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辅导员工作问题机理分析
2020-06-11宫奎
宫奎
【摘要】现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很多辅导员工作中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逐渐在辅导员队伍中表现出群体性的特征。种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校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基本目标的完成,还制约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问题; 机理分析
一、工作问题表现形式
(1)不走心方面。“不思不想、漫不经心”。主要表现在一些辅导员在思想上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动脑砥砺斟酌,不用心极深研几,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习惯按部就班,忙于事务多,谋划长远少,“热”在上层,“冷”在下层,不能经常深入到教室、宿舍一线接触学生,很少直接和学生谈心交朋友,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成为学生有困难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信得过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服从安排多、主动思考少,直接转诉多、任务分解少,过程的指导、监督、落实基本没有。安常守故,直接原文传达、转发学校、学院的工作精神和工作要求,不加思索。对待工作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工作状态敷衍塞责。
(2)惰性强方面。“心慵意懒、苟且怠沓”。主要表现在辅导员面对工作时偎慵堕懒,习惯于轻吞慢吐的工作节奏,惯用通知来下达通知;用会议来传达会议等。特别是对一些上级部门安排的任务性工作惰性使然,不能很好地进行调研与思考,工作不能有效地和本院实际结合起来,而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简单的认为通知下发下去、会议安排下去就算工作落实了。具体工作中不爱观察、不爱动嘴、不爱动手、不爱动腿,工作直接交代学生干部,自己从不切实布置和安排工作的开局、布局和结局。因为惰性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膈膜式的“心墙”,不考虑工作最终效果,工作成效自然一落千丈。
(3)重外在方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些辅导员为学生综合服务的意识不够强,愿意抓“奖状项目”,习惯于联系服务一些表露成绩明显的学习较好和工作能力较强的高端学生,对普通学生的关心、联系、重视、服务不足。搞学生活动习惯搞“盆景工程”,不注重活动的实际内容和活动意义,搞活动热衷于讲排场、比档次,在活动中多搞一些表面热闹非凡、声势浩大的,对活动片面追求观赏性和表现性,而忽略了活动的实际性和长远性。
(4)轻内涵方面。“照猫画虎、按图索骥”。主要表现在一些辅导员在工作中安排学生活动不胜枚举,上交的文字材料笔酣墨饱,不注重活动内容,更没有活动内涵。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多支志愿服务队,多个地点、一个目标志愿服务,不去考虑服务对象的感受和服务的真正目的;吸引凝聚学生,一哄而上组织多次文体娱乐活动,活动项目层层叠加,没有合理统筹安排,不去分析活动的宗旨。不能广泛深入调研活动的本质,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导致活动只有形式、数量、人数,没有真正的意义。没有深层次地关心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急什么、盼什么,不能通过活动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二、工作问题机理分析
(1)辅导员对工作的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一些辅导员对待工作惯性使然,不能主動适应环境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的工作任务,缺乏自我更新的意识和持续工作的韧劲,工作方法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致使服务学生的办法不多,吸引和凝聚学生的能力不足,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逐渐水落归槽。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没有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公仆意识,服务学生的精神和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自我要求不严,工作标准不高,进取精神不强。加之随着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化,广大学生诉求多样化发展,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困难,使一些辅导员在工作的认识上扣槃扪烛,服务学生时有畏难情绪,致使工作始终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动脑琢磨、用心推敲学生工作的相关事宜,导致辅导员的亲和力、感召力越来越低,与学生的距离寸步千里;与学生的感情日远日疏。
(2)辅导员开展工作“勤”与“懒”结果大同小异。由于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干多干少都一样”,甚至“干与不干都一样”,“多干问题多、少干问题少”。致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思想懒惰、行动惰懒,存在“求稳多、求进少”和“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思想,慢慢的辅导员深入教室、宿舍和学生一线调研逐渐少,接地气不足。辅导员了解基层情况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不透;对学生的所需所盼掌握不全。
(3)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一方面,抓大面不如抓典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而抓典型的结果则截然不同,一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个班级有突出事迹或突出表现成为校级、省级以上的楷模,其辅导员马上“母凭子贵”,大小会议都会得到表扬,甚至可以做到“一俊遮百丑”。另一方面,有意义不如有奖状。学生工作的好与坏是不能仅凭奖状来盲翁扪籥的,辅导员的好口碑也不应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淡语,每个辅导员在工作中原本都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都希望自己的学院力争上游。而当下,好学院的评判结果大部分是奖状的多少、奖状的级别,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也是如出一辙。这就促使辅导员在工作中只能唯奖是举。
(4)辅导员工作总体上仍势单力薄。首先,主管部门对辅导员的岗位重要性和工作量认识不足,造成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突出,辅导员工作力量整体薄弱,在专业较好的学院辅导员基本可以按照1:200配备辅导员,而在专业较冷的学院基本就是1:400配备,甚至比例更大,而且辅导员大都身兼数职,面对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务,难以承受评比压力,只求量上过人、材料制胜,深层次研究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其次,辅导员本身就不了解活动的内涵,应该在活动策划阶段就应明确活动举办的意义和宗旨,对活动结束后的检查和评比不仅仅局限在看材料和照片上,而是应该深层次的考虑这项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起到了多少的教育效果,活动的实际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三全育人视角下辅导员工作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