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0-06-09宋岷
宋岷
【摘 要】在初中教育中,美术学科是较为重要的科目,它不但可以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还能对他们的道德进行培养,尤其在素质教育中,美术课程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教师要明确美术教学目标,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美术;有效性;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美术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美学情操,使他们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美。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美术课程,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缓解文化课的压力,陶冶情操,从而全面发展。
一、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直以来,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对美术教育重视起来,他们在主观上认为美术只是学生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耐力以及观察力的培养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说,初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对美术教育重视起来。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
在心理学视域下,智力就是能力的别名,并且其名称会随着情形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可以统称为智力。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美术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而学生的智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提升。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类便开始利用美术来进行沟通。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各个国家都保存着具有其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除此之外,美术作品的更新换代,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表现。初中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会发现我国以及外国的文化特色,同时美术学习还会使学生收获到其他学科没有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最终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目前初中美术教学发展分析
从现有的美术教学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情感培养
目前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已经从经济竞争逐渐演变为人才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层面的培养,使很多学生在情感层面出现了空白。在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讲解绘画技法,没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不仅无法使学生理解画家创作时的情感,而且会使学生的作品缺少情感,很难打动他人。同时,如果长期缺少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会给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个性没有被尊重,导致他们的个性存在缺失。
(二)教学形式
现在一些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存在教学形式死板的现象,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与文化课不同,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接受美的教育。所以,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教师加以改变,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提高美术教学的灵活性。但很多美术教师没有重视这一方面,导致教学活动单一。在新时期,教师要转变美术教学观念,为学生安排美术作品赏析课,让学生观看名家作品。在赏析时教师要介绍这些作品的背景,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这样他们在学习绘画技能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历史或者政治内容,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美术教学单一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课堂氛围
美术学科涵盖了一定的艺术性,对于没有美术基础或者艺术修养较低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美术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优化美术课堂氛围,使美术知识由浅入深,在初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兴趣,所以,轻松的美术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课堂变得有趣。例如,在讲花鸟画时,教师可以借助PPT导入名家的花鸟画,让学生观看花鸟作品,这样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对花鸟画的关注,使其对接下来花鸟画的学习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活跃美术课堂。花鸟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种类之一,在六朝时期就已经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绘画种类在唐代有很多画家专门从事花鸟绘画,如韩干以画马出名,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韩干的《牧马图》,同时对比赵孟頫的《饮马图》,让学生观察两幅作品的差异,并说出两个画家的不同绘画风格,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还能对画家的个人风格有所了解,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提高绘画创作的个性。其次,教师要把美术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增强对美术学科的了解,进一步感受美术的魅力。例如,在讲解完技法以及美术理论知识后,为学生预留绘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能使课堂氛围得到优化。
(二)转变教学观念
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个性有效培养学生,在平等的语境下与学生交流,在平时的美术教育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内心状况有所了解,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并给予尊重。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美术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独特的个性,这样既能避免学生美术作品缺少创造性,还能给予其创作的空间,提高美术学习的能动性。其次,在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局限于美术教材,而应结合自己的绘画经验进行讲解,适当加入亲身情感体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自主意识。例如,在讲传统艺术时,教师可以把剪纸艺术作品拿到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图案进行剪纸,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的了解,产生热爱之情,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创设课堂情境
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不仅能够使美术技法变得生动,还能使学生深入技法的学习与应用,进而提高绘画水平。因此,教师要科学地创设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使其投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课堂情境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于对作品的观察与分析中,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对事物的发现能力,具有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在讲“老师您好”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绘制一张教师的半身素描画,教师可以导入课件,让学生观看教师辛苦工作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感受到教师的伟大,使其产生尊重与敬佩之情,还能使学生在绘画时加入自己的情感,让绘画作品更有感染力。学生在绘画时,会提前选择人物形象,从而画出大致轮廓,再丰富人物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指导,提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能力,进而使素描人物更加饱满,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四)联系实际生活
美术教学与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很多画家都是通过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绘画素材,从而完成绘画作品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从周边生活中获取灵感,积累绘画素材,避免美术教学脱离实际。例如,在讲“设计应用”这一板块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班徽设计任务,让每名学生都进行设计,并阐述设计理念,最后通过投票形式确定班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班级集体意识。
四、结语
美术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与艺术性,学生通过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初中生对美术学科的爱好,增强他们的个人兴趣,使其主动了解美术,以此提升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巢萍.谈如何提高初中素描头像课堂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9(05).
[2]陈德铭,赵皎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5).
[3]谢宝华.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艺术评鉴,2018(05).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