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三峡方案”

2020-06-10袁磊编辑谢泽

中国三峡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鲟梯级三峡

◎ 文|袁磊 编辑|谢泽

2020 年中华鲟放流 摄影/黎明

2020年4月22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实施第62次中华鲟放流,10000尾不同年龄梯队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是历年放流子二代中华鲟规模最大的一次。

实施中华鲟保护,是三峡集团在共抓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下,三峡集团坚持开展中华鲟保护和放流准备工作,于复工复产初期,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此次中华鲟放流活动,充分体现了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责任担当。

三峡集团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级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将水电工程建设为生态工程、绿色工程。

三峡集团在葛洲坝、三峡、向家坝、乌东德建立了多个保护基地,持续开展中华鲟、长江鲟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通过长江鱼类资源保护流域化布局,实施流域性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综合性策略,着力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

长江中华鲟物种保护

中华鲟,地球上最为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约1.4亿年历史,有“长江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华鲟物种保护历经30余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1. 1984年首次实施放流

4. 孵化中的受精卵

7.胭脂鱼幼苗 摄影/黄正平

2. 2009年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仔鱼 摄影/黎明

5. 乌东德增殖放流站齐口裂腹鱼出苗

8. 准备放归长江的子二代中华鲟 摄影/郑斌

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放流以来,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中华鲟超过500万尾,为补充中华鲟自然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

三峡集团在金沙江水电开发中始终秉持绿色水电开发理念,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开展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工作。

3. 中华鲟研究所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的养殖区域

6.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检查雌性亲鱼

9. 疫情期间,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坚持开展放流准备工作。

2014年到2015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先后对长江上游指标鱼类长鳍吻鮈和圆口铜鱼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人工繁殖技术领域的空白,使其具备了规模化繁殖养殖能力,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集团已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达氏鲟、胭脂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鲈鲤、齐口裂腹鱼、岩原鲤、厚颌鲂、中华倒刺鲃等十余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关键技术。自2008年以来,已累计向长江放流珍稀特有鱼类约208万尾。

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

为减少或消除电站水库运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集团积极开展长江干流梯级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试验,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其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和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通过对生态流量和水温的控制,促进鱼类增殖,改善水生态系统。

2011年开始,三峡工程连续9年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在确保洪水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营造人工洪峰,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长江四大家鱼的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多年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四大家鱼产卵规模逐年显著增加,2019年调度期间四大家鱼繁殖规模为约30亿粒,是2011年首次实施生态调度四大家鱼繁殖规模的50倍。

在总结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三峡集团启动了三峡、向家坝和溪洛渡三个梯级枢纽的联合生态调度。通过科学计算、统一指挥、上下联动,调节梯级水库出库流量,制造洪水过程,为鱼类繁殖创造适宜的水文、水力条件,促进川江河段和长江中下游河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

猜你喜欢

中华鲟梯级三峡
金沙江下游梯级及三峡水库消落次序研究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自动扶梯梯级翻转处异响的分析及改进措施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自动扶梯的梯级斜行原因分析及调整方法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分类培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云南师范大学党校探索梯级培训体系的做法与体会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