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生数学画图解题能力的培养
2020-06-09陈若霖
陈若霖
摘 要:为了探讨深度学习引导对小学生画图解题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文章结合日常教学经验,通过模拟直观的数学情境,分别从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多样化教学等方面举例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通过深度学习引导,让小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画图解题,不仅可以加深其对数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利于其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画图解题;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編号:1674-120X(2020)11-0038-02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和学习的乐趣。通过深度学习体验,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还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将深度学习理念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让看似空洞的数字问题和复杂的文字描述变得更加浅显易懂,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数学解题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其在独立完成数学练习时能够举一反三。
一、层层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深度学习理念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画图解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面积求解”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是学生从认识几何图形到解答几何问题最基本的转化。如何通过画几何图形解决几何问题,这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对简单的几何面积求解,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方法独立进行。例如,“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8厘米和4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这类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面积求解公式进行解答,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求解可得:8厘米×4厘米=32平方厘米。不理解的学生可直接画图求解,一目了然,如图1。
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引导:“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10,用剪刀剪去一个三角形缺口,剩余边长为8,求图形面积”,如图2(a)。对学生而言,直接求解五边形的面积难度较大,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此图形实则为一个正方形减去一个等腰三角形,只要掌握了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方法,就很容易计算出题目答案,如图2(b)。因此,可求解图形面积为:10×10-(10-8)×(10-8)÷2=98。
上述思路求解此类题目比较简单,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解题方法,如将图形进行分割后计算。
例如,图3(a)中正方形的边长为10,阴影部分四边形在正方形边上所截长度分别为2和3,求解阴影部分四边形的面积。这类面积求解需要学生充分结合有效条件,通过画图做相应的分割线,利用面积相等转化进行求解,所以求解可得:阴影部分的面积=(10×10-2×3)÷2=47。
这样,让学生通过“填补”的方法解决面积求解问题,由填补法到分割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画图解题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动手实践,深入理解几何概念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具体、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面积的概念,能对比出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大小,如图4(a)所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大小一样的小方片,并在课上自己动手用小方片分别铺满两个图形,如图4(b)。然后,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观察铺满图形所用小方片的数量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用的小方片数量越多,图形面积越大”的结论,进而促进学生对几何面积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增加数学实践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的记忆,还能拓展他们的论证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进而让其得出自己的正确判断,为后续引出几何图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做铺垫。
在小学数学画图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实现深度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求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图细化题设条件,然后通过动手实践,让几何问题变得更加直观。例如,有一张长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后做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容器的体积。初看题设,可将长方形铁皮被裁剪后的基本形状画出来,如图5(a)所示,这样对题设中的条件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再通过动手实践,选择一张纸片,在四个角上分别裁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然后折叠成一个长方体,这样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就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分别为(20-2-2)厘米、(10-2-2)厘米、2厘米,如图5(b)所示。那么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得:该长方体体积=(20-2-2)×(10-2-2)×2=192立方厘米。
从画图解题,再到实践操作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当前素质教育阶段的重点。
三、一题多解,多思路解决难题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往往可以通过一种甚至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尤其是一些应用性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画图解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再延伸出其他的解题思路,从而加强深度学习。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工程问题”学习中,原计划完成一条100米的管道铺设任务,前4天铺设了整条管道的25%。问:同样进度下铺设完剩余的管道还需要多少天?
在常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画图解题的思路进行讲解,如图6,从“工作效率”启发学生进行解题,即运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公式解答此类题目。
解法一:100÷(100×25%÷4)-4=12(天);
解法二:(100-100×25%)÷(100×25%÷4)=12(天)。
此外,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相关概念,所以在深度学习理念引导下,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分数的意义及“工程问题”的相关概念,启发学生利用分数进行解题。那么,解题方法还有:
解法三:1÷(25%÷4)-4=12(天);
解法四:(1-25%)÷(25%÷4)=12(天);
解法五:4÷25%-4=12(天)。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画图解题实现“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的解题思维更加发散;通过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拓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敢于尝试和思考的学习能力。正如上述图2中的面积求解,在掌握常规解题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解题思路,即我们所讲的“分割法”,将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简单图形进行求解,解題思路如图7所示。
解法一:将图形分割成一个梯形加一个长方形,可得图形面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即S=(8+10)×2÷2+
8×10=98;
解法二:将图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加一个梯形,可得图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即S=8×(10-8)÷2+(8+10)×10÷2=98;
解法三:将图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可得图形面积等于三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即S=8×(10-8)÷2+10×10÷2+8×10÷2=98。
四、结语
通过深度学习引导,利用画图解决数学问题,使隐形条件显性化、直观化,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理念引导下,运用画图分析问题的过程除了可以运用上述所说的思想方法外,还可以用假设条件的方法、分类比较的方法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度学习引导,不仅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4):66-70.
[2]喻 平.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路向[J].教育视界,2019(4):4-7.
[3]赵耕楠.小学生数学画图解题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9(3):39-40,43.
[4]刘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265.
[5]蒋安娜,唐恒钧.数学深度学习:内涵、实践模式与展望——基于文献的分析[J].中学数学杂志,201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