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20-06-09刘加爱

天津教育·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教学理论

刘加爱

【摘  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教学做合一”理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师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本文在“教学做合一” 教育理论的引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生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都带着一张天真无邪的脸,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言,课间与教师嬉戏……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有的学生开始出现厌学,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主动发言,害怕考试,抄袭他人作业,表达不自信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对小学生进行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小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借助具体情境、生活经验等进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正契合了当今课改的理念。“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精髓,他强调:教师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么做就要怎么学,怎么学就要怎么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在学中教。

一、寓教学于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的算理和方法是基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必须掌握。在实际教学中,计算内容的学习也很乏味、枯燥。怎样使枯燥的计算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有趣,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好的重点环节。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要求将“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究,使索然无味的计算立刻变得有趣。如在讲一年级“9加几”时,一是创设小朋友摘草莓的情境,分别出示每个小朋友采摘的数量。小明的盘子里有9个草莓,盘子外有6个草莓;小华的盘子里有9个草莓,盘子外有3个草莓……摆一摆,算一算,每个小朋友一共摘了多少个草莓?并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法。在这样开放的互动情境中,學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二是数形结合,抽象算理。例如,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9+6的结果是多少?20以内的数数,学生是没有问题的,在9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数,数6根,一共是15根,所以9+6=15。这时,老师要追问,怎样一眼看出是15根小棒?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想出各种方法表示自己一眼看出的是15,最后比较各种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5根单根的小棒放在一起,这种方法最简便。这时,结合摆的过程,抽象得出9+6的计算方法,即把6分成1和5,先算9+1=10,再算10+5=15。这样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学生会很快掌握方法和算理,学生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上经常存在少数优等生语霸的现象,长此以往,优等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优秀,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在课堂上将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课堂教学应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表达思考的过程中及与他人交流时层次分明、有条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让学生以做为基础,将做的过程表述出来,这样就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一是采用同桌互相说的形式。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训练,可以布置同桌互相说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你能根据10-7这个算式创编一个数学故事吗?二是采用组内互相说的形式,也就是小组内一个学生说,其余的学生必须认真倾听,以便补充或修改。三是全班交流的形式。在进行小组汇报时,组内的四位学生都发言了,才能给本小组加星,否则不加星。这样要求,可以使小组内的每位学生都有发言表达的机会。

三、做中学与教,是深度学习的保障

所谓深度学习,是以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将课本呈现的单一、细碎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化、生活化的知识,以单元为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构建,是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化、形式化、程序化,对学生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动问题的有力举措。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学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是整体把握。将一册书进行整合,将以知识为一个单元改为以学习主题为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分数乘法设计为单元起始课、主题活动课、专项练习课、自主整理课等。二是围绕真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元、角、分”时,创设商店卖东西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轮流扮演购买者进行买卖活动。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探究式。让学生在做中解决问题,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这样做,学生会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有活动可做,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做中评价,形成必备品格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结合做的行为,进行有效及时的评价,将使学生明确目标,强化良性行为,形成必备品格。

(一)进行即时评价

人人都希望被赏识,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希望得到教师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进行了批评,或者没有及时评价,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并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要给予宽容,以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该呵护,有了点滴的进步就要进行鼓励。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你的发现和科学家发现的一样”“你真是个数学小博士”等;对于一时答不上来或者答错的学生采取推迟评价。由于学生的回答都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他们就会主动发言,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自评中学会反思

要有意识地创设学生自评的教学情境,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问:“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呢?”让学生在课堂观察表上对应各个项目自己画星评价。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目标,争取逐步做到评价的各项内容,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周结束后,让学生把一周评价情况带回家,让家长也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家长可以在评价表的反面写上对孩子的评价。有的家长这样写道:“孩子,看到你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很高兴,妈妈知道你进步了,但是课堂上你要针对自己表现不足的地方继续努力,加油!妈妈期待着你的进步。”

(三)组评中取长补短

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内取长补短,也防止有些学生为了让家长高兴而弄虚作假,其中的一项没做到,也给自己画上一颗星,从而影响评价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设计对学生每周表现的小组评价,评价表要在小组评议后方能填写。例如,每组4人,其中1人某一项的表现只有得到其他3人的认可才能画星。这样,小组评价便保证了评价的真实性。每周一评,每四周一总结。

(四)互评中学会欣赏

课堂上还可以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其他学生可以从好的方面先评价发言的学生,再指出其发言的不足,然后进行修正、补充。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其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步提高,并学会欣赏,主动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具条理性,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会越来越集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在做中学与教,师生互动,这对当今的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指导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覃兵.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教学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