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路径研究

2020-06-09李龙江袁玲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五年制高职立德树人

李龙江 袁玲玲

摘要:新时代职业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五年制高职育人载体,应发挥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在厘清立德树人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特征、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的困境,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实现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4C-0010-05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實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更应把党的教育思想融入并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的德育应与时俱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将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联系社会、家庭、学校,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教育资源,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更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17年颁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对青年思想道德发展目标提出进一步要求,要巩固青年思想道德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校园体育文化是德育的载体,可以丰富德育手段和途径,推进和完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目前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完善,德育的功能收效甚微。因此,应结合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与职教德育的特点,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探究校园体育文化对德育影响及两者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途径,重塑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

目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较多,对中小学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较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厘清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是研究德育路径实现的前提。

(一)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特征,其内涵包括促进学生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即兼备“育体”与“育德”的功能,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包括体育课程教学在内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体育课程之外的课余体育文化活动。如卢元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1]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的诸多要素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立德树人是对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新审视,也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更高要求。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引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校园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内容。

(二)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立德树人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抓手,校园体育文化是立德树人的载体。立德树人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如下特征。

1.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信念。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时代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成才意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全心全意服务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新时代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对校园文化历史发展中优秀传统的继承,同时体现了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整合与吸收。校园体育文化与时俱进,弘扬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传承优良中华传统,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2.关注学生德性的成长。2020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的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的综合表现,体现在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和团结协作等方面。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具魅力与活力的部分,有较强传播性和感染力,是孕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文化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校体育实乃“修身”之学,身体德育是“修身”功课的有机组成部分。[2]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同时,发展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感悟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塑造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

3.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技术技能,还要提高学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适应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更注重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积极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融入职业体能类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职业体能运动项目,通过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发展,将体育锻炼和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体现了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

(三)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意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赋予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互理解、和平共处、互惠共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尤为迫切。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第一,在体育运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身体首先要克服生理上的各种反应,如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生理极限等,还有一些体育项目难度较大、需要持续付出意志力,克服心理方面的各种紧张畏懼等障碍才能完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第二,体育比赛项目繁多,每一项运动竞赛都要遵守各自的规则,要求参与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取得竞赛成绩,尊重裁判和对手,不弄虚作假,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第三,校园体育活动给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发成立的各种体育社团,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结互助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和谐的运动氛围中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获得了友谊,培养了诚信友善的品质。第四,体育运动的特点是项目多、内容广,很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团体合作完成的,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会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培养。学校体育中蕴含的这些独特的德育价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另外,在举办运动会等场合,都要举办开幕、颁奖、闭幕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也能够让学生耳闻目睹“仪式感”,感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意义。校园体育文化的育德价值,要不断地结合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挖掘提炼,体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时代性。

二、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的困境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体现职业院校生命活力的核心,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及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职业素质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功能。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和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形势下,各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文化育人工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逐步规范,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曲折,对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价值认识模糊等原因,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依旧面临诸多困难。

(一)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目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和学校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的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不断减少,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职业院校的政策,但是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仍然面临重重困难,很多职业院校对专业建设倾注了主要的精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足,忽略了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学校的体育部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承担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组织竞赛、学生管理等具体任务,工作量巨大但学科地位弱,话语权不够。有些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软硬件投入不够,上传下达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学校“内生”力不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协调能力不足,在共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建议方面缺乏共识,这就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低,校本特色不鲜明,极大地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中所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教师缺乏文化育人的素养

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体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可塑期,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体育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之体会到体育的动感、力量、技艺之美,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德性修养,透过身体展现出人格力量之美。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现实中,有些教师教育思想落后,平时不注重自身人文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科研急功近利。他们面对复杂、艰巨的职业教育工作时疲于应付常规工作,容易丧失专业成长的激情和信念。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他们缺乏文化育人的素养,对德育教育认知不足、行为懈怠,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形成的教育力量有限,这就从整体上弱化了校园体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实效性。

(三)协同育人的合力较弱

协同理论于1976年由德国学者哈肯提出,其核心概念包括协同效应、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等,目的是探寻系统环境中各子系统之间联系及演变发展的规律,进而构建一个协调的组织环境,发挥系统的最优功能。协同理论认为,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在一定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都会产生协同作用。[3]从协同理论来看,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阻碍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实现的因素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学生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弱化,教师与教师之间没有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学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模糊等。要达到既定的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目的,就要统筹规划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各要素、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有效衔接。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运行机制之上,凭借顶层设计、教育实践、评价监督、反馈优化等措施来实现立德树人系统的有效运作。

三、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实现路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实现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中应具有问题意识,将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念先行,发挥教育主导和主体作用,优化育人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明确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实现路径。

(一)树立育德为先的文化育人理念

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强调“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校园体育文化从物质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的营造、制度文化的构建、行为文化的落实都要以“立德”为出发点,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引导学生树立以“中国梦”为现实理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忠诚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要将体育学科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挖掘利用体育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升华思想品德的内容,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

(二)提升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的水平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立德树人首先应立教师之德,其次才能以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就体育学科来说,体育品德涵盖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积极进取、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内容在体育教育“育体”与“育德”过程中互为促进,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独特性。提升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的水平,首先应坚持把“育德”的思想内容融入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其次,体育教师要拓宽知识面,在体育教育中要善于抓住“育德”时机,及时实施并发挥成效。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改善知识结构,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交流等形式,开拓创新提高德育水平;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科研能力,提高自身价值,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有作为才有地位。体育学科要想在学校发展中获得话语权,不被边缘化,必须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教育的认可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德性的生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协同育人格局与机制才能够实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机制的要素包括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各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首先,要改革体育课堂教学育人机制。体育教学要跟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体育人文价值,推进体育品德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次,改革管理德育机制。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模式是以实现师生的核心素养,以学校育人目标引导,以自我管理为基础而实现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工作中,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自我完善与管理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觉悟。再次,要转变观念,创新服务育人机制。提倡全员德育,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以文化人。最后,健全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网络建设与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高文化品质,联系家庭、企业、社会体育实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虚拟和实践中体验体育文化价值,在体育文化交流与实践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优化立德树人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推进德育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回归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五年制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需要学校广大师生的参与支持,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以立德树人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物质文化。校园体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形式,要损耗器材设备,场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很髙,要求学校积极关注体育经费的投入使用,通过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场地器材等的使用效率,以完善的物质环境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二,构筑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深刻,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致力于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的人文修养、个性展现和品位的提升。通过现有的场馆营造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利用橱窗、网络等展示体育精神面貌和运动成果,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多方面展现校园体育精神元素,彰显文化底蕴。第三,健全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规划制度文化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学校的文化发展定位,健全和优化各项管理规范,保障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常态化运行。其次要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监督反馈制度,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思想围绕在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上,并与道德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第四,提升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在行为文化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思想性、时代性、丰富性为原则,运用和引进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各种体育行为文化平台,如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文化节、成立各项体育活动社团,引进时尚健身类、休闲类、民族传统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落实健身与育人的实效性。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与时俱进,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目标、指标及反馈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

四、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应挖掘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探寻校园体育文化德育的实践路径,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隐形德育作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推进五年制高职文化育人模式的与时俱进,整合多方教育功能,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李储涛.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6).

[3]赵睿.协同理论视域下推进高校党团组织育人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文化五年制高职立德树人
团体操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以武术为例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基础与传承条件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