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移动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模式探讨
——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2020-06-09刘艺权

图书馆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微信

刘艺权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7)

1 引言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密切,但传统图书馆实行的借阅服务[1]却让读者间的交流为零,图书不能及时流通,传统图书借阅模式是“图书馆——读者——图书馆——读者……”单一式的模式,这种模式图书借阅周期长,借书环节烦琐,图书流通率低下,造成资源与成本的浪费。

图书转借系统的出现顺应时代潮流,是以书本为媒介,以互联网方式传递信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2],单个的读者为中心,图书馆逐渐边缘化的借阅模式。此模式是“图书馆——读者——…读者——图书馆”。借阅流程的简化大大缩短了图书的流通环节,提升了图书的流通率,同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整合,体现了新时期“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借书”特点。

2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的定义与意义、特点

2.1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的定义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的应用是针对传统的图书流通模式进行的一次互联网+的升级,是在遵循原有的流通借阅规则下,在网络软件服务的层面上通过手机提供对读者的新借还书服务,主要采用A 读者用手机的转借系统扫描B 读者的手机里的转借图书二维码进行借还书服务,在借书过程中,也完成还书操作,转借图书的成功表明B 读者还书成功,同时A读者借书成功,此时A读者核对实体书无误后,就可以取走该图书。

2.2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的意义

2.2.1 节省读者和图书馆的资源投入

很多同一片区的读者具有类似的书籍阅读需求,比如同个班级,同个学校,同一栋楼,同个小区,同个单位其中有人借了某一类型的书,那么可能其他人也有该图书的借阅需求,这时不用到图书馆就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直接转借取书,大大节省双方读者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周边图书的借阅总类、书名、距离等信息也可以通过转借信息平台及时接收,节省寻找和借阅时间。

同时读者通过手机进行转借操作,无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介入,无须借助图书馆的借还图书设备,免去工作人员的图书分拣和图书分类上架等的工作量,既增加图书借还量又省却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节省了图书馆的人财物资源。

2.2.2 增进读者间的沟通交流

通过检索图书、发布图书、转借图书等功能,增进对某一类书籍有相同阅读需求的读者间互相沟通交流。读者看到借出方发布的图书可以起到刺激读者阅读欲望,免去读者选择图书的烦恼,让读者更主动的阅读。

2.2.3 对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一种新型探索和有益补充

目前我国图书馆建设分布不平均,导致大量读者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是图书馆分布密度不高,一方面是图书馆分馆建设投入资源巨大,分馆建设流程烦琐耗时长。而转借系统的出现有利于解决这种问题,比如图书馆可以和一些学校、单位、小区和咖啡休闲场所等社会单位和机构合作,为他们办理一个集体借阅证,让证号绑定在一个固定手机上面,在集体借阅证下面可以借入大量的图书,然后通过手机微信的转借系统就可以让有阅读需求的读者借走图书,让就近的读者不用大老远跑去图书馆借书,这样每个集体借阅点都可以衍变为微小型图书馆,转借读者也间接变成个人图书馆,有利于提高图书馆藏书同覆盖广度和深度[3]172,对图书馆分馆建设的迫切度就会降低,有利于节约图书馆建设资源,增加图书转借服务[4]是对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一种新型探索和有益补充。

2.2.4 提升了图书馆的读者黏度,体现了图书服务均等化

转借过程中读者通过转借信息平台分享交流图书信息,提升了图书馆的读者黏度,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散到很多地方,摆脱固定场所的限制,而且服务时间加长,任何时候,只要转借双方约定进行图书转借,就可以自助借还图书,不再局限只能特定的时间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同时转借系统让每个读者都变成移动图书馆,读者间通过转借可以互相借还图书,突破距离的空间限制,突破开馆时间的限制[5],通过转借系统平台使得身边的图书均可联系借阅,使读者享受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2.3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特点

2.3.1 信息技术网络化

图书转借服务无须增加馆舍等硬件设备,只需通过手机和移动网络,利用智能借还的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图书在读者之间自由转借,使得更多人接触到图书世界,是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流通现状的巨大改变。

2.3.2 服务人性化、智能化

读者无须到图书馆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借还书服务,省却读者往返借还书的时间和精力,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和智能化的借还书服务,读者通过转借平台,可以分享图书信息交流读书心得,实现读者最后一公里的自助借还书服务需求。

2.3.3 发展可持续化

随着传统图书外借量下降,增加转借服务手段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提升外借量。同时读者通过转借信息平台参与图书馆的信息对称,外借信息分享,共享借书,可以有效拉近读者距离,形成图书馆对读者资源的经营,从而实现图书馆的发展可持续化。

简而言之就是转借服务手段能增加图书外借量,降低人员服务量,降低服务成本,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文化自助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只要有读者在的任何小区、任何校区都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图书借还服务,有效从供给侧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达到文化服务区域时间均等化。

3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对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模式的研究探讨和实践非常多,但对于移动手机端的图书转借服务应用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如何有效解决转借服务在实际运转中产生的问题这一类探讨比较少。李保红阐述了图书转借系统的背景及功能效益,认为图书转借系统使图书借还流程更为简便,有效提高了图书流通率[3]172。李卫珊分析了两种不同转借模式的优劣,总结归纳了深圳图书馆转借模式的优势和发展方向[6]66。亢琦等梳理总结了5种手机自助图书流通服务模式在国内图书馆的实践进展并进行系统研究[7]28,探讨了新时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如何有效提高图书服务效益。佘静涛介绍了如何通过设计和开发基于微信的图书转借系统[8],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图书转借服务。陈靖探讨了转借这种新型外借制度的优势,认为可以推进知识共享,为读者提供方便,促进图书馆传统业务升级[9]。

本文通过对上述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发现目前图书馆开展图书转借服务模式主要由2种:一种是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平台实现图书转借服务,开展这种转借服务模式的有海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转借系统”、浙江图书馆图书转借服务[10]、深圳图书馆的“文献转借服务”等;另一种是通过集成有转借功能的App手机软件实现图书转借服务,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NFC转借服务[7]、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书蜗App、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的“馆外流通服务”[12]及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13]客户端等都是通过把转借功能集成在相关手机软件App的客户端上实现图书转借服务[7]29。

这2种模式都是通过联网的手机移动端实现图书转借服务,根据实际应用功能特点也可以大致归纳为2 类,一类是通过手机微信扫二维码进行借还书操作;另一类是通过手机感应NFC 标签[14]或者RFID标签实现借还书操作。

以上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图书转借系统的功能特点和流通效益进行探讨比较多,基本肯定转借服务对图书馆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转借图书系统在图书馆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探讨的并不多,为此,本文以广州图书馆的转借服务应用为基础构建“个人移动图书馆”模式并为读者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服务为例,探讨如何有效解决转借系统在图书馆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转借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问题,本文认为转借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应该是转借服务有机结合集体借阅证的功能,图书馆通过与社会其他机构合作打造社区、企业单位、学校、休闲咖啡厅等的小型自助图书馆,实现读者馆外自助借还书服务,突破传统分馆建设的困境,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自助借还模式的创新。

图1 转借架构图

4 广州图书馆转借系统的功能及模块、转借流程

4.1 广州图书馆转借系统的功能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的基本业务功能主要是针对增加对读者的互联网借书,目前广图的图书智能转借系统主要在手机微信服务公众号使用,该业务初期知晓的读者比较少,应该随着宣传的推广业务量可能会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作为一个服务的组成部分,其业务访问量肯定低于opac 整体的访问量,所以其处理能力、传输能力会低于opac 的需要,存储都会存在于现用的interlib 业务系统所借图书;其他存储与备份设备、网络设备及通信线路、系统软件(含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应用软件、终端外设、安全系统等沿用原有的馆内基本环境即可。转借系统不需要做数据迁移,基于互联网环境总体满足读者在手机微信转借的需要即可,转借需要调用opac 接口和ACS 自助借还接口,如图1所示。

4.2 广州图书馆转借系统的模块

(1)发现模块:图书转借的集散地,通俗说即图书转借市场。所有借出方所发布的图书全部在此汇集,转借的图书信息以及发布者相关信息,如果对某本书感兴趣,直接可以向图书拥有者提交借书申请信息,当事人同意后,即可进行图书转借。

(2)发布模块:此功能选项即借出方发布转借图书的需求,借入方发布求书的需求。双方需求一旦产生联系,借出方与借入方即可通过平台上的联系方式取得沟通与联系,转借书本。发布转借即借出方可选择当前账户内的图书,可批量发布、单本发布图书。发布求书即借入方可将求书需求发布出去,即输入书名、作者等,提交信息。

(3)借出方(读者A)与借入方(读者B)达成共同意识后,双方同城见面,借出方(读者A)点击“当面借出”,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提供给借入方(读者B)扫描。借入方(读者B)点击“扫描借入”,扫借出方(读者A)的二维码,扫描成功后,系统自动将图书使用权限及义务转入借入方(读者B)名下,转借中的图书也就实现了一次流通。

(4)我的模块:此功能即读者用户中心,在此可以查看账号下所有与转借相关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

4.3 广州图书馆的图书转借流程

(1)读者在微信中进入转借模块,点击“当面借出”功能模块,勾选需要转借的书籍,按照系统提示点击下一步。

(2)被勾选的图书会统一生成一个二维码,此时转借读者同样需要在微信里点击转借系统的扫描功能借入。

(3)转借读者需要确认相关转借信息无误后才能点击确认借入,同时也要注意核查图书书名是否与自己想借的图书一致,并检查书本是否破损,确认无误后,点击确认完成本次转借操作,取走图书。

5 广州图书馆图书转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图书馆的图书转借系统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中,在给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5.1 安全问题

在使用图书智能转借系统时,由于转借图书是需要读者面对面操作的,一方面读者间需要用手机进行转借操作;另一方面图书需要当面交付验收。这就带来了相关安全问题,一个是转出读者联系方式需要告知转入读者,读者间这个联系方式透过网络进行交互时,存在读者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泄露的问题;另一个是读者间需要约一个地点见面,在陌生的地点,两个陌生人见面,这个又涉及读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

针对线下转借是否的安全问题,本文通过50位到馆的读者进行随机调查访问,设置问题如下:您觉得线下转借是否安全?有4 个选项进行选择:很安全;安全;一般;不安全。调查结果反映如下:觉得使用转借安全以上的有20人,觉得转借使用一般和不安全的有30 人,也就是说有60%的读者觉得转借是存在安全问题的。

5.2 图书流通问题

广图图书智能转借是发生在读者间的转借行为,如果一个家庭有多个读者证,或者读者找朋友帮忙转借,那么一些比较热门的图书就有可能长时间在同一个读者手中流通,而没有及时回流到图书馆,导致需要借阅该书的其他读者借阅不到,那么作为公共资源的图书就存在被滥用的问题。

5.3 图书转借需要智能手机支持问题

读者在使用图书智能转借时,需要通过手机微信操作转借,手机一般要求是支持微信的智能手机,而图书馆一些低龄化和老龄化读者面临着的问题是:一个是没有智能手机;一个是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这就导致这部分读者是不能通过转借系统进行图书转借的。通过在广州图书馆的转借数据库抽取的有登记年龄的读者库进行统计(见表1),我们发现读者8 月至10 月使用转借系统的总人数是1 085人,转借总册数是3 375本,使用转借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集中在20岁—49岁,这部分年龄段共有838 人,占转借使用总人数的77%,他们转借的册数为2 468 本,占转借总册数73%,可见部分低龄化和老龄化读者受限于智能手机或者智能手机操作问题,导致使用转借系统意愿不高。

表1 广州图书馆2019年8月—2019年10月各年龄段转借数据

5.4 转借量较小,该系统没有被充分使用

对比图书馆的自助借还图书设备,图书智能转借系统的借还书数量比较小(见表2),一个原因是转借图书的读者人数总量远远小于到图书馆借还书的读者人数总量,转借上线3个月以来,每月使用转借的读者人数约为537 人,借书数量为1 113册次,而每月到图书馆借还书的读者人数约94 329 人,借书数量为611 414 册次,每月到馆的人数是转借使用人数的175 倍,到馆借阅图书的数量是转借图书数量的549 倍,可见转借使用量还有大幅提升空间;另一个原因是宣传不够深入,读者使用图书智能转借系统借还书的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读者对智能转借系统不熟悉,使用智能转借系统的信心不足,这些都导致转借系统的图书转借量较小。

表2 广州图书馆8月—10月自助转借文献和到馆文外借文献方式对比

6 基于广州图书馆转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总结

6.1 充分考虑该系统建设的安全性

当读者使用广州图书馆的图书转借系统时,系统需要获取读者的实时地理位置,读者之间需要约定联系地点和提供联系方式,以便读者见面完成使用手机微信操作图书转借的步骤,同时当面交付图书,这需要读者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和联系方式,这些无疑对读者个人隐私安全和读者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一定风险。考虑读者个人隐私安全,广州图书馆在系统上尽量模糊化读者个人信息,如定位就大概只定位到区镇一级,具体街道位置不显示,只显示大概距离;另外广图在转借系统涉及读者个人信息时,也会把手机后几位打*处理,同时读者姓名只显示姓,名字全部打*处理,系统会建议读者优先使用网名或者匿名;尽量让有意向转借的读者自己联系,让读者自己决定是否把联系信息告知对方,而不是在转借系统向所有转借读者公布自己的相关个人信息,最大程度地降低个人信息安全泄露的风险,同时把相关安全风险提示放在系统网页上,提醒读者向他人提供必要的联系方式时充分考虑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提醒读者使用转借系统时,双方见面尽量约在公共安全的地方完成转借操作,注意时刻提高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意识。

基于上述安全考虑,公共图书馆的转借系统刚开始上线时,建议最好是先在社区、学校、单位、家庭、熟人朋友间推广使用,等转借系统进一步成熟完善,并且读者已经习惯操作转借系统时,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扩大使用范围。

6.2 加大该系统的宣传作用,培养读者操作习惯,提高读者素质

图书智能转借系统对于目前读者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图书借还方式,读者接受认可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很多读者不了解转借系统,或者了解但没有使用过,对操作该图书转借系统信心不足,导致转借系统借书使用率不高,广州图书馆的转借系统针对低龄化和老龄化读者没有手机或者不会操作的问题,对读者证捆绑微信公众号做了灵活捆绑处理,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手机随时捆绑和解绑不同读者证,也就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帮家人的读者证进行转借操作,广州图书馆在转借系统试运行时就利用自身资源包括官网和微信微博等媒体进行推广宣传。

另外由于转借系统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入口发送相关信息联系转借读者,针对一些利用转借系统信息平台从事广告宣传,滥发不文明信息等的读者,针对这种现象,广州图书馆在转借后台建立了一个黑名单库,设立一个敏感词库拦截,对不良信息进行拦截,如多次违规滥发信息,系统可以把该证号拉进黑名单暂时停用,但根源上还是要提高读者素质,培养读者正确使用转借系统的习惯,为此广州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文明读者日相关活动,培养读者文明使用我馆资源的习惯。

6.3 不断完善该系统建设

图书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转借系统的建设,可以先从小范围试行转借系统的运作,再逐渐开放转借范围,根据效果和读者反馈改进优化转借功能,如广州图书馆的转借系统为解决图书一直流通而不回流图书馆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后台设置了最大转借次数,限定同一读者只能转借一次同本书籍,如超过转借最大次数,那么系统会提醒最后一次转借该书的读者,借了书后到期了要去图书馆归还,该图书不能再转借他人。要等图书归还图书馆后,等下一个读者重新借走该书时,才能重启转借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转借体验。

7 结语

未来的转借系统应该是有机结合集体借阅证一起发展的一套系统,图书馆可以与社会其他机构合作打造社区、企业单位、学校、休闲咖啡厅等的小型自助图书馆。通过集体借阅证借阅的大量图书,再通过转借系统转借给个人读者,个人读者又可以相互转借流通图书,而实现这些仅需要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转借操作,极大方便工作人员管理和统计图书流通情况,也真正实现图书在规定范围内自助流通,大大提高图书借阅量,省却读者往返借阅图书的时间和精力,是新时期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图书馆对借阅服务的技术创新,同时也是对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一种新型探索和有益补充。

在做好读者个人隐私安全保护的前提下,一方面转借系统也可以考虑无缝链接图书馆OPAC检索系统,当读者检索图书时,除了显示在馆图书的信息的外,被转借出去的图书信息也可以显示出来,可以显示转借图书读者大概的地理位置,提供转借信息的链接入口,让读者间加强互动,提高转借效率;另一方面转借信息也可以增加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读者之前的借阅类型、检索图书记录及读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定期推送相关图书的转借信息给读者,让读者主动用转借系统借阅他需要的书籍。

手机转借图书自助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借还书的重要模式[7]34,随着转借系统的完善,这种基于转借服务应用的“个人移动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模式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转借服务体验[6]67,也将在图书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图书图书馆微信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微信
微信
微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