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

2020-06-11郝丽洪

戏剧之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郝丽洪

【摘 要】学前儿童具有艺术表现的欲望,喜欢唱歌、简单的律动舞蹈,喜欢敲打各种物体、摆弄乐器,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等,在心理上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及渴望交朋友等。故针对儿童这些特点,父母应给予正确引导,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在模仿和正确的引导中学习。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奥尔夫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049-02

奥尔夫音乐教育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心,奥尔夫说:“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我们可以人人都成为音乐欣赏家。”

一、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音乐方面的能力

(一)听辨能力的培养

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体验音响的表现力,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从而培养其美感。不仅如此,通过探索音乐,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洞察力、反应能力。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听力的训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从儿童熟悉的声音、环境、事物、物品等入手;第二,单个声音与音乐声响在物理属性上具有共性,如音长、音色、音高、音量等;第三,音乐的声源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或一种乐器上,在声源上要有所拓展。根据这三个特征,家长首先要根据儿童熟悉的自然界、生活中的声响对其进行训练,对声音的观察、体验、分析、判断,以及让儿童尝试用嗓音、打击乐器来模仿等。例如,父母引导孩子听辨不同物体的音色和声音的强弱,说出音色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声音是强还是弱,并结合打击乐器进行比较,指出物体发出的声音更接近哪种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录制生活中熟悉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孩子进行听辨,说出是什么物体所发出的,让儿童进行判断、模仿。

(二)律动的体验

所谓律动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做出动作,以此来训练儿童对音乐的节奏感。律动可分为节奏律动和身体律动,节奏律动一般以声势(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等)来表现,而体态律动一般是以舞蹈动作来表现。律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让儿童的身体、精神与音乐融为一体;二是通过律动欣赏、感知、体验音乐的美,让儿童的肢体和大脑思维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提高儿童的创作能力;三是可以多人参与,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其他的艺术形式,如表现乐句长短、乐段、曲式结构等,将视觉、动觉、听觉融为一体。

1.节奏律动。根据五岁左右儿童有渴望结交新朋友的特点,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其利用音乐游戏的方式来认识、接纳新朋友。例如,让孩子们围成圆圈,边踩着节奏边演唱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在唱到空拍处让孩子们拍手,同时原地踏步走。也可以启发孩子用拍肩、跺脚等动作来代替拍手的动作,发散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用两两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拍相邻小朋友的手、肩等,增强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学前儿童通过音乐游戏,不仅感受体验音乐、锻炼节奏感、发展创作力,同时学会接纳新同伴、学会交朋友的方式、学会遵守游戏规则等,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

2.身体律动。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识、正确引导孩子,经常带孩子参加音乐会,或者举办家庭音乐会,给孩子播放一些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乐曲,让其感受体验不同风格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等。例如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挥动纱巾,表现旋律中音乐高低的起伏,感受音乐旋律的美。在儿童通过律动感受音乐的时候,不需要很多的言语,只需要聆听,从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以及审美能力、欣赏能力。

(三)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节奏

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节奏感,父母会发现,当孩子听到节奏快的音乐时,动作节奏也会加快,当听到舒缓的音乐时,孩子的动作也会变得慢而舒缓。先来了解下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第二,增强记忆力;第三,提高视唱(奏)读谱能力;第四,发展音乐感——更加精致与丰富的感觉与表现能力;第五,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节奏的训练方面更具有特点,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节奏基石”这个词,主要是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来进行教育,例如,父母和孩子三个人玩“说电器名字”的游戏,要求按两拍子说,内容必须是电器,每次说两遍,时间约五分钟。

孩子在三岁左右只能做到手口一致,父母要引导孩子打出正确的节奏,到了四岁半以后,孩子可以直接用手打出拍子,在玩的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来把握难易程度。父母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运用生活中熟悉的元素和实例引入音乐的学习。

1.感知稳定节拍和不同节奏的体验。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的敏感时期,通过念读本土童谣、儿歌来训练节奏。童谣和儿歌句式短小、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既是幼儿的精神食粮,又能培养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体验、感知稳定的节拍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生活中可以通过律动和打击乐器来感知稳定的节拍,在幼儿感知稳定节拍的同时,再通过有节奏的念读来体会每一首童谣和儿歌不同的节奏。例如儿歌《五只小鸭》,以节奏的形式展现如下。

练习时,孩子一边有节奏地念读,一边做手指律动,而家长打出稳定的节拍来配合孩子,家长需要注意节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使念读停止了,节拍也不要停止,持续稳定的节拍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加强节拍稳定的体验、认知,在稳定的节拍中正确感受二拍子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同时体现出综合性教育,如通过手指律动,认识到数字5;通过有节奏地念读歌词,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又锻炼了其节奏感以及体验歌曲的韵律、稳定的节拍,并且教育孩子要提高安全意识。

2.感知节拍重音。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逐渐引导孩子感知不同節拍的强弱变化以及对强拍音的识别,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感知、了解不同节拍的强弱变化规律及特征。练习时,可以为儿歌的念读节奏配上表示强拍弱拍的身体动作,以这种趣味性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强拍拍手、跺脚,弱拍拍肩、拍腿,或者儿童和家长选择能敲出强音(鼓)和弱音(沙蛋)的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可以引导孩子自制),分别敲击强拍和弱拍。三拍子的童谣《骑小马》如下。

练习时家长带领孩子按照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念读童谣,并做骑小马奔跑的动作进行律动,重音放在开始部分,充分让孩子感知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变化,长期练习可使孩子由感知到内化,再到最终掌握。

二、结语

总之,在儿童的黄金年龄进行启蒙音乐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婷.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2018,(15):193.

[2]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