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0-06-11刘盈余索

声屏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新媒体

刘盈 余索

摘要:文章以贵州省为例,调研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问题,提出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关注和追踪事态发展,建设网络舆情防范队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重视网络舆情后期心理疏导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网络舆情 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1.本文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于突发事件的地方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研究”(课题编号:LPSSYDXS19015),2.校重点培育学科项目“新闻传播学”(课题编号:LPSSYZDPYXK201712)阶段性成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依靠网络媒体,舆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得以迅速发酵,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加大。近年来,高校学生犯罪、遭受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对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学者指出,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借助于互联网,影响人们对事件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的聚焦点和热源地,做好舆情工作既能体现高校公关运营的能力,又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营造高校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着重要意义。

贵州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因素分析

2019年,贵州高校共出现19起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到的高校有国家、贵州省一流建设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也有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六盘水师范学院等地方院校;事件类型包括学校管理失当、学生遭遇暴力侵害、学生媒介素养欠缺等类型。在具体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上,超过一半的事件均得到处理,但仍有6起事件,高校处理措施不明。

从以上分析来看,形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遭受的突发事件不仅包括火灾、地震等自然因素,还包括学生自杀、传销诈骗等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事件往往都无法把握,难以预估,具有不稳定性。突发事件发展的速度很快,许多高校来不及反应,事件就通过网络迅速转发和传播,引发大批网民的讨论,形成网络舆情。

二是学校的公共管理、师生的言行“失格”。从上述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大部分网络舆情的产生都与学校内部管理有关,诸如停电停水、收费不合理等事件。高校学生选择利用微博、QQ、贴吧等网络社交媒体表达诉求,反应过激。此外,师生不当言行也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如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培训费质疑,回应学生“忘恩负义”的言论引发网络舆情。

三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高校动态。近年来,媒体密切关注着高校的各类突发事件,正面舆情往往能对学校起到正面宣传效果,如贵州民族大学丰某救人事件,对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负面舆情则会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尤其一些自媒体为了增加浏览量和点击量,利用其引导性、煽动性的标题和言论吸引大众。如在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中,微博博主沿海观察汇总者发布谣言称参与学伴计划,怀孕者可以取得保研资格。学校制度的问题,逐步上升到极端民族主义,性别歧视等敏感话题,“一男对三女”“中国女大学生”等暗示性词条频繁出现,形成了一场舆论的狂欢。

四是负面事件网络传播速度快。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网络媒介优势更明显,网民的交互性大大增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速度快,不同的网民各自发表意见。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有倾向性、有破坏力的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处理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

有关部门缺乏管理人才,结构松散。现阶段,高校处理网络舆情时,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工作人员不知所云、自相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的时候常常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校企合作争议为例,最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不是遏制,而是解决退费问题。此外,高校内部还存在没有系统的公关团队、缺乏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各部门面对网络舆情不能高效率的配合和运转等情况,这使得舆论的主导权丧失,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充裕的缓冲时间应对下一阶段的危机。

面对网络舆情持消极态度,信息不公开透明。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公关意识,对社会的质疑视而不见,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闭门”解决问题,可能会让本就对事件一知半解的公众增添想象,引发新一轮的舆论。面对网络舆情制造出来的“民意”效应,以及社会的监督和正确的建议,理应积极地解决问题。

忽视网络舆情前期预防和后期关注。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没有前期预防,往往等舆论发生了才想到去补救。不仅如此,很多高校还忽视后期关注。学校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缺乏总结和反思,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遭受暴力伤害、诈骗等突发事件的受害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阴影,社会对高校的负面舆情也会对高校内部分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是网络暴力,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采集信息,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贵州高校应该事先采集相关信息,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确保在源头上处理信息,利用设置屏障的方法阻碍事件的进一步传播。

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可以来源于学校内部调查,学校宣传部对院内重点人员进行排查,通过网络词云分析、有关部门通报等获取信息源头。例如,高校利用大数据库实现信息定位,不但可以监测相关信息,还可以获取某些帖子的最新回复内容,并获取其详细信息,如查看人数、回复人数、回复时间等。这一方式让高校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占据了主动权,时效性大大增强。

及时研判,关注和追踪事态发展。高校在收集信息之后进行信息管理,需要对网络上的内容实时地关注和追踪,确保信息渠道正常有序地流通。除此之外,由于网络环境十分复杂,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高校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對信息进行分类和核实。《贵州师范学院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将信息分为有害信息和无害信息两种,高校充分发挥好“把关人”的角色,对舆情信息进行审查和智能检测。假若存在有害信息和不实信息,学校就对发帖者进行监控和查访,及时处理,避免舆论的进一步传播和发酵。

首先,对于网络舆情事件进行预警等级的判断。不同的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效应是不同的,不同的传播渠道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力,高校应根据舆情预警的判定等级做好应急预案,制定详尽的判断标准,使之合理化、科学化。其次,准确研判舆情事件的走向趋势。舆情监测系统建立之后,高校利用已经生成的舆情报告和走势图,判斷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准确定位下一步的行动。由于网络舆情事件走向的不稳定性,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传播焦点、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下一秒舆论的风向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存在不少舆情的反转事件,高校对大众观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预估,关注公众微小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按照舆论的情况对预案进行一定的修订和改正。

沟通信息,建设网络舆情防范队伍。高校应对负面新闻的危机公关能力是高校决策和应对能力的体现,只有各部门高效配合和沟通,才能避免网络舆情危机。鉴于贵州高校网络舆情处理人才的缺乏,应该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危机事件的培训。《贵州师范学院突发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就是各部门进行有序分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舆情领导小组进行工作领导;各院党委书记和辅导员进行高校内的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引导和管理学生的上网学习;部分师生承担舆论监督工作,为形成正面网络舆论发挥积极的作用。

舆论引导,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舆论引导是一种重要的舆情调控手段,可以通过各方的介入,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发表声明,扭转舆论风向,将负面影响最小化。贵州高校领导应该努力经营社会声誉,选择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对说服大众具有权威性的意见领袖,比如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通过报纸、社交平台,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的回应,缓解社会过激的言论信息,重新塑造公信力。

持续关注,重视网络舆情后期心理疏导。除了在源头上进行排查工作、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之外,贵州高校还应该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进行后续的安抚工作,对发布不实消息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网络舆论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和多样化的,面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网络舆论,不仅对高校,也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高校建立起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是有必要的,需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关注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1.胡鹿鸣:《新媒体时代基于大学生网络习惯的高校舆情工作探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3)。

2.张怀德:《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以贵州省部分高校为例》,《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

3.贾孝敏,杨克本:《贵州省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贾伟民:《舆情预警的内容与方法》,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7/0724/c209043-29424805.html,2017/07/24。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新媒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