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式阅读”对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
2020-06-09任志前
任志前
【摘 要】阅读作为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培养技能。本文在高中生当中开展实证研究,证明了“窄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课下延伸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
【关键词】“窄式阅读”;阅读能力;阅读习惯
英语实际教学中,学生所体现出的阅读水平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首先,英语课上用于阅读的时间有限,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地学习阅读技能并加以实践;其次,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自律性较差。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课外阅读是课上学习的有效和必要补充。学生在课堂上习得必要的阅读技能后,必须充分利用课下的学习时间进一步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作者提出了系统规范学生课下阅读实践的设想,并以“窄式阅读”法作为手段,建立一种有效的课下阅读模式作为课上教学的延伸,帮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增强阅读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理论依据
第一,图式理论。运用图式理论研究阅读,强调的是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被视为文章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窄式阅读” 法强调通过阅读强化背景知识,从而形成头脑中的图式。第二,输入假设理论。“窄式阅读”法建立于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之上。该理论认为只有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能习得语言,而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应该是有趣且相互关联的。此外,还要与学习者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相关联。
二、实验目的及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主要调查了“窄式阅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法,能否对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产生更加明显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第一,研究设计。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天津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全年级共有9个教学班。在确定实验对象之前,我用一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阅读试题为该年级学生做了前测(所选试题的等级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该成绩为依据,通过t检验确定最后参与实验的两组观测对象水平相当。最后把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并分别以Group A和Group B命名。Group A是实验组,有22人;Group B为参照组,有24人。本次实验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下阅读,通过大量课外阅读练习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为了保证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本次实验不占用课堂时间,以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为主。同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同步教学,学生采用统一的教材授课,在课堂上教师会同时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技巧,以保证实验的结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体现真实客观性。第二,实验过程。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我对受试者的英语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试者的英语阅读自主性不强,普遍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困难主要来自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缺乏,结果就是阅读效率不高、阅读速度慢。这与我在日常教学当中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实验的具体实施历时一年,由教师安排两组受试者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系统规范地展开课外阅读活动。阅读材料的选择遵循克拉申的“i+1”原则,即语言材料的难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又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和阅读的热情。实验组的阅读材料是以“窄式阅读”的理念方法选取的。根据对实验组的问卷调查,话题的选取主要以他们的兴趣为依据,涵盖人性、交友、娱乐、爱情和励志等多个方面,就每一个相关话题从网络及报刊等搜集一定数量的真实英语材料供实验组学生阅读;在参照组中的采用传统的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的题目选材来源与实验组的相似,但是文章话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两个组都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每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经验交流和阅读成果展示,以此实现对受试者课外阅读情况的监督与检查验收。在实验的最后阶段,以问卷和测试结合的形式对两组受试者的阅读训练成果进行检验。问卷的内容与实验开始阶段所做的调查相比基本一致。在实验结束后通过标准化考试对两组受试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测评。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参加实验两个组在实验结束后不久都参加了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所以后测的成绩以他们在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得分为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试题满分为50分,共20个选项。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后测中的平均成绩为45分,参照组的平均成绩为42.5分,鉴于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参照组的平均分,我们又通过t检验对两组的平均成绩进行了显著性差异检验,其结果显示,采用“窄式阅读”法进行阅读训练的学生测试的结果比采用传统阅读训练方法的学生要好一些(见图表1)。
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窄式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由于本次实验的实施是以课外阅读为主要形式,受试者自身的阅读兴趣、阅读自主性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因而这些阅读中的非智力因素变化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指标。而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实验组受试者的英语阅读实践体验有明显改进,这主要体现在对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增强和阅读自信心的提高上。相对而言,在参照组当中反馈的变化并不显著。为了更好地解读实验结果,我们对实验对象进行了随机采访。实验组的学习者表示在面对英语阅读材料时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英语阅读的兴趣不仅较先前有很大提高,还变得更加广泛。对英语阅读热情的提高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课外英语阅读的自主性。一些实验组的受试者明确表示,通过“窄式阅读”的实践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材料时不再盲目,甚至已经开始到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英语书籍和期刊。而通过对参照组受试者的访谈发现,他们对课外阅读还停留在完成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中,阅读体验机械而单调,与长久以来形成的对英语阅读的印象无异。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有理由相信,相比传统式的阅读法,“窄式阅读”的训练方法通过强化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文章内容题材的熟悉程度,可以更有效降低他们在阅读时的焦虑,从而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并最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效率。同时,充分的课外阅读也弥补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时间分配上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目标语言输入,成为课堂教学延伸的有效模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利用杂志文章进行英语泛读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0(2).
[2]赵路.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窄式阅读[J].考试周刊,2004(24).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