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体演”式剧本创作的“四重四轻”法
2020-06-11高源
高源
【摘 要】教育戏剧以戏剧为载体,将儿童生活与学习内容用戏剧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观看、表演、体验、演练等方式在戏剧活动中进行思考学习并收获经验。教育戏剧的实现首先是剧本的创作,本文针对教育戏剧的“体演”式剧本创作提出“四重四轻”法,这个方法根据教育戏剧的特性所提出,区别于一般戏剧的创作理念,以便于创作者在剧本创作中有章可循,能更有效地实现教育戏剧活动。
【关键词】教育戏剧;“体演”式;“四重四轻”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132-02
一、体演式剧本创作的“四重四轻”法
“四重四轻”法是针对体演式戏剧活动的三大特点提出的写作方法,是对体演式剧本创作在主题内容、戏剧结构、规定情境、矛盾冲突、形象塑造、台词写作等写作技法方面呈现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与凝练。
(一)重主题内容轻戏剧结构
主题是指文艺作品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內容。戏剧结构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戏剧冲突的组织设置,如戏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从体演式教育戏剧活动的剧本创作角度来看,需要在剧本中对实现教育活动的展开做出具体设置,主题内容是剧本的核心,在任何一个剧本中都应该强调,本文提出的重与轻指的是当戏剧结构与主题内容在写作架构时出现技术矛盾的情况,例如为了加强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性需要增加篇幅、为了人物关系的设置需要对分幕分场复杂化处理等。在体演式教育戏剧活动的剧本创作过程中需要调整思路,用简单合理的戏剧结构对主题进行阐述,追求内容主题的充分展开,起到强化突出主题内容的作用。
教育戏剧需要突出教育功能,要直接地表现主题,突出教育性。老师在做教育戏剧剧本练习时,重心在知识的传播。因此应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学习教育学知识是学生参与教育戏剧的目的;二是学生的接受与表现能力,复杂的戏剧结构有时并不利于活动的开展,教育戏剧面向的是儿童,而且更多的是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戏剧教育的幼、小学生,所以从认识程度来说,他们很难快速理解。
在体演式剧本《不失手的王阿姨》中就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剧本内容是关于儿童防骗防拐的常识,开篇直奔事件,交代了骗子王阿姨如何利用计谋把两个小学生骗走的过程。剧本中没有刻意设计戏剧性的转场与分幕,没有人为地设计剧情的起承转合,而是根据公安部少儿拐卖的真实案件进行了情景再现。剧本在时空转换上用简单易懂的旁白过渡,该剧人物的关系不特意制造悬念,也没有通过事件的发展逐步浮出水面,而是通过活动组织者直接介绍。在结尾处,作者不利用戏剧的剧作结构特征,使矛盾冲突聚集在一起爆发后得到解决,而是对主题表达进行人为干预,当拐卖事件再现后,活动组织者(教师)再次用语言说出事件主题,并对剧中事件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解答加强记忆、强化教育目的。这是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剧本中的浸入,创作者在创作中应适时增加教学法的实施空间,这是对主题内容的强化,也是打破戏剧结构的一种处理。
(二)重情境轻冲突
戏剧情境是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境况。18世纪法国美学家、戏剧理论家D.狄德罗提倡戏剧作品的基础应该是情境。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来源于拉丁文可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从戏剧冲突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
体演式戏剧顾名思义,体验演练是整个戏剧活动的核心动作,通过这些戏剧动作对生活学习中遭遇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获得感性认识、加强记忆、收获经验,由此可见,规定情境在这类戏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规定情境与戏剧氛围的展现,才能让参与者达到真实饱满的体验感。这类戏剧活动,不主张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因为有天然的强烈冲突。例如防火逃生演练,它是大火与生命的冲突,不采用正确的逃生办法便要面对灾难带来的死亡,这个冲突是极其剧烈的。再如户外遇险逃生演练活动,在户外遇见凶猛动物应该怎么办,被狗、被蛇咬伤应该怎么处理,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突发孩子们应该怎么逃生等,这里面蕴含的是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巨大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是事件的天然冲突,不是在戏剧写作中需要制造的冲突事件。那么在该类剧本中就不需要戏剧冲突吗?不尽然,只是创作者在规定情境上的着力应大于矛盾冲突制造,从另一个角度看,规定情境的条件增加自然也让事件的矛盾冲突加强。教育戏剧与其他戏剧创作不同,它并不需要过多情节的反转、复杂的人物矛盾冲突,只需要把体验者所体验的情境充分展示即可,让体验者投入在设定的情境中感受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境在教育戏剧剧本中至关重要,体验者要体验模拟的情境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三)重形象的类型化轻人物的个性化
类型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以追求和表现事物性质的普遍性观念为目的,并以观念直接呈现为手段,排斥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单一化、概念化。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忽视人物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典型化原则,按照某一标准(如职业、阶级、地位等)把人物划分为某些类型,从某一类型人物的共性出发去演绎、杜撰人物。所谓的典型化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从戏剧创作的一般规律看,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处理是一个创作弊病,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应当典型化,从众多的形象素材中通过提取与凝练来创造出新的形象。然而在体演式剧本的人物塑造中,却要反其道而行之。
从上述谈到的体演式戏剧的三大特点中可以看到,首先是人物形象简单,最后是戏剧舞台呈现的可操作性强。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处理有两个目的,首先是把一类人的共同特征进行集中展现,让参与者非常直观地看到一个人群共性的问题,通过人物形象让参加体验的学生了解这类人群的显著特点,提高辨识度。例如小偷的衣着通常口袋比较多,颜色比较暗,总喜欢戴着帽子,眼睛总是爱朝四面八方张望,总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总是站在人的侧面与背面;人贩子通常初次见面比较和蔼可亲、花言巧语、擅装可怜,女性与老年人居多等。人物符号化、类型化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比较容易扮演,没有经过戏剧表演训练的学生能够相对简单地完成扮演任务,达到教育戏剧的教育目的。他们参与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体验情境,不是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任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个性的描述要相对简约。大部分幼、小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人物性格展现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障碍,这会使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消耗在对人物的表现上,降低对事件的思考和体验感。比如设计两个学生在学校发生矛盾的剧本,就不需要将两个人的性格设计得那么复杂,只要将发生矛盾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详细叙述出来即可,让学生知道遇到此类状况应当如何处理。因此教育戏剧剧本的编创上要简约人物,降低表演者的参与难度,加强参与者的体验感。
(四)重台词的叙述性轻语言的性格化
台词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台词的叙述性就是要通过讲述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叙述的基本特点在于陈述“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性格化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核心问题,性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质和心理特质的总和,作家在人物性格中概括了他所理解的人的特征和品质。语言的性格化指的是人物的台词具有鲜明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个性。通常在戏剧作品中,强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色彩,这样才能有助于人物的典型性塑造。在教育戏剧剧本中,人物台词的写作和一般戏剧的台词创作背道而驰。强调台词的叙事性有两种形式,一是人物台词多用于清楚地交代故事、清晰地展现问题、准确地提出解决办法;另一种形式是增加一个叙述者,或者表演者在剧中脱离角色扮演,给观众说一段交代剧情的叙述性语言,也可以是旁白。这样参与者就非常清楚地判断出体演中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不用经过复杂的思考和推理,快速明确地实现教育戏剧的教育功能。弱化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主要目的仍然是减轻扮演带来的负担,可以让体验者直奔内容主题,更容易实现体验目的,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剧本《奇怪的火屋中》讲述的是关于用电的正确常识,森林里各种动物聚集在一起,讨论老鼠家经常失火的原因。剧中设置了一位叙述者土地公公,他的人物语言基本为叙述,台词的功能就是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快节奏地呈现,让体验者一下进入到主题内容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作者没有赋予剧中的动物们性格化的语言色彩,而是通过动物们的台词叙述了屋子着火的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晰快速地接收知识信息同时减轻扮演的难度。
二、总结
我国教育戏剧极其缺乏原创剧本,在教育戏剧领域大部分教师基本通过现有的绘本内容或剧本进行排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内容的更新,我们需要更多与时代相符、与学生生活紧扣的原创作品。发展原创也是教育戏剧必走之路,只有不断发展原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不同年龄段发展的需求。
教育戏剧聚焦点是教育功能。教育戏剧体演式剧本的创作是教育戏剧原创剧本的典型。在剧本创作上应有别于一般戏剧剧本的创作,就是在剧本创作中对时间空间、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舞台设计上相对弱化,重点突出主题的表达、情境的展现,給教学法在戏剧活动中足够的潜入空间,让体验者能够高效学习安全、防护、求生、心理、健康常识与书本知识是教育戏剧的巨大功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戏剧元素来提高学习的形象化与趣味性。本文提出剧本创作的“四重四轻”法,旨在为教育戏剧的原创作品提供一定的写作规律,使其更符合教育戏剧活动展开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周宪.文学理论引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吴丽娜,周倩雯,吕永华.剧本写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