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机械密封系统换热器的设计优化

2020-06-12刘莉张有华彭敏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20年2期
关键词:盘管封头热管

刘莉,张有华,彭敏

(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 610045)

近些年来我国对环保和安全问题愈加重视,各行业针对环保和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越来越严。在石油化工领域,石油的二次加工如加氢裂化、重油渣油加氢装置等项目建设增加,其介质多数具有高温、易爆的特性,高温泵的机械密封及密封辅助系统需要高效、稳定地工作,尤其是辅助系统中的换热器,在节能、增效等方面改进换热器性能,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管阻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热器的结构研发也在不断更新[1]。

在高温热油泵中,往往会因循环散热不佳、温度高,导致密封端面液膜不稳定、石墨材料易产生泡疤等问题,从而导致机械密封承压能力削弱、安全性降低、泄漏量增大[2]。为此,本文除了对冲洗方案为Plan 23 或Plan 53B 中的机械密封优化改进外,还对配套使用的机械密封辅助系统换热器进行分析及设计优化。

1 两种典型的换热器结构分析

在国内石油、化工等领域中,最常见的用于机械密封辅助系统换热器换热管结构为螺旋管式,但普遍存在一些缺陷:进出口布置不合理、管道过长、管阻大、循环不畅、施工困难等。例如:1.2 m2的换热器,若采用外径为12 mm 的钢管[3],需长31 800 mm;若采用外径为22 mm 的钢管,需长17 400 mm。且又因空间结构的限制,螺旋式换热管[4]过长,盘径过小,盘圈过多,导致换热管内热流体阻力较大,循环不畅[5]。下面针对两种典型的换热器结构进行分析。

1.1 换热器型式1

如图1 所示,热流体通入管程(FI、FO),冷流体通入壳程(CI、CO)。换热器热流体从FI 口进入,从上往下流动,再经过盘管由下向上流动,从FO 口流出;冷流体从侧面CI 口进入,从套筒外向下流动,再流入套筒内部,由下向上流动,从顶部CO 口流出。

图 1 换热器型式1 的流体走向Fig.1 Heat exchanger type 1 flow direction

该设计有两个弊端:流体流动过程中,温度变化导致密度变化,前半程增大了冷流体的管阻,后半程增大了热流体的管阻;另一个缺点是冷热流体并流方式,换热效率低。

实际使用情况也是如此,经现场大量数据反馈,CI 口上方与内套筒之间的冷流体处于不流动,甚至该区域可能出现未充满冷却水的情况,导致该区域的冷流体未充分参与冷却循环,热流体循环流量低,换热效果差。

1.2 换热器型式2

如图2 所示,换热器热流体从FI 口进入,流经换热管后从FO 口流出;而冷流体也同样从顶部(上封头)CI 口进入,往下流经中间内部套筒后,再从顶部(上封头)CO 口流出。

图2 换热器型式2 流体走向Fig.2 Heat exchanger type 2 flow direction

热/冷流体上进上出结构与图1 所示换热器热流体上进上出、冷流体侧进上出结构相比较,除冷流体入口CI 由壳程中间改至上面外,其他没什么变化,其弊端与图1 一致。

2 优化后换热器结构

为了解决“管阻过大、循环不畅、冷热流体流向不合理”这些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优化。

2.1 增大盘管管径

增大盘管管径,可以增大过流面积,减少盘管长度,降低流体管道阻力[6]。

但随着管径增大,增加了盘管加工的难度。绕制盘管时,施加力过大,很容易导致盘管出现压扁、裂纹、变形等缺陷[7],因此考虑到绕制工艺受限的原因,通常这个方案不容易实现。

2.2 采用双盘管结构

在不减少换热面积的情况下,将盘管一分为二,组成双层盘管,两组小管径盘管并联后,在进出口并入一根管道FI、FO。

将盘管(热流体)入口FI 设置在换热器顶部,出口FO 设置在换热器底部,换热管为上进下出结构。壳程(冷流体)入口CI 设置在换热器底部,出口CO 设置在换热器顶部,冷流体为下进上出结构,完全实现逆流换热,如图3 所示。

图3 优化后换热器的流体走向Fig.3 Flow direction of optimized heat exchanger

热流体从封头上端FI 口进入,分别流向内外双层换热管,再从下封头底部流出,汇合后从FO 口流出。而冷流体从下封头底端CI 口进入,从上封头CO 口流出。

高温的热流体从FI 口进入后,由上往下流动,同时换热冷却,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大,促进热流体向下循环。同时,冷流体从下封头的CI 口进入,经换热后,冷流体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也利于冷流体向上循环。

工程上所用换热器的传热方式大多是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同时进行。在传热过程中,冷、热流体都是流动的,因此,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冷、热流体件的温差是变化的。

传热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 Q——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W;

A——传热面积,m2;

t1——冷流体的平均温度,℃;

t2——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K—— 传热系数,W/ ( m2·℃ ) 。

在利用式(1)进行计算时,需知道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Δt2-Δt1)。在稳定传热过程中,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和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应是相同的,即 有:

由于冷、热流体的流量和比热都可以看作为常量,故有:

式中 T——热流体的瞬时温度,K ;

t——冷流体的瞬时温度,K 。

将式(1)代入式(2),经移项后,可得:

两边积分并经整理后,得:

在式(3)中,Δtm称为对数平均温度差。

当 Tt1/T t21 2时,Δtm可 用 算 术 平 均 温 度0.5 ^ T t1+Tt2h来代替[4]。

从传热公式可以看到,在传热面积A 和传热系数K 相同的条件下,平均温度差Δtm的值越大,所传递的热量就越大。

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逆流工况下的平均温度差要比并流工况下的平均温度差大。

如要达到同样的平均温度差值,并且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和热流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则采用逆流就可使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下降更多。

如图3 所示,改进后的换热器采用了热流体上进下出、冷流体下进上出的逆流方式,提高了换热效 率。

2.3 安装便捷,可拆卸清洗

换热器的冷流体(冷却水),现场通常采用循环水以进行冷却。由于现场的循环水水质较差,不但溶解了较多的盐类,且含有少量的泥沙、杂质碎屑等物质。循环水与换热器的换热管外表面接触时,在高温下极容易形成水垢及沉积物。附着在换热管外壁的水垢及沉积物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解决换热效率差的方法是提供优质的冷却水或定期清理冷却系统,前者需要提高全厂区内循环水质量,是不太可行的,因此定期清理换热器内部水垢等杂质就十分必要。

为了能够便捷拆卸换热器以进行内部清理,同时避免换热器换热管的“上进下出”结构不受影响,经过反复的拆装试验,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如图4 所示。换热管出口端与封头采用活接头,换热管组件部分和筒体组件部分采用的是法兰结构,在安装、检修时只需拆分换热管组件部分和筒体组件部分连接的螺栓、螺母及平垫,松动换热器底部的活接头,即可轻松取出换热管组件部分,从而对附着在换热管外壁的水垢进行清洗及检修。

图4 换热管出口端活接头型式Fig.4 Type of union at the outlet of heat exchange tube

在四川某石化现场,分别用换热器型式2 和设计优化的换热器进行了对比试验,其工况参数为:介质为乙醛、催化剂;温度为120~150 ℃;入口压力(G)0.15 MPa;出口压力(G)3.8 MPa;转速2 980 r/ min;冲洗方案选用Plan 53 B。

对换热器型式2 与设计优化的换热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优化后的换热器换热管流量明显增加,甚至流量达到了2 倍以上,换热器换热盘管出入口温差明显降低。

表1 换热器型式2 与设计优化的换热器对比试验Table 1 Comparison test of heat exchanger type 2 and optimized heat exchanger

3 优化后的换热器在高温、高热等高危泵的应用

Plan 53B 系统隔离液压力是通过囊式蓄能器来维持的。隔离液流体采用内循环装置来进行循环[8-10]。但Plan 53B 系统中换热器的换热管(管程)是主要参与循环的部分,因此管阻较大,对内循环装置的要求很高,同时需要Plan 53B 的管路和换热器的换热管充分排空,否则隔离液的循环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无法循环。而隔离液的循环效果直接关系到密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11-12]。

鉴于Plan 53B 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改进后的换热器首次在某2.4×106t/a 延迟焦化装置改造项目中投入使用。该项目工况为:介质为渣油、蜡油;温度334 ℃;入口压力(G)0.15 MPa;出口压力(G)3.8 MPa;转速2 980 r/min;冲洗方案选用Plan 23 + 53B。从2011 年初投入使用至今,其Plan 53B 的循环流量及流速均有明显提升,在稳定运行的条件下测得流量、热流体进出口温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结束语

高危泵改造项目中的机械密封辅助系统,Plan 53B 系统通常出现隔离液温度高、循环管阻大、石墨材质端面易起泡疤、密封寿命较短的问题[13-14]。在Plan 53B 系统中的换热器采用改进后的结构,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近几年的配套及改造项目中,本文改进的换热器结构,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实际项目,并取得了理想的使用效果。

本文设计、改进的换热器在冲洗方案Plan 53B中使用,改善了Plan 53B 系统的循环流量、流速及减少管路阻力损失,有效带走密封端面产生的摩擦热和工艺介质的“吸热”,从而保证了机械密封的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达到了预期的优化改进的目标,可在Plan 23、Plan 53B 中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盘管封头热管
中央空调机组预热盘管防冻控制方法
大直径SB-265 Gr.16钛-钯合金封头焊接及成形工艺
椭圆弧加圆弧型封头最小有效厚度计算公式论证
吸附器封头的比较选择与结构优化设计
热管余热锅炉的应用及设计分析
E- GAS气化焦过滤器伴热盘管泄漏分析
小型洁净室干盘管及其冷凝水管道施工优化
一种节能型风机盘管应用的讨论
热管冷却型月球堆的辐射屏蔽设计研究
导热冠军——热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