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单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探索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2020-06-10巩利群
巩利群
(盘锦市双台子区教育研究中心)
当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已完成一轮。期间,语文教师一边参加关于新教材的各级培训,一边在教学实践中感知、研究、挖掘其区别于过去教材的“新”特点,应该说大部分教师对于我们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新”在何处,都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如何利用“新”特点,打造“新”课堂,让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单元的视野下进行单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
单元视野下单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需要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将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使单篇课文作为单元的一部分随同单元整体运转,进行系统教学。整体性教学力求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单篇课文孤立教学导致的目标分散、孤立,知识点掌握碎片,能力培养的浅表化现状,系统地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导向,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单元视角下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一)教学目标要形成有机整体
整体性教学力求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课时目标)相互联系与衔接。教师应该按照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不同层次上的教学目标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思路,设计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为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珍视生命;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思路。教师应依据单元目标,设置《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时,体现出以下学习目标:浏览课文,理清文章顺序,概括故事内容;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高原前后变化的语句,感受“奇迹”的震撼;勾画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形象,说一说你从牧羊人身上得到的启示。
教师在《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目标设置上一一细化并落实了学习默读(浏览、精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在默读中厘清思路和对人生的思考等单元目标。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但并不是单元目标的简单拆分。单元目标更倾向于单元学习后要达到的目的,而单篇课文的目标更倾向于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托课文进行可行性策略思考和设计,寻找最合适的路径,带领学生持续性地、阶段性地、递进性地达成目标,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最终决定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同时,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目标设置上要体现承前启后
教师在单篇课文目标设置时需要承前启后,即充分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学习的内容和达成的能力以及学生之后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成的能力,能够站在之前的台基上设计当下的目标,并使之能够成为后续发展的新台基。教师在《植树的牧羊人》目标设置上既承接第三单元的学习默读的要求,同时又为第五单元边读边思、勾画重要语段或段落、学做摘录这一要求进行铺垫,进而为七年级下册的批注阅读做准备。
二、单元视角下单篇课文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
单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致力于用一种主导方式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联,在目标背景下以梯度递升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程的片段化,力求教学过程的整体感,促进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建构。
(一)“圈点勾画”一线贯穿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理解、体验和感受。教师结合本课及七年级学生特点,仔细推敲并进行剖析,寻找出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圈点勾画,并以此为切入点,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教师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走进文本”这一过程的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了四次圈点勾画,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读书、思考。在这一动态的思维过程中,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全方位的对话,从各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明思维轨迹,打上认识烙印。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把文本读“通”,从整体感知入手,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语句,理清顺序、概括故事,形成对文本的完整印象;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本,即通过圈点勾画高原前后变化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和鉴赏,在对比中体会高原由荒凉变为繁荣这一“奇迹”的震撼;接着,教师以体会牧羊人性格为例,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如何圈点勾画,理解鉴赏、体验牧羊人品格给自己的启示,力求实现学习迁移,也就是把文本读“活”;最后,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关键语句,一边体会牧羊人的伟大和无私,一边明确文章写作思路(议论、叙事、议论),模仿这一思路在写作上完成自己的创作,作业为“我们社会中默默‘种树’的人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以期实现把文本读“新”。
以上四个步骤把学生阅读的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迁移力、创造力梯度性地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一是适应学生思维的渐进发展,这些层次由简单到复杂呈梯度排列,适合学生学习水平、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和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因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完全包括学习过程的所有层次,但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上;二是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为整体性还应包括关注班级整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构成整体,个体成长,整体水平才能提高。
(二)整体性解读关键词语
单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尤其强调的是要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品味,避免静态、孤立地就词解词。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课圈点勾画出的关键词语有机融合到句、段、篇中进行整体性解读,通过品味其丰富的意蕴,让学生体会走进荒原不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还要用心去感受,见证奇迹的产生,感受奇迹的震撼,从而真正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牧羊人,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生命的思考。
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词语进行品析,不仅促进其对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这些词语真正吸收、内化和运用,两者可谓相辅相成。整体性教学中,教师依托文本具体语境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品鉴,调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积淀和情感体验,让这些平面的、沉睡的文字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学生唤醒文字后面的精神,获得生命的润泽和灵魂的丰满,做到与文本的共鸣,这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我们比较期待的一个理想状态。同时,教师也在逐步地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
三、单元视角下单篇课文整体性教学的成效
(一)实现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和谐统一
统编教材中的教读课文,重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力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阅读能力,为接下来本单元自读课文的独立阅读与自主思考作必要的方法准备。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作为教读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圈点勾画为突破口,一是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把握规律,举一反三;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生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力求使学生能把在此篇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其他课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三是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总结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圈点勾画从三个层面进行)。学习是从点到线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体系,是从下到上,从部分到整体;但解决问题最好能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先有问题解决的框架然后再去思考细节,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站在更高角度以全局观前后贯穿着去思考问题,从而构建阅读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视野下单篇课文整体性教学架起了一座由“教”铺向“不需要教”的桥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
(二)实现单元阅读与单元写作的有机结合
阅读是信息获得的过程,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过程,读写互为促进。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却截然分开,信息的获得和输出变成两个基本独立的过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规律,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语言习惯,并使之经常化、日常化。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思路清晰,叙述有条理,可将其作为本单元作文教学“思路清晰”的有效范本,借鉴行文脉络和思路的展开方式,实现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与单元写作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进行方法渗透,引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思路清晰,即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以作业进行练习和强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两者应该互相渗透补充,相得益彰。语文教学中无论离开哪一方,语文教育就会倾斜,失去平衡。
在单元视野下对单篇课文进行整体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建立整体性教学理念,认识整体性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生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二,教师要形成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高站位、远视野,从宏观出发立足微观,基于学生现有水平和能力的发展特点,结合教材课文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争取每节课都是从单元视野下进行整体设计的,调动一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丰富课堂,实现单篇课文教学“1+1>2”的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编者试图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默读”。在默读中,学生要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做批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学情分析】
1.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一单元默读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本单元阅读要求依然是默读,但强调默读时浏览和精读的集合,实际上是对默读方法有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写作顺序接触比较多,经过本单元《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学习,他们对记叙文的写作思路也有所了解,但仍需教师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强化。
3.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意蕴的品味和挖掘能力尚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和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清扫字词障碍,默读课文。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顺序,概括故事内容。
2.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高原前后变化的语句,感受“奇迹”的震撼。(重点)
3.勾画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形象,说一说你从牧羊人身上得到的启示。(难点)
教师明确本节课学习方法,对这种篇幅较长文章,采取的阅读方法是默读。学习本文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习与之配合使用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圈点勾画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读书方法,古人讲究动笔墨读书,圈点勾画是边读边思考边品味,将关键词句圈画起来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语设计
师:“牧羊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说他是“植树的牧羊人”?他为什么种树?种了多少年?结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这是一篇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故事。
第二板块:走进文本
1.整体感知
师:浏览课文,勾画出能够体现“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标志时间转换的词句,请用画出。在此基础上分析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见证奇迹
师: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原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片荒原,见证奇迹的发生!
出示任务A: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现第二次见面时高原情况的关键语句,请用“______”画出,关注有表现力的词语,用“﹒”标注,并说说你圈点勾画词句(词语)的理由。
教师示例: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其中,“鲜嫩”写出了白桦树叶片水分充足饱满,初生新鲜的特点;“挺拔”写出白杨树枝干直立,高耸。“像笔直的少年”与“挺拔”相呼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圈点勾画的方法,并进行理解鉴赏的初步指导。
出示任务B:学生分两组分别圈点勾画“我”与牧羊人第一次和第三次见面时高原情况的关键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预设“我”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时高原情况的关键语句:
植被: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风:在毫无遮拦的高原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人居情况:一个废弃的村庄,这里虽然成了废墟;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
预设“我”与牧羊人第三次见面时高原情况的关键语句:
植被: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鲜嫩的薄荷。
水:树林留住了雨水也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风:以前那种猛烈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声音。
人居情况: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有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方法,通过理解鉴赏关键语句,在对比中体会高原的巨大变化,感受“奇迹”的震撼。
3.感受人物
师: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高原前后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废墟、不毛之地到后来的长出了树,再到最后的“世外桃源”,这简直是一个奇迹。那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谁?他身上有些品质呢?
出示任务:用“( )”标画出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并用“﹒”点出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分析人物性格,我们通常关注哪些方面的语句?
(学生探讨方法)
师:人物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直接明确的评价植树的牧羊人用他的无私、毅力、坚持、一丝不苟,在这片荒原上种下了十万、百万颗种子,为当地的人们种下了健康与幸福,那他在你心里种下了什么呢?(谈谈牧羊人给自己的启示)
设计意图:探索方法、运用方法,真正走进人物,启迪生命思考。
4.厘清思路
师:这些是我们对牧羊人的评价,那么文中的“我”是如何评价这位老人的呢?用勾画开篇和结尾“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关键语句。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提升)
师: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先后呼应。文章先议论总起,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最后一轮升华主题。这就是本文的写作思路,一般记叙文都是这个思路,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尝试按照这种写作思路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文意和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5.方法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整理词句层面,即生字词、精彩字词、富有文采或哲理的句子、心有感触的句子、中心句;结构层面,即关键词语或句子(总括句、总起句、点题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等)、段落层次划分等;理解层面,即不理解的语句、有所质疑的语句。
设计意图:将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力求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语文知识体系和系统思维。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师: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的“种树”的人或人群,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请你写一篇日记,说说他/他们的事迹,谈谈你的评价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为本单元写作助力。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平静得没有波涛,甚至没有涟漪,如同在讲日常,却让我们的心葱茏一片,这个故事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世界!我们都可以成为“种植”的人,如果我们懂得“种植”的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生命的奇迹!
第五板块: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