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T型钢板配合植骨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
2020-06-09贾庆
贾庆
(平舆县人民医院 骨二科,河南 驻马店 463400)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是由间接外力所造成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显著的压痛感,患者手腕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腕部出现肿胀[1]。外固定支架、钢板内固定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斜T型钢板与植骨内固定联合应用的效果较为理想[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斜T型钢板配合植骨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7~76岁,平均(52.84±2.79)岁。观察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25~74岁,平均(51.79±2.8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有关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手术相应指征。排除标准:(1)存在局部开放性损伤;(2)因其他恶性疾病导致的骨折或病理性骨折。
1.3 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外固定架骨折固定术治疗:实施臂丛麻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第2掌骨基底桡背侧做1个2~3 cm的切口,实施钻孔处理,将2枚外固定螺钉拧入第2掌骨干,于桡骨背侧做2个切口,钻孔并予以螺钉固定,在X线下进行复位处理,合理调整掌倾角、尺偏角,装入外固定支架。
1.3.2观察组 对患者进行斜T型钢板联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具体如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与主要骨块移位方向选择掌侧或背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切口类型为掌侧弧形切口或背侧纵行切口,其长度为6~8 cm。选择掌侧时,于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实施钝性分离,并注意对正中神经与肌腱以及背侧拇长伸肌腱实施保护,充分暴露骨折断端与远端的关节面,在实施复位时,复位主要的骨折块,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斜T钢板固定,尽可能确保远端骨块可容纳至少2枚螺钉的支撑。对腕关节的背伸、掌屈、尺偏后骨折端的稳定性进行检查,将自体骨或生物陶瓷骨植入到骨折端局部缺损部位。术后在透视的条件下,对桡骨远端长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的正常解剖结果进行观察。选择适宜的支具或石膏托进行固定,维持2~4周,之后将其拆除,并逐步进行腕关节功能的训练。
1.4 评价指标(1)影像学参数:所有患者于术前1 d、术后10个月复诊,进行X线检查,通过内置的测量尺测量桡骨远端的尺偏角、掌倾角。(2)腕关节功能:采用腕关节Gartl-Werlkey功能评分法评估,0~2分为优,3~8分为良,9~20分为可,>20分为差[4]。
2 结果
2.1 影像学参数术前,观察组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尺偏角和掌倾角均大于术前,观察组尺偏角和掌倾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bP<0.05。
2.2 腕关节功能两组术前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腕关节功能比较分)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常发生于桡骨远端20~30 mm处,可对桡腕关节及尺桡关节造成一定的损伤。桡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骨折类型的6.7%。骨质疏松是引发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组织损伤程度、提高尺桡关节与桡腕关节的稳定性及促进关节面的恢复等是临床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主要原则[5]。常规闭合复位石膏治疗等方式,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发症较多,进而影响预后。
外固定支架术主要是通过外固定支架牵拉骨折端两侧正常的软组织,利用张力适宜的牵引力以及固定的稳定力使骨折处的组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该手术方式对机体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手术难度较低,不需要实施二次手术,同时全部保留了骨折端的血运及骨膜,但外固定支架牢固性较差,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延缓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尺偏角和掌倾角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应用斜T型钢板与植骨内固定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效果显著。斜T型钢板配合植骨内固定术可在直视条件下最大程度上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固定性良好,避免骨折再次移位与畸形愈合。
综上所述,采用斜T型钢板配合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显著,有助于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