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逻辑与价值内涵

2020-06-09崔亚楠

公关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

崔亚楠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思想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基石,批判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内核,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脉相承。这是基于对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的正确判断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准理解,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理论逻辑 价值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生存之基,也要求了党和国家要坚守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奋斗。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探寻其理论根底它不仅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也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以民为本思想,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执政党理念和经验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

(一)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

人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价值取向的主体,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许多著作中都得以显现。在1844年手稿中就提出:“整个人类历史都是通过人们的劳动而形成的。”论证了人类对于整个人类历史形成的重要性,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动性。在《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对人民未来和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肯定人民这一价值主体地位,给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科学地阐明了人民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力量,表明人民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也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础上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二)文化品格:以民为本思想的吸收与超越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取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孟子曾用“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来形容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联,论证了人民在古代社会中的辩证关系。唐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唐太宗“国以民为本”证明民本思想已经逐步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进而到明末清初,民本思想也伴随着封建统治的衰落发展到了顶点,认为实现人民富裕、安乐,是维护统治的必要途径。虽然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但是更多的是将其当作统治阶级巩固政权、奴役人民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在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吸收民本思想合理成分,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三)一脉相承:中国历届领导人执政经验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一直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新中国。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这一理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明确将人民的切实利益作为衡量党的工作评定的基本尺度。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并且影响深远的科学理念,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得到了延续。进而,胡锦涛同志强化人民地位的同时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在过去九十年里,党没有忘记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回答了中国现实之问,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广大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一直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和历史使命。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继承。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也是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选择,也是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本遵循,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一)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实质性问题,人民的物质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变化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反复强调,是“八个明确”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正是我国社会的发展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远远落后于人民所期盼到达的高度,这些都已成为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障碍。因此,要克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事事为人民着想,把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二)应对新时代社情、国情变化的根本遵循

目前,国家治理体系正处于观念变革期和模式更替期。伴随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治理领域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复杂的情形。所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遵循。党和国家以深刻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为重点,深化完善各项民生举措,使人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形成有效治理、公平正义、安定和谐的社会治理局面。将发挥民智、依靠民智、共享社会治理新成果,推进政府、社会和人民良性互动治理,确保人民参与、人民评判作为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遵循,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人民群众,发挥社会之力共同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期待其本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最终价值目标。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主体力量仍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十三亿同胞风雨同舟,向这一共同心愿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同时,中国梦内在包含了人民共享发展、共享成果、共享幸福,“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理论连贯。因此,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国梦是党的命运与个人前途的统一,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期盼。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人民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从理论上来看,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立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实践来说,它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规律认识。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中,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将群众路线不断创新落实。其一,它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注入了新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以來,中国许多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理论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应对新挑战、新变化。其二,它明确将人民的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始终,尤其是首要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突出表现。

(二)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

新的时代有新的诉求,这需要党和国家需要努力为人民创造未来,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断奋斗。其一,奋斗目标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兴民、政治重民、文化安民、社会惠民与生态利民。将这五者内容内化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去,来踏入这个新征程。其二,党群关系踏上了新征程。这一思想不仅提高了对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深化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认识。必须把群众工作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新的形式积极运用到群众工作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

(三)开启了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新境界

党的性质决定了要必然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力量。现实已经证明,党的每一次胜利的成果,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思想,强调了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要不断开拓创新,执政能力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无不闪烁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影子,为党和国家在未来的执政方向划明了重点。从根本上握紧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号召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无时无刻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了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高尚素质和无私奉献的素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对党和国家领导和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生动诠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3).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
论财产权思想史中的蒲鲁东与马克思
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思考
谈历史虚无主义在认知上的几点谬误
五伦五德思辨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业共营制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