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花鼓灯的审美特征

2020-06-11安薏涵

戏剧之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安薏涵

【摘 要】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間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支,有“东方芭蕾”之美誉。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南北特色于一体,既有南方的细腻柔美,又有北方的直率洒脱,从而形成自身别样的风格。本文通过田野采风活动进行思考,从道具运用的极致性、情感表达的浓郁性、风格流派的独特性三个方面来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审美特征;田野采风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092-02

“安徽花鼓灯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在长江、黄河之间,亦即南北两地文化的结合处形成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传在安徽的怀远、凤台、颍上、淮南、凤阳、蚌埠等地县农村。”①安徽花鼓灯的演出程序可分上灯场、舞岔伞、引场、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后场小戏等,有兰花、鼓架子、岔伞、丑鼓等角色,其中“盘鼓”表演兰花与鼓架子的技巧展示部分惊心动魄,“小花场”中兰花与鼓架子的相互挑逗是精彩看点。安徽花鼓灯集歌舞乐于一体,既有兰花优美的舞姿,又有鼓架子灵活的技巧展示;既有锣鼓喧天,又有小曲萦绕耳边。所谓“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配合并行不悖,共同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

笔者此次采风的地点是安徽省蚌埠市。此次行程中一共含有两场花鼓灯的演出活动,分别是“冯嘴子村花鼓灯展演”和“怀远县第二十八届花鼓灯艺术节”。相比较而言,前者偏于传统形式,对于花鼓灯艺术的保存更为完整,三位一体综合型艺术的样貌更为突出;后者可能是因政府组织的,体现出官方的特色:专业性的审美要求取代了综合性,侧重于舞蹈的展示,内容也与传统样式有所差异。如此呈现更加适合舞台的需要,但就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笔者更加认同偏重于传统自然传衍的前者。对活动的参与及所观所感引发的思考,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谈起。

一、道具运用的极致性

“‘执器而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舞种最主要的特征。”②在汉族舞蹈中,扇子、手绢作为肢体的延伸,起到了传递情感的作用。如山东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云南花灯等舞蹈中,都通过扇子、手绢等道具的运用,来强化舞蹈的风格,增强舞蹈的可观赏性,起到情感升华的作用。安徽花鼓灯中对于扇子和手绢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不仅是女性手中的道具,还作为男女之间交流的工具,起到了情感传递的“桥梁”作用。最典型的是“小花场”中“抢扇子”和“抢手绢”的部分,在“兰花”和“鼓架子”的你来我往中,尽现欲说还休的强烈情愫,将男女之间打情骂俏、挑逗爱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中国传统异性之间“隔着一层纱”的微妙表达表现了出来。

北京舞蹈学院的潘志涛教授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安徽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冯国佩老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已经无法下床行走,甚至连亲朋好友都不认识了,但只要听到“花鼓灯”三个字,就会不由自主地从枕头下掏出扇子和手绢,坐在床上也要舞起来。此时,在老人家的眼里,扇子、手绢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了,它们象征着他所珍爱的花鼓灯艺术,他对于这门艺术的热爱超越生命。由此可见,对于当地民间艺人来说,道具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物件,更是一种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最后的精神支撑以及崇高的信仰。

二、情感表达的浓郁性

自娱自乐的特性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艺人们常把参与花鼓灯活动称为“玩灯”,这一个“玩”字道出了表演者在花鼓灯活动中的心态,即更多是与自己对话,让自己完全沉浸在酣畅淋漓的快感中,而非将表演视作最终目的。因此,当地常有农民说:“我们玩灯就是‘胡来,上了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用排练。”③所以,在过去的花鼓灯活动中,观看者和表演者没有明确的区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表演者或者观看者。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主席所言:“广场民间舞的空间,是一个观众与演员共有的空间、共享的空间,是一个表演与观赏在心里上融合无间、在成分上相互随时转化(如观众即兴而舞、演员退而观赏)的空间。”④

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自诞生以来,自娱自乐功能所占比重最大,虽然也存在娱神的功能,尤其体现在传统社会和宗教信仰当中。本文在此所探讨的主要是娱人和自娱两个方面。按照民间舞蹈的特性来说,娱人性的重要程度,无论怎样言说都是在自娱之下。但是发展到今天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因其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表演性不可避免成为极其重要的特性。因此,难免出现一个问题:民间舞蹈是应该更加注重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宣泄?还是仅作为一种表演的方式?笔者认为,如果过于强调表演性,那么舞动时的关注点会分散,过多聚焦于观众喜好及其认可度,而减少了自身所赋予角色的内在表达以及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实,“众口难调”在所难免,表演者无需将全部关注点都放在观众身上,如果表演者完全投入到角色情感和舞蹈表达之中,真实的情感流露自然会吸引和打动观众。

三、风格流派的独特性

安徽花鼓灯风格流派众多,按地域风格划分有怀派和凤派等。“怀派”代表人物冯国佩,艺名“小金莲”。动作柔中带刚,情感细腻,如“斜塔”“野鸡溜”“凤凰三点头”等,擅长在大拐弯处突然刹住,在花鼓灯教学中被总结为“溜得起,刹得住”。“凤派”的“一条线”陈敬之,特色就是颤、颠、抖,十分擅长各种扇花的上下翻飞、不断变化。无论是“上山步”,还是“风柳步”,通过腰部的扭动来展现女性的妩媚,形成天真活泼的兰花形象。

面对众多的风格流派和不拘一格的艺人,怎样才能更好发展呢?对此,潘志涛教授指出:“北京舞蹈学院做的是整合统一,地方就是要保证自己纯正的风格,不要相互掺杂。”中国民族民间舞“广场-课堂-舞台”的发展脉络,应是在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民族民间舞根深叶茂。

在民间舞中,“风格即生命,趋同即死亡”,风格的消失意味着舞种之间的界限不明。不同民族的舞蹈各有各的风格,即便是同一民族下的不同分支或不同地域,也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格色彩。例如,汉族有“南灯北歌”之说,而汉族的秧歌又按地域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陕北秧歌等;藏族舞蹈也有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不同省份不同分支的区别。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应加以整合规范,提炼成代表性和典型性动作以达到训练目的,但在课堂之外,还应竭力保持每种舞蹈各自的特性,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所以,笔者在此也倡导各地方院校,一定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开发地方性舞蹈资源,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民间舞蹈血脉不断,民间文化更加枝繁叶茂。当前,国内文艺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态势,此时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明天而努力。

注释:

①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50.

②王昕.追溯·回顾与探研——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与现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265.

③④潘丽.论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

参考文献:

[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