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品质的培养

2020-06-09刘丹

天津教育·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品质培养

刘丹

【摘  要】幼儿的教育相对于正式的九年基础教育来说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有自身的明显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充分考虑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式。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充分结合幼儿对外界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的特征制定教学方案。探索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方式、能力,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新的知识领域。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品质;培养

学前教育是在家庭和小学系统教学之间过渡性的启蒙教育,对幼儿认知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从综合方面看都处于发育成长、接受外界的状态,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但能力和认知都相对有限。因此,对幼儿的教育主要是以鼓励、引导和探索为主。在学前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引导幼儿大胆去探索,在玩、动手、尝试中探索接受知识,是幼教品质教学的关键。

一、因材施教,合理课程

首先,根据幼儿年龄,合理化课程。幼儿在不同的年龄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理解度和敏感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综合情况后,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课程,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材、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陪同幼儿不断去尝试新的活动,学习新的知识。如在开展小班“家庭成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幼儿家长准备好家庭成员的照片,包括全家照、宝宝单人照、爸爸和妈妈的照片。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所有合照放在一起,让儿童依次找出自己的家庭合照。可以让儿童指出不同照片里的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跟自己是什么关系,鼓励幼儿探索这几种照片的不同和不同家庭之间的关系差异。通过不断尝试、摸索和求证,让幼儿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不同人员照片的称呼,从而对家庭和照片的展现形式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结合兴趣,用于探索。生活、有趣、好玩的户外课程也是幼儿课程的主要内容,但不同年龄段的户外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幼儿的机体处在不断的发育中,能承受的活动强度也不同。如在“毛毛虫爬呀爬”的户外课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儿童播放一个毛毛虫的视频,鼓励儿童主动发现毛毛虫是怎么活动的,大家能不能跟毛毛虫一样的活动。在教师的看护下,儿童先勇敢地去尝试,摸索和毛毛虫一样的活动方式,最后教师再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通过观看视频,鼓励儿童大胆尝试探索,培养幼儿学科探索的品质。

二、亲近自然,鼓励探索

首先,自身体会,感同身受。儿童的身体、思维和情感都处在成长的阶段,所以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新鲜的东西接受能力强,喜欢主动探索,这非常有利于教师创造新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身上的这些优势特征,顺势而为,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好奇心十足的幼儿来说,自然是最好的教师。走进自然,身临其境,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让儿童充分释放天性,从探索中感受科学存在的现象和关系。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校能利用的自然资源,让不同班级的教师应用到课堂中。如在开展“奇妙的叶子”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感受各式各样的植物,去观察不同树叶的样子、形状以及颜色,鼓励儿童在自然中感受真实的事物,通过看、摸、闻和比较的方式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在欢乐的游玩式课堂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接触和学习,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同身受,培养和建立起勇于探索自然界新鲜事物的思维和方式,为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探索,了解自然科学。所有科学发明的基础都是自然,自然界孕育了无穷的智慧和科学规律。对于思想还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硬性普及科学的方式有很大的难度,儿童接受起来也非常困难,最终根本达不到课程目标。自然,是儿童接触、了解和学习科学最有效的媒介,通过观察自然中存在的现象和规律,儿童更能明白并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如水中倒影这个问题,如果教师直接讲地上的积水,如小水滴、露珠,或者湖泊都能倒映周围的景象还有天上的东西,儿童根本无法体会倒影究竟是什么。但此时,教师能够带着儿童走到外面操场上看路边小草上的水珠,问同学们在水珠里面看到了什么。儿童的回答可能是“里面有天空”“里面有小花”“里面有小树”……教师再告诉同学们他们在水珠里面看到的天空、树、花就是倒影,儿童们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到关于倒影的知识了。让儿童主动探索,先去发现,亲身感受并发现大自然存在的普遍规律,在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能培养起儿童科学探究的优良品质。

三、科学安排课程材料,充分调动探索热情

幼儿课程因为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在设计方面更能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欢快、有趣的课程气氛,很多学校也因地制宜设计了手工课、户外课、技能课等。在手工课程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手工教材,通过不同的拼接方式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以此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主动探索不同事物的习惯。如在做扇子的课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去做,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所有学生都完成了自己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儿童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作品过程中的感受。教师要积极鼓励儿童——“你可以的”“真棒”,从而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课程中的感受,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愿意帮助大家,通过主动探索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同而产生成就感,从而更愿意去探索、发现和接纳。

四、以问题引导儿童探索

问题对儿童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他们一直都非常乐于问问题,他们的问题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接触到的所有东西。相对而言,问题更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让他们对基础问题进行发散性探索,去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在得到答案的时候,儿童也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形式一个学习知识的良性循环。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小球总是滚来滚去?而正方形的积木却可以稳稳地放在桌上?”这时儿童们都会回答:“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同时给儿童一个小球和一个正方形,鼓励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什么球会滚而正方形却是稳定的,在过程中不断引导,“正方形是不是有腿呀?球有没有?”最终得出球的所有面都是圆的,所以球不能稳定的答案。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都在鼓励儿童自己去探索,只在关键节点给一定提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儿童主动思考、主动摸索、主动寻求答案,最终更易接受教师讲的知识。

五、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程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课程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儿童接受知识的程度,甚至是幼儿喜不喜欢来上幼儿园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同学间相处的关系、游戏环节的有趣程度等都能影响儿童对这节课程的好感度。所以,教师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所有儿童的感受,时时观察他们接受的状态,当出现不好的状态时,教师应积极调整、及时补救。课程的设计应尽量生动、有趣,能调动儿童们参加课程的积极性,多让儿童们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去探索发现,更高效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让儿童开心学习,教师轻松完成教学。

总之,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上的优势,鼓励他们探索的精神,并在整个幼儿教学中形成系统的逻辑方式,将这种探索的思维逻辑方式充分应用到科学教育学习领域,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行之探索出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最终领会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探究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彭琦凡.幼儿园科学活动指导与设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季湄,馮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品质培养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