚刚出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关部门应及时洞察各校学生学习情况并督促学校进行汇报,然后对于各校汇报过程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汇总,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部门应该明确自己在学生、家长及学校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利用自己本身的权威性和教学有效性帮助学校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和鼓励教育,这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影响力将会在现有基础上迅速提升。
三、提高职中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开展计算机文化方面的活动,增加职中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
职中学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学校所开设的每一门功课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并不是学校盲目地增加职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学校方面要重视职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对于计算机文化这样目前发展状况较差,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的学科要想办法尽早解决。开展主题系列讲座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主题系列讲座不仅可以让职中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部分计算机专业知识,是激发职中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不错的选择。此外,举办计算机知识竞赛对于职中学生来说可能更受欢迎,它在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職中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竞技比赛会加强学生自身对竞技精神的理解和计算机知识文化方面的探索。最后,教师方面要积极给职中学生灌输计算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必要时可利用学校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规范演示,这样会加深学生对该课堂的深刻印象。
(二)开展教学研讨会,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
一般来说,由于上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学校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十分新颖的,这也是造成职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有必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教师就本阶段职中学生出现的学习状况及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对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可以将自己所想到的教学方法说出来,教师与教师之间畅所欲言,便于教师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炫技”,给职中学生以视觉冲击和感官惊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职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且能够激发一部分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适合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氛围和职中学生注意力的调节可以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将职中学生进行分组,用抽签或电脑筛选的方式决定每个小组所要完成的海报、动感PPT或小视频剪辑等等课堂任务,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监督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职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以及职中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也促使职中学生本身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根据目前的教育形式,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对书本内容的讲解和课后作业的练习,职中学生不但不会对所学到的内容理解到位,反而会继续降低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抓住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去调动职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比如,学校计算机教室的设备标准都是比较高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上课之前自己制作的动图、创意PPT或者有创意的Word文档,抓住职中学生的眼球,激发职中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学习、探索的兴趣。此外,各学校与周边其他学校或某些学校之间都存在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与其他交往院校保持联系,利用网络将各学校连接起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还可以对各校所获得的教学资源进行分享,达到高效联手、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
(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热点、生活内容相结合,发展社会教育
在这个时代更替很快的社会,任何事情没有新意、不跟随时代步伐都是很难发展下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也是一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近期的时代热点及生活内容,将该时代热点和生活内容渗透到所要讲解的应用程序中。例如,在讲解PPT的创意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前段时间激发社会思考的电视剧《都挺好》来引导职中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重新设计,并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赋予其人物的精髓。这样的学习互动会让职中学生愿意自主思考,甚至会主动学习、探索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职中学生的想象能力,甚至会超额完成设计任务,不会将其作为沉甸甸的课堂任务,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又如,在讲解Excel表格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引导职中学生制作考试成绩表,并在此过程中将师生角色互换,让职中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思考,希望自己获得哪些数据,及格率、优秀率、进步率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目标。这时,职中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成绩单,对于职中学生的心智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相关部门重视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宣传
学校、教师、职中学生在为此做出改变的同时,相关部门的态度也会对改变效果产生影响。相关部门应利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对职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如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开展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社会实践,让职中学生对计算机企业或者与计算机的使用有关的部门进行考察、交流和学习,进而在心理上对职中学生产生刺激,让其渐渐认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或者可以组织与计算机教学成绩较好的学校之间的联谊交流活动,让职中学生自己感受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从而对职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要想提高职中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教师、职中学生及有关部门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在激发职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职中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会对职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措施也会为职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平哲.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9(10).
[2]侯立宏.提高中职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學习兴趣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1).
[3]虞胜兰.浅析云时代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