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思想视域下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研究
——以武安万谷城村为例
2020-06-09杨文斌王慕宇
杨文斌 ,刘 莉 ,王慕宇
(1.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2.邯郸市建筑物理环境与地域建筑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邯郸 056000)
0 引言
传统聚落历经长时间演变而来,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由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传统聚落面临空心化,或被拆改、被改造,使得传统聚落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在面对如此情形下,引入共生思想,探讨目前传统聚落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以及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策略,希望得出对传统聚落未来的发展最适宜的方法,使传统聚落与城市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1 相关概述及发展应用
1.1 共生的概述
共生本是生物学范畴的概念,是指两种及以上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相互有利于共同生存的关系.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等以盖亚假说①盖亚假说:是由英国大气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础,提出共生理论②共生理论: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等人在“盖亚假说”的基础上提出.认为生命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物理化学环境,相反,生命主动地形成和改造它们的环境;生命有机体与新的生物群体融合的共生,是地球上所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3个基本要素.在建筑学界中的共生则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共生思想,主要是从其新陈代谢与变生演变而成.20世纪60年代,以黑川纪章在内的日本建筑师与评论家提出新陈代谢派,其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主张采用新的技术解决问题;随后在70年代,黑川纪章从技术回归传统,提出变生概念;到80年代,黑川纪章最终确立了共生思想,并在后来出版有《新共生思想》一书.共生思想主要表达如下: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共生思想与我国推崇的以和为贵有着相似之处,以和为贵所追求的是一种人和人之间共处时的和谐关系,而共生思想追求的共生亦是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所存在.
1.2 共生思想的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之后,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1].在建筑学层面,对于共生思想的研究,国内较多运用在建筑设计上,且针对设计的研究对象较多,如对集合住宅建筑、山地住区规划设计以及对历史街区更新设计与开发研究[2-5];在景观设计上也有较多涉猎,如对城市公园、城市街道及城中村的景观设计等有一定的研究[6-8];在哲学方面有运用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10];而对于传统聚落方面,所涉及的研究较少,主要着重在聚落建设研究以及传统聚落中建筑的研究上[11-13],对于共生思想在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层次上略显单薄,更多偏颇在乡村聚落生态研究方面[14].建筑学界对传统聚落主要有几大方面的研究: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传统聚落中传统民居的研究以及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研究.近年来,尤其是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下,传统聚落活跃在大众面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旨在将共生思想引入到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的研究中,在其视角下分析传统聚落的发展价值、发展与保护现状以及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措施,探讨对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的更多可行性途径.
2 研究背景分析
我国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已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加之于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2020年,已有五批共6 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学术界亦对传统村落作研究,得到大量的学术成果.这些皆可看出传统聚落及其发展得到各界的极大重视.
2.1 传统聚落发展与保护现状
2.1.1 传统聚落发展现状
2.1.1.1 空心化严重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发展,加之城镇化等使得我国的自然村数量不断锐减,传统聚落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导致传统聚落空心化严重,且留在聚落中的大多为老幼.尤其在旧村区域,除了居住的几位老人,几乎见不到其他人.
2.1.1.2 自然损毁
由于传统聚落空心化,许多传统建筑被闲置.大多数建筑拥有者会选择去城市居住或另选宅基地进行房屋新建,旧建筑由此被闲置出来.闲置的传统建筑由于缺少保护,经过岁月的侵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损毁.严重的情况是整座建筑坍塌,情况较轻的是局部受损坍塌,后续没有得到妥善修缮,使传统建筑流失,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屋顶及室内已塌毁
图2 院落损毁剩下局部
2.1.1.3 人为破坏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建筑开始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于是很多人开始对自建住宅进行改建.由于大多村民更多向往城市,希望拥有一个新的大房子,不会意识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且他们缺少专业知识,导致在改建、修建过程中使传统建筑失去了原本的样貌与特色.
2.1.2 传统聚落保护现状
近年来传统聚落开始引起各界关注,为保护这些具有价值的遗产,社会各界纷纷提出一系列举措.我国大多传统聚落在科技化与信息化的进程中逐渐与时俱进,一些传统聚落能被很好地保护下来,但是亦出现一些保护过当的行为,反而对传统聚落造成了破坏,从而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传统聚落被埋没在时间长河中.
2.1.2.1 保护性破坏
由于自2012年推行评选中国传统村落等,传统聚落开始受到重视,部分传统聚落着手实行保护措施.但是一些传统聚落在进行聚落保护时,单纯为了仿照传统建筑而修缮或新建,出现了拆旧建旧以及刻意去修新如旧,破坏了其原真性.这导致所建成的建筑物与聚落原有风貌格格不入,无法使人产生代入感,造成保护性破坏.
2.1.2.2 商业性破坏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聚落的重视,涌现出一批如乌镇等发展为旅游聚落的例子,使得很多传统聚落争相往旅游业方向发展.但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商则无视传统聚落的原生态魅力,过度开发,对传统聚落造成破坏.
2.2 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价值与意义
传统聚落是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聚落不断减少以及凋零.一个传统聚落的形成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毁掉一个传统聚落仅需片刻.传统聚落不仅是一种寄托,承载着历史记忆,在学术界里更是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而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可通过传统聚落反射出来,体现出传统聚落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3 传统聚落现状调查及价值评估
3.1 研究对象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二省交界地带,东与邯郸市永年区相邻,南与峰峰矿区、磁县相依,西与涉县相接,北与沙河市相连.万谷城村则坐落在管陶乡西部的纱帽山下,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沿袭至今并保存较为完好的村庄.聚落历史悠久,自明初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据《武安县志》记录,村中居民最早由柏林村迁至万谷城村南面的南坡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万谷城村历经了数次变更,积累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3.2 万谷城村现状调查
3.2.1 聚落整体格局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的外部空间主要为围绕聚落的捞饭山与纱帽山(图3),山峰为万谷城村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同时也是聚落的良好景观点.目前山势并无过度砍伐的现象,保存情况较为完好,捞饭山为部分村民种植的地方,植被覆盖情况较为良好.
3.2.2 街巷空间
万谷城村街巷空间主要分为聚落的外部道路以及聚落的内部道路,仅为一条县级阳索公路从万谷城村的南面经过,而内部的街巷道路则较为错综复杂.内部街巷整体布局中主要可以看到3条较为清晰明显的东西横向道路以及若干纵向道路(图4),老村区域大多为“丁”字型巷道,“十”字型巷道基本在新村区域.村中最早的核心区域是郭家大院一带,许多的街巷布局是以郭家大院为中心放射而出,较为密集.目前聚落中外部道路保存状况较为良好,内部的街巷仍然在使用,大部分尚好,但是局部使用率较低的街巷存在野生植被遍布的现象,较难通行,另外还存在局部街巷卫生清洁不到位的情况.
3.2.3 传统建筑
作为一座具有明清建筑沿袭至今并保存较为完好的聚落,万谷城村内拥有大量的传统建筑.其中有11处被列为武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为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如各庙宇、古戏台、古长城以及老街民居中的郭家大院,但是更多普通的传统民居没有被评估,且现居民亦无法准确判断其建筑年代.由于对普通传统民居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旧村区域居住人口减少,传统民居建筑空心化,导致其荒废甚至坍塌.
图3 聚落整体平面图
图4 聚落道路系统
3.3 价值评估
3.3.1 整体格局价值评估
万谷城村选址是根据当时的年代情况,考虑生存、发展、环境等因素,尤其是抵御外敌而择居.整体来说,聚落布局因地制宜,充分依托周围环境,并且反映了万谷城村的发展过程.对于万谷城村的整体价值评估主要分为聚落的历史久远程度以及聚落中历史要素的丰富程度.据《武安县志》中记录,万谷城村的建村历史最远可追溯至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而万谷城村内的历史要素主要有:明城墙、岳飞庙、龙王庙、五龙阁、奶奶台庙、五圣庙、送神奶奶庙、关帝庙、古戏台、五道庙、仙家庙、郭家大院、秀才府邸、东沟郭家院以及其他具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石碾磨、各种农耕用具、织布机、上马石等传统工具;影壁、庙宇碑记、砖雕等装饰.可见,万谷城村所包含的历史要素较为丰富,且大多数目前保存状况较好.
3.3.2 传统建筑价值评估
万谷城村中的传统建筑主要分为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而聚落中的传统建筑基本在老村区域(图5).万谷城村的建筑分为三类,主要依据是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建筑质量以及建筑使用状况(图6).其中一级建筑主要为:建筑年代久远,建筑的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且与聚落整体风貌协调,建筑整体质量状况较为良好,没有进行加建等一系列破坏原建筑的行为,以及建筑仍能提供使用,该类别为重点建筑;二级建筑主要为: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建筑整体格局保存较为良好,可存有局部加建或改建,整体上来说与聚落整体风貌较为协调,建筑部分质量较为良好,该类为一般建筑;三级建筑为:建筑年代不算久远,建筑风貌与聚落尚显协调,仍被使用,或建筑整体格局尚在,可存有局部已坍塌,但仍有修复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万谷城村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整体选址与周边环境协调共生,传统建筑根据不同的依据分为不同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传统建筑应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
图5 聚落新旧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6 建筑保护等级划分
4 共生思想下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策略
4.1 宏观下传统聚落与城市的协调
随着时代的迈进,传统聚落中聚落环境与人们现代生活的冲突也逐渐显露.世界进入了多样性价值观共生的时代,强调“个性”和“创造力”的竞争机制,必然伴随着异质文化的共生、对话与合作[15].对于寻找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的课题上,首先是考虑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的一种关系,不仅需要寻求出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更需要共生单元一同在共生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协作与互动,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共生[16].而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如何协调好彼此的发展,建立起一个共生秩序,是传统聚落与城市如何和谐共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传统聚落从整体着手,按照区域划分,实行城乡一体,与城市共同发展,激发传统聚落活力.对传统聚落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政府完善规划,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传统聚落基本为农地较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过度开垦,而应该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传统聚落发展的途径.万谷城村整体环境情况较为一般,村内植栽较少,应对聚落整体范围的环境进行保护及适当整治,实现传统聚落与城市的景观共生发展.
万谷城村往西约2.5 km为青塔湖景区,在多次调研过程中发现途径万谷城村到青塔湖的车辆众多,且大多为当日往返;随之到青塔湖调研亦发现,餐饮业甚少.万谷城村可依托青塔湖的旅游资源来发展自身的餐饮住宿业,以此带动聚落及周围整体发展.加之万谷城村中有较多具有价值的明清建筑与街巷,主要集中在老村区域,可以活化传统建筑功能及用途,如发展旅游景点,将十三院落相连的郭家大院等进行修缮,活化其进行使用,能实现传统聚落的内部与外部共生.由于万谷城村的物质遗产基本坐落在老村区域,游客进去游览会穿过层层街巷,接触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图7,图8),而不是将游客区域与当地居民区域划分开,在游览过程中游客能切身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日常,这也是一种共生模式.
图7 交通路径示意图
图8 游客路径示意图
4.2 中观下传统聚落形态的保护
传统街巷是传统聚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一个见证.对传统街巷的青石地面进行保留(图9),新村街巷则运用现代水泥铺盖(图10),新旧村相交的街巷部分则为传统青石与水泥地面共生结合(图11),保护传统的同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异质共生.新村部分的街巷路网设置遵循旧村原有的规律,使聚落道路系统统一.聚落南侧是一条西洺河的支流,尤其是上游建设水坝后,水流甚少,河床近年来转为干涸.可以对河岸进行整治,靠近聚落一侧作现代堤坝,靠近南坡一侧保留山体作边界,结合自然的山石堆叠,使其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以万谷城村内的核心要素为重点来布局,尤其以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对万谷城村的聚落形态进行保护.对于不同的文化遗产进行划分,相对应的可保护与活化内容见表1.
4.3 微观下传统建筑的活化
建筑是聚落研究里微观的组成成分,对于传统聚落中的新建建筑部分,首先明确不需要实行修新如旧.新建建筑按照其现今的风格与材料进行施建,使得新建建筑部分与传统建筑有一个对比,新旧并存,实现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和谐共生.而需要修缮的传统建筑,需适当选择修缮材料,以配合聚落整体风貌.
其次,活化传统建筑的使用功能,恢复使用.对于具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按照建设年份风貌、保存状况等来分级,对不同级别的传统建筑用不同的方式.将目前的建筑技术手段运用到传统建筑中,如对传统建筑进行被动式保温等,使得传统建筑与现代技术共生;亦可在对传统建筑进行改建时,对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设计,使建筑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能在其内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亦是内部与外部的共生.
图9 传统青石地面
图10 现代水泥地面
图11 新旧交接地面
表1 万谷城村文化遗产列表
5 结语
共生思想是建筑学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理论,将共生思想引入并构建传统聚落与城市的共生系统,有利于使传统聚落与城市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并协同发展.首先介绍共生思想的缘起,以及共生思想目前的相关发展应用,并引入到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方面.其次,从研究背景出发,探讨发展现状与保护现状及目前传统聚落所面临的问题,作为提出保护与活化策略的基础与前提,并对传统聚落保护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析.随后,以万谷城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最后,以共生思想为理论基础,从宏观的传统聚落环境、中观的传统聚落形态以及微观的传统建筑3个方面提出万谷城村的保护与活化策略.通过对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的实地调研与现场访谈,将共生思想与万谷城村现实情况相结合,有助于完善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的相关研究,以及传统聚落旅游发展的研究,并期望能为类似的传统聚落提供保护与活化方面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