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艺·表演·造型:宁乡皮影戏的三个观察视角

2020-06-11陈剑张璐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影人宁乡身段

陈剑 张璐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06)

宁乡皮影戏也叫“影子戏”,是用纸或牛皮雕镂成平面的形象,以灯光投射于影窗上表演各类故事传说的一种民俗艺术。一般认为湖南皮影戏约在宋代由中原传入[1],清代至民国时期是湖南民间皮影戏流派的形成和大发展时期,宁乡境内盛行湘剧和花鼓戏,宁乡皮影戏在传播过程中受这两种戏剧形式的影响。《长沙市志》记载:“皮影戏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2]”自清代以来,宁乡皮影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皮影戏已蔚然成风。1949年前后,长沙地区是湖南皮影戏最为活跃、集中的地区之一。

1 工艺:宁乡皮影影偶的结构与制作

宁乡皮影影偶在二维空间通过雕刻、拼装等方法塑造角色,影偶身形高大,头茬平面呈现出的3/4侧面像,是其区别于北方皮影正侧面造型的最显著特点。影偶制作所需的工具有刻刀、圆挫、剪刀、铅笔、毛笔、针、钻子、棉线等,材料则包括竹子、牛皮、牛皮纸、硫酸纸、菜红(色素)、硬橡胶纸、清漆、黑漆、红漆等。

1.1 影偶结构

宁乡皮影影偶由头茬、帽盔和身段三部分组成,身段又由躯干、胳膊、四肢组成。身段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共用的,头茬则需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身份,挑选身段组合起来。宁乡皮影的影人体型为中型影偶,影人的身段长度为40 cm左右,身段肢体部分的分解、组合设置,使得影人表演时肢体更加协调灵活,各部件的制作一般同步进行。

影人的头茬包括头、颈部分,长度一般为15 cm左右,头茬一般采用透明的硬橡胶板制成,运用阳刻空脸的造型手法,用毛笔蘸上黑漆,在硬橡胶板上简单地勾勒出人物头茬的外形,待漆干后拿刀片刮掉毛边,进行修饰塑形。再用刻刀或剪刀将其剪下刻出,用黑漆在透明硬橡胶板上绘出影偶五官、发型的轮廓线。头茬需要体现影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和性格等信息,旦角一般都是直接在头茬上绘出完整的发型,再用红漆、绿漆点缀头饰,还需在脸颊、唇部点染红漆,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年岁较大的影人,则在嘴部粘贴头发和黑山羊毛为材质的“胡须”。专用头茬要配合特定的人物而使用,有具体的绘制要求,如魁星(图1)茬颇具特色,其面部刻意塑造成狰狞的模样,嘴部可活动,随着身段的摆动,嘴巴也不断张开闭合,坦胸露乳,仅下半身段着衣物。

帽盔(图2)的材质不限,牛皮、牛皮纸、彩色塑料片均可制作。目前,当地艺人多用彩色塑料片,取材方便,制作成本低。帽盔的制作工艺流程较少,按照图样进行画稿雕凿即可。但在制作草寇等反面人物的帽盔时,最后就需要选取公鸡尾巴上的1—2根羽毛,插进帽盔中,以突显其形象。

在皮影演出中,除了影人外,还需要一些衬景与道具来交代表演环境和深化剧情的媒介,加强氛围的营造,如兵器、桌椅、动物等。兵器(图3)多是以竹片、牛皮削制而成,小巧精致,安置于专门擅长武艺的角色上。桌椅(图4)多运用牛皮、牛皮纸来进行制作,因其面积较大,且牛皮、牛皮纸材质的硬度不够,在桌椅的四周还需用竹片进行巩固,增强其硬度。动物(图5)形象多以生活中常见的牛、马、猪、羊、狗等家禽牲畜,雕凿以牛皮为主,刻画生动传神,经久耐用。

1.2 影偶制作

宁乡皮影影偶的制作工艺分为下材、画底子、雕粗花、备纸、雕小花、着色、上漆、连贯8个步骤。

1.2.1 下材 宁乡皮影多以纸为主,早期人们常用皮纸制作影型。皮纸纤维细长、薄而多孔,其纸质坚韧,不易变脆、变色,加之造纸工序较为简单,价格便宜。人们将7张皮纸摞为一叠,共备两叠,每张皮纸间漆上桐油,待其自然阴干成两块纸板,然后将其对齐压紧,用竹片夹紧缝好。目前,制作影型主要以500 g的牛皮纸为主,这种重量的牛皮纸厚度适中,纸质中间可以对称分层,为后面的“褙纸”工序提供方便。此外,在头茬与衣服颈口连接处等少数部位运用牛皮。选好纸张后,按照师傅传承下来的固定影型,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在牛皮纸上绘制身段的躯干、四肢的外轮廓,然后用剪刀把身段的部件剪下。

1.2.2 画底子 画底子也叫画毛胚。参照图谱在牛皮纸上画出花样图案(图6)。

1.2.3 雕粗花 用刻刀、圆挫刻出图案。先雕大块面的花样,然后再雕小面积花样(图7)。刻刀和圆挫皆是皮影艺人自制,刻刀是选取好锋利的刀片,夹在竹片里,再用棉线进行缠绕,圆挫则需在手握的地方绑上棉布。工具轻便顺手,雕凿出来的线条圆润流畅。

1.2.4 褙纸 褙纸也叫夹纸。在牛皮纸的边缘进行揉搓,然后对半撕开,将硫酸纸夹进两层撕开的牛皮纸中,最后用浆糊封口(图8)。

1.2.5 雕小花 用刻刀、圆挫雕凿精细的图案(图9)。

1.2.6 着色 将菜红与水调和,用毛笔蘸取着色(图10)。皮影中常用的颜色为红、绿、黄,色彩鲜艳,图案在灯光映衬下耀眼夺目,视觉效果显著。上色时从牛皮纸的反面进行,以防颜色浸染,弄脏影型。

图1 魁星

图4 桌椅

图2 各式帽盔

图3 兵器

图5 牛

图6 画底子

图7 雕粗花

图8 褙纸

图9 雕小花

1.2.7 上漆 皮影着色后阴干,就可以揉清漆了(图11)。上漆的目的是提高皮影的亮泽度,同时还能防止掉色和弄脏,保证皮影的美观牢固。

1.2.8 连贯 拿钻子在每个连接部位钻一个孔,然后用棉线把皮影的各个部件连贯起来,使之不紧不松,活动自如(图12)。再剪两块牛皮围在影人的脖颈处,用棉线缝制固定,作为插置头茬的接口。用牛皮做插口,在耐磨损的同时也起到了衣领的装饰作用。最后,在颈部装订一根竹质操纵杆作为主签,与主签同侧的手与臂一般是一体的,手不可单独活动(武生主签同侧的手、臂是分开的,可单独活动,便于操纵兵器),另一侧的手可活动。可活动的手与一根竹质操纵杆连接在一起作为副签。一般影人2根操纵杆即可,武生则需3根操纵杆,且第3根操纵杆是可拆卸的。连贯后在用操纵杆提起时,影人身体微向前倾,呈现欲行又止的生动姿态。

2 表演:宁乡皮影戏的综合呈现

在农闲或年节期间,皮影艺人临时组班,担着行箱到湘潭、长沙、望城、湘乡、益阳以及宁乡各个乡镇唱戏。皮影戏是在民间百戏繁盛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3],其表演也有强烈的百戏身影。参与宁乡皮影表演的,除了主角影型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之外,其戏台、戏班、戏本均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2.1 戏台结构

宁乡皮影戏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演出形式,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艺人们接到订戏的单子,便肩挑影箱担赶赴各地表演,戏台需要随时重组拆卸。宁乡皮影戏的戏台(图13)十分简易,由竹竿搭建而成,戏台一般长150 cm、宽200 cm、高150 cm,由8根竖竿(其中6根竖竿架台起主要的支撑固定作用,剩下2根竖竿起固定影幕的作用)和20根横竿搭建而成,其中戏台左右两面共8根,负责撑台和悬挂影人。前方横杆4根起支撑影幕的作用,后方横杆3根,起围架作用,戏台后方铺放桌椅道具的横杆5根。为了加强竹架的稳定性,艺人会在戏台的四面斜着搭放竹竿,同时为了保证戏台的美观性,左右前后各一根,左右斜杆平行,前后斜杆相交。为了连接起各个竹竿,艺人们过去常把竹竿两端折弯,然后再套上竹箍子箍紧纵横交错的竹竿。

戏台的正前方悬挂着长160 cm、高90 cm的白布作为演出的影窗,影窗原用棉布,现多采用涤纶面料,具有耐磨、透明性能好的优点。左右两边围以深色布,以作围挡。影窗后方置一块宽40 cm左右,长度和舞台一致的案桌,用于放置道具,由5块木板拼接而成,便于拆卸组装。影窗后方的横竿上挂着200 W的电灯泡来提供光源,替代了以前使用的煤油灯。左右两边竹竿上影偶的摆放也有一定规律,一般左右呈对称分布,最靠近舞台的位置悬挂丑角,因其出场率高,方便随时取用,中间放置生、旦等角色,武生、武旦等角色放置最后。艺人们为了固定舞台上的影型,腾出双手操纵多个影型,就需要用到仓板(图14)。仓板一般长50 cm、高30 cm,板面宽10 cm左右,尺寸不固定,可随着戏台的大小进行调整。仓板由一块木板和两根竹签构成,木板上钉有两孔,一根麻绳穿孔而过,在演出时,将麻绳系在横竿上固定,且仓板的坡度可以调节。依据剧情需要将影偶固定时,可将影偶的竹签顶在仓板上,为艺人的操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戏班互动

图10 着色

图11 上漆

图12 连贯

图13 宁乡皮影戏台

图14 仓板

宁乡皮影戏班一般由3—4人组成。一人负责“顶作”,又称为“顶条子”,唱皮影戏和操纵影型,在演出开始前需将当日演出所需的影偶挂好,布置好戏窗上面的桌椅、花瓶、灯笼等场景。一人负责武场,包括锣、鼓、钞“一把抓”,又称为打响器,演出前将大锣、小锣、大鼓、小鼓、钞等乐器固定位置摆好。一人负责文场,包括拉胡琴、吹唢呐,在演出准备阶段,需将胡琴烧好松香,对好调,唢呐套好哨片。还有一人负责打下手,负责低胡、唢呐等伴奏乐器,4人按照分工,对演出道具各负其责,演出时汇聚在一方戏棚里,“顶作”在影窗后操纵影型,负责乐器的艺人位置稍靠后,给“顶作”留出一定的空间操纵、拿取影偶,做文、武场面的艺人相对而坐,其后则是负责伴奏音乐的艺人,4人各司其职,配合紧密。

宁乡皮影表演程序分为搭台、整理道具、点戏、燃炮、祭酒、打开台锣鼓、打三星、主人家祭祀祖先、演正戏、加演杂戏。因为多是“愿戏”,一般在演出开始前主人家需在堂屋供桌上摆放好供品,屋外燃放鞭炮、屋内祭酒祝拜一番后,方可请戏班打开台锣鼓,此时主家开始“接神”,从外面点燃钱纸香烛,将纸钱一路烧到堂屋,开始敬神,礼毕方可开演正戏,表演结束后,皮影艺人们还需对神灵“交愿”,通过念唱的形式将主家请戏的缘由道白而出,亦燃炮焚香烧纸送神,“愿戏”才算结束[4]。

2.3 戏本种类

宁乡地处湘中偏东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是少数民族向西南迁徙的重要通道,巫风盛行,百姓“信巫鬼、重淫祀”,这种用于酬神还愿、兼及娱人的民间皮影戏,在传统社会演出十分频繁,又叫唱“神戏”“愿戏”[5]。另有一类颇受民众推崇的“寿期戏”,遇到神灵生日时,唱菩萨戏庆祝菩萨寿辰,如财神戏、观音戏、鲁班戏、关公戏等等。宁乡农村在各种岁时节气时段也时兴唱皮影戏,如春播后的“禾苗戏”、秋割后的“丰收戏”、冬季的火宫戏等等。

宁乡皮影戏剧目丰富,演出剧目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同时也经常在加演杂戏时演出一些由宁乡方言为舞台语言的宁乡花鼓戏剧目,颇受大众喜爱。剧本主要分为“铁戏”“桥戏”两大类,铁戏一般描写传统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唱词、道白、腔调较为固定,艺人演出时只需照剧本进行念唱。桥戏则是艺人可以根据历史故事的发展脉络,进行自由发挥,没有固定的唱词和固定的道白。宁乡皮影的受众一般是农村的老人妇孺,他们受农村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喜好观看乡间众人皆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因此艺人们多表演《抱子登基》《进宫娶笑》《封神榜》《满堂红》《坐宫》《姜太公钓鱼》《战长沙》等传统剧目。

3 造型:宁乡皮影的艺术特色

宁乡皮影保留了中国早期皮影戏“素纸雕簇”的特征,造型古朴,镂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鲜艳对比强烈,是湖湘皮影中颇具特色的一支,体现了民间美术造型程式化、完美化的艺术特色。

3.1 影偶角色的程式化设计

宁乡皮影戏不仅在唱腔上受当地流传的湘剧、花鼓戏等影响,艺人们在创造影偶时,思维方法和审美标准也深受戏曲艺术的影响,亦呈现出程式化的造型设计特征。

宁乡皮影戏的人物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类,所谓“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观众从影窗上一眼就能辨别忠、奸、善、恶。宁乡皮影的脸谱大多采用“七分式”脸谱,人物表情生动逼真。在宁乡皮影中,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生角浓眉杏眼,眼角眉尾上扬,嘴角含笑,颇为俊朗、秀气,老生则会绘制胡须,以示年龄的区分。旦角(图15)有正旦、花旦、老旦,旦角略施粉黛,面容姣好恬静。净角(图16)分为架子花脸和二花脸,运用戏曲脸谱中寓意化的用色方式,用色以红、黑为主,黑色代表着刚烈鲁莽,红色代表着忠肝义胆,通过对额头、眼睛和嘴部的装饰变化,体现角色的身份和地位,面部造型夸张变异,浓墨重彩,性格很是鲜明。丑角的五官多夸张变形,在眼角、鼻梁、嘴角处多线条描述,表现人物滑稽、插科打诨的性格特征。对于那些妖怪、恶煞,则面容夸张奇怪,敞口獠牙等,给人以恐怖可怕的怪诞之感。

另一方面,为了使影偶的角色形象更加生动真实贴切,艺人们在影人的身段和帽盔的雕琢上也是颇费心思。身段和帽盔都是区分人物身份和官阶的标志,有官阶的人穿官衣,小生穿褶子,花旦穿红褶子,武生穿铠甲等等。帽盔由冠、帽、巾、纱、盔组成,冠有凤冠、皇冠、紫巾冠等,帽有相帽、花相帽、将军帽、状元帽、和尚帽、天官帽、驼帽等,巾有小生巾、道巾等,纱分为方纱、尖纱、圆纱等,盔有帅盔、霸盔、夫子盔等,不同的人物佩戴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帽盔。这种严谨的造型是艺人们在既定的约束下,结合功能和审美标准的创造,不但被民众所公认,还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使宁乡皮影呈现出一定稳定性和可识别性,也是其长盛不衰、深受民众喜爱的一个原因。

图15 旦角

图16 净角

图17 龙纹

3.2 影偶造型的完美化追求

宁乡皮影影偶采用“七分式”脸谱身段造型,有别于北方皮影影偶的五分正侧面造型。这种“七分式”的造型观念,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心理定向,构图的完整性又保证了皮影影偶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使得皮影在演出时,人物造型完整丰满,迎合了民众的审美心理和追求圆满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还可更好地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服饰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突显影人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6]。

皮影戏是民间用于酬神还愿的愿戏,是民众们质朴单纯的感情需要和审美需求,艺人们在设计影偶的造型时必须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因此在造型创造上求全、求美。如影人躯干的连接部位,通常设计成镂空的圆形外轮廓,内里花瓣4片,成十字形排列的图形,影人手臂、腿的关节连接处外轮廓也为圆形,但内里呈对称等分的三分几何图形,统一而又富于变化,极具美感。为了追求影偶的美感,皮影艺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角色身份,对其身段的造型、纹样进行设计,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将现实的、想象的东西都融合进影型雕刻中,如常见有荷花、牡丹、卷草等植物纹样,鱼、龙、白鹤、麒麟等动物纹样,祥云、波浪纹等几何纹样,福、寿等汉字装饰,体现了艺人们的绝妙匠心和美好愿望[7]。这种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的完美化造型特征,体现了民间艺人们追求和谐、统一的朴质美学观。图17为龙纹皮影影偶。

4 结语

皮影戏依托于皮影艺人们而存在,以形象、剧目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皮影戏既是民众朴素心愿的物质载体,也是民众社会生活里最为纯朴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是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在传统民间戏曲中的凝聚与传承。宁乡皮影戏作为一种宁乡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当地娱神民俗有着密切联系,对研究宁乡的历史、戏剧、美术、民间文学以及民俗等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影人宁乡身段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强化四种能力 奋力争创五好园区
吹响“冲锋号” 按下“快进键”——宁乡经开区深入开展“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大竞赛活动
小荷初露
影人姚晨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花灯戏身段浅析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对戏曲身段课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