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T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0-06-09朱洪斌叶亚兰颜刚林
朱洪斌 叶亚兰 颜刚林
全球范围内,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每年有108万人确诊肺癌,106万人死于肺癌及相关疾病[1]。2015年,中国约61万肺癌患者死亡,其中22%患者死于肺癌相关疾病[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总数的85%,按照组织病理学分型,主要为腺癌和鳞癌,大多数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失去手术机会[3]。肺癌治疗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但是包括EFGR、ALK、ROS1[4-5]等驱动基因突变阳性患者总检出率不超过50%,靶向治疗失败后续治疗和基因野生型肺癌患者预后总体较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仍然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的关键。
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epithelial cell transforming sequence 2,ECT2)主要参与鸟嘌呤核苷酸交换,诱导细胞有丝分裂和增殖[6]。研究显示,其通过改变组织架构激活肿瘤通道[7]和DNA损伤参与肿瘤进程[8]。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如胃癌、乳腺癌、骨癌[9-10]等。但是,其在肺癌患者血液中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ECT2表达,探讨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50例NSCLC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依据《国际肺癌分期指南》第八版评估临床分期。其中,男性35人,女性15人,中位年龄61.29±13.39岁(47~76岁),腺癌26例,鳞癌24例。同期收集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3人,女性17人,中位年龄61.53±13.46岁(47~76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698,P=0.073;t=0.816 ,P=0.925)。采集标本前,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放化疗等治疗。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标本检测
收集患者次日空腹静脉血10 mL,送检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检验科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另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空腹静脉血3mL,以3000 r·min-1离心10 min,留取上层血清,放置于- 80℃超低温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外周血ECT2的表达情况。所有操作严格按照ECT2 ELISA试剂盒(Abcam公司,ab51494)说明书完成。
三、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s表示,方差齐使用t 检验,方差不齐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诊断cut-off值、最佳特异度和敏感度。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外周血ECT2和CEA表达情况
本研究测定了2组患者外周血中ECT2和CE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SCLC组患者ECT2和CEA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外周血中ECT2和CEA表达情况
二、外周血ECT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探讨ECT2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结果显示外周血ECT2在NSCLC中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不相关(P>0.05)(见表2)。
三、 ECT2在NSCLC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ECT2在NSCLC的临床诊断价值(图1)结果显示选取ECT2:906.24 ng/L为最佳cut-off值,其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91.4%,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
表2 外周血中ECT2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图1 NSCLC患者外周血ECT2 ROC曲线
讨 论
ECT2在纤维母细胞转化过程中被首次发现,具有特征性DH-PH串联结构域,参与Rho、Rac和Cdc42核苷酸交换。其在细胞分裂间期被隔离在细胞核内,在有丝分裂期突破核膜分泌到细胞质中,参与磷酸化过程。ECT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度表达,可能与染色体3q26区域异常有关[11]。在NSCLC中,无论肺腺癌还是肺鳞癌,ECT2均表达异常。现有研究显示其发病机制包括:一方面其异常错位表达通过Rac1-Pak-MEK-Erk通道参与肿瘤进程[12]。另一方面,通过PKC-Ect2-Rac1-NPM通道参与KRAS-TRP53驱动阳性的肺腺癌进程[13]。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NSCLC患者ECT2:1218.62 ±224.18 ng/l,相较与健康对照组,NSCLC组患者ECT2表达明显增高,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其表达异常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与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不相关(P>0.05)。Zhou[14]和Bai[15]报道高表达的ECT2导致肺癌患者更差预后和更低、无复发、生存率。这些结果提示ECT2参与疾病的进程,与预后不良相关。Wang[16]报道在胃癌患者ECT2 mRNA较癌周正常组织表达明显增高,根据ROC曲线选取外周血最佳cut-off值:924.62 ng/L,其敏感度为68.0%,特异度为 93.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选取906.24 ng/L为最佳cut-off值,其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91.4%,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提示ECT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可以作为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使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ECT2在NSCLC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以作为NSCLC患者新的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