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患者肺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2020-06-09罗欢霍咪何采鸿黄蓉张惠芳
罗欢 霍咪 何采鸿 黄蓉 张惠芳
小儿肺炎属于儿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小儿受到病原体感染或者吸入羊水、过敏反应等造成肺部炎症,已成为小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受到临床重点关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常利用临床症状来判断,但其症状并不典型特征性,若能够选择有效诊断方式,可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1-2]。其中胸部X线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有效观察到患儿肺炎的病变位置、范围、疾病进展情况、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检查过程中主要通过高能量的粒子进入患儿机体,并与人体的生物分子产生反应,从而改变机体生物分子性质,并对细胞正常代谢及功能造成破坏,但部分患儿可能仅存在临床症状,经过胸部X线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炎症表现,若在短时间内给予多次重复照射,可能增加辐射剂量,因此迫切需要准确性高、损伤小的诊断方式[3-4]。随着医疗水平的完善发展,临床提出肺部超声检查效果较好,具有简便快捷、方向性多及限制较少等特点,受到临床广泛认可[5]。因此我院展开研究,选择我院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纳入的200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肺部超声检查运用于小儿肺炎中的意义,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纳入的100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0~11岁,平均年龄(4.78±1.03)岁。本研究均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诊断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咳嗽、发热、烦躁及憋喘等症状,经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肺部听诊存在密集小水泡音,呼吸音减低。
纳入标准[6]:(1)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中;(3)资料齐全,依从性好,可顺利完成研究。
排除标准[7]:(1)研究前经检查显示器官功能异常、肝肾疾病或者心肺衰竭者;(2)合并胸部先天性疾病或者肺部手术史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或者无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检查者。
二、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24 h内进行肺部X线、肺部超声检查,其中胸部X线检查:协助患儿采取坐位或者站立位,选择X线机对其胸部进行正位、侧位摄片,电压设置为60kV,电流40mA,另外摄片的靶距离控制为100~150cm,摄片结束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肺部超声检查:协助患儿采取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调整超声探头与肋骨垂直或者平行实施扫查,每侧前后胸壁分别以胸骨旁线、腋后线、腋前线及双乳头连线分为六个区域,并沿着肋间依次实施横向或者纵向扫查。两种检查均在同一天进行,间隔时间<4 h,另外在入院后第4d、7d再次复查肺部超声。
三、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所有患儿检查结果,记录其阳性率,并观察两种检查的结果。
四、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小儿肺炎的一致性应用Kappa检验,k值>0.40,<0.75表示中、高度一致,≥0.75为一致性极强。
结 果
一、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
肺部超声检查结果的阳性率91.00%,与胸部X线阳性率9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9,P=0.268)(见表1)。肺部超声和胸部X线检查小儿肺炎一致性极强(k=0.873,P=0.008)。
表1 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n(%)]
二、胸部X线及肺部超声的检查结果
胸部X线:所有研究对象经过X线检查发现其病变位置肺纹理增重,且密度升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部分患儿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牵连肺门后表现为肺门扩大,密度升高;若存在少量胸腔积液时,可表现为肋隔角变钝;一旦积液增加后,可能发现外高内低的弧形线状;大量积液时整个肺部显示致密影。本次研究中100例患儿检测出95例,其中双下肺支气管肺炎有20例,右下肺支气管肺炎58例,左下肺支气管肺炎10例,右上肺大叶性肺炎7例。
肺部超声:肺滑动征减弱甚至消失,A线消失表现为肺组织实变,肺组织呈现内片状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B线出现表现为实变肺组织内支气管充气征;部分实变肺组织中可看到肺动脉血流频谱,胸腔积液。本次研究中100例患儿检测出91例,其中肺滑动征减弱,但并未消退有14例,A线消失28例,B线出现62例,实变的肺组织中发现支气管充气征有39例,胸腔中发现液性无回声区20例。
入院后4 d复查肺部超声,实变肺组织范围扩大有10例,同时在肺组织周边发现B线,胸腔中显示液性无回声区;67例患儿实变肺组织范围明显缩小;17例实变肺组织消退;B线出现仍存在38例;还有1例胸腔积液无变化。
入院后7 d再次复查,10例实变肺组织范围扩大,B线出现,胸腔积液增加;剩余患儿中实变肺组织中仅有少量B线,甚至消失,且胸腔积液被吸收。
三、典型图片
肺炎组织实变胸部X线及肺部超声,患儿年龄8岁,女性(见图1、2)。
讨 论
近几年,我国小儿肺炎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多发生于五岁以下的小儿,可能与其自身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机体抵抗能力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未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疾病进展,可能给患儿带来严重后果,还可能牵连其他系统症状出现,直接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尽早诊断成为关键[8-10]。
图1 胸部X线,可见右下肺片状磨玻璃影 图2 肺部超声,可见右下肺腋前线呈现片状实变影,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并发现支气管充气征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进步,研究发现超声在肺炎诊断中至关重要[11-13]。由于正常的肺组织中存在较多气体及少量水分,而胸膜、肺组织相交界面构成软组织与气体的界面,一旦声波穿透这一界面后产生强反射后,超声探查时无法显露其内部结构,但小儿肺炎的病理改变是指肺组织存在渗出性变化,正常肺泡充气被炎症细胞、渗出液填满,从而为超声检查奠定基础[14-17]。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肺部超声检查结果的阳性率91.00%,与胸部X线阳性率95.00%相比无差异(P>0.05),提示肺部超声检查结果与胸部X线结果相比无差异,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本次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经过肺部超声检查可观察到其肺内病变位置,与胸部X线检查结果较为接近,但可能接近纵隔的病变超声无法有效显示,可能是因为肺部属于充气组织,一旦声波遇到气体,可增加显示肺部组织的难度。但在既往的国际会议上,临床认为肺部超声在小儿肺炎的诊断中与胸部X线检查结果相似,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另外肺部超声具有重复性强等优势,可随时观察患儿肺部炎症变化,有助于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儿预后提供前提。若患儿肺部产生炎症反应后,其肺含气明显降低,炎症渗出增多,且气液间声阻抗扩大,利用超声检查后发现超声可在气液相交位置产生强烈混响,出现彗星尾症,并向远处延伸形成B线。而B线的数量直接受到患儿肺部通气损伤的程度影响,另外回声强度也会随着吸气运动发生变化[18-20]。但随着病变继续进展,病变区域中组织水肿不断加重,且渗出物堆积,另外随着肺部含气量逐渐减少,其声像图上显示为B线征象,由零星B线-密集B线-B线融合成瀑布征,到达实变期后,超声图像上可看到低回声实变现象,其回声强度则与脾脏、肝脏相同。但患儿病变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同一个病灶中可发现多种声像表现[21]。李珊、李博等学者展开研究[22],选择68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超声结果与X线结果无显著差异,且超声检查的辐射损伤率明显低于X线,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明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并对患儿机体损伤较小,临床可选择肺部超声检查作为疗效判断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如样本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按相应的标准进行了筛选,但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本研究对所有患者24 h内完成胸部x线和超声检查,部分病毒性肺炎发病后24~48 h内胸部x线检查可呈阴性,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另外样本选取例数较少,研究时间较短,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人数,延长研究时间,从而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肺部超声在小儿肺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检测,可随时观察患儿肺部炎症变化,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