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品格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20-06-09肖婷
肖婷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是多种价值观的出现与并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学校中,会影响中小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品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德育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载体,以体验式教学作为践行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手段,以家校社共育作为开展品格教育的主要方式,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品格,形成和发展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校;品格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015-02
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须借助任何手段。品格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性为目的的教育,品格教育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品格教育,作为关乎人性的教育,与这一目标也是不谋而合的。品格教育关注学生品性的形成,品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获得性过程,这个过程较长,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良好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一个人的品格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我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品格塑造人生。
品格教育应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品格教育是为促进学生品格形成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品格教育渗透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当前,美国的品格教育模式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较为普及的模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群体道德水平滑坡,为了重新塑造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质,重建核心价值体系,品格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美国政府、学校的积极推动下,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也被称为“新品格教育运动”。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在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中小学道德教育来塑造美国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品质,该做法在社会上也赢得了众多好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支持此项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尤其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带来的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这使得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并逐渐渗透到学校和家庭中。由于未成年人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因此,当前,应在我国的中小学校教育中实施品格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品格,形成和发展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品格教育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想更好地培养中国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实现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部明确发文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纳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过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年轻人将肩负着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任,要重视对这群时代新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效果,完善各项制度,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习惯、情感认同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在此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培养、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也进一步为中小学校做好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工作提供了依据,即中小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并将其内化为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努力為中小学生养成优良的品格营造健康的环境。
二、以德育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载体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并没有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在实践中,都是将德育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程。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课程教育融合不深,存在知识化、简单化、知行脱节等现象;由于德育考核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中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中占比不高,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因缺少完整而系统的顶层设计,导致学校德育活动的随意性较强,且水平高低不一;等等。借鉴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成功经验,应在德育中注重学生优良品格的培养,把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人”进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将核心价值传递给学生,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且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品格,促使学生养成优良品格,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不仅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还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
三、以体验式教学作为践行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手段
品格养成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认知到付诸实践的一系列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做人处事。让学生置于真实情景中,通过体验获得品格认知、养成品格,是最符合品格养成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方式。因此,应以体验式教学作为践行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手段。体验式教学通常是一种构建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其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的发育特征,以及学生成长经历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道理,其实施过程与学生品格养成具有一致性。体验式教学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有利于达成师生之间价值观传递的目标。学生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反思、去成长,为未来能够成就美好人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学校品格教育系统化的桥梁
品格教育当前在我国还未能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被普遍推广的教育范式,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对品格教育还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并无明确固定的内容及运行模式。品格教育作为一种已被实践证明,确实有益于青少年儿童优秀品格养成的教育范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须遵循品格形成规律及青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且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来确保品格教育的系统性。组织学校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体育课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校医、班主任等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学习、身体及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学生及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仅要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品格形成的敏感期;不仅要包含书本知识内容,还要具有实践性,且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不仅要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康的价值观,还要教会青少年儿童如何应对学习、学会生活;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奋勇争先,还要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与低谷……总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将系统化的品格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文化育人,陶冶學生的优秀品格。
五、以家校社共育作为开展品格教育的主要方式
家校社共育,即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承担起青少年学生品格教育的责任。品格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的,而家庭、学校、社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学生优良品格的过程中,家校社应在不同的场所发挥各自的作用。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与家长关系也最亲密,受家长影响较大。因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品格、习惯和言谈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关注孩子身体与心理健康,创设健康亲密、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学校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也蕴含着品格教育的力量,是学校所坚守的精神内核的外在表现,学校要致力于打造有益于学生优秀品格形成的学风、教风、校风,让良好的品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成为全体师生的信守和坚持。社区要通过营造文明有序、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可以开展有益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活动,如在暑假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照顾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或在特定日期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爱护环境的志愿活动等。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关乎祖国的未来,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品格教育的实施中,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的处事方式对学生品格的养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如对班级事务的处理方式、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等。在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往往也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精神面貌好的优秀教师队伍。
总之,中小学校品格教育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出现新问题,也不断收获新成果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品格养成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青少年将成为祖国的脊梁以及建设祖国的栋梁,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青少年品格的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姚伟斌.从活动走向课程:学校品格教育的应然选择——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德善”品格课程建设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9(22):67-68.
[2]薛晓阳.从政治价值到伦理品格: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道德建构及学校融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4):31-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