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建设研究和路径探析

2020-06-09梁丹婷

图书馆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东莞图书馆社区

梁丹婷

(东莞图书馆大朗分馆,广东 东莞 523770)

1 引言

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核心目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实现普遍均等的前提,而根据我国国情,只有覆盖到农村才是真正的全覆盖。在我国实现了一个县至少有一个县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后,目前已经进入了乡镇、街道以及农村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的建设阶段,但事实上,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经历了4次以覆盖农村为目标的基层图书馆建设热潮,但热潮过后,大多数建设起来的基层图书馆都迅速步入了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因此,新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不仅要着眼于馆舍及其资源的建设,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还要致力于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2 问题的提出

早在2005 年,东莞已发布实施《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以东莞图书馆为总馆,各镇(街)图书馆为分馆,社区(村)图书馆为补充的地区图书馆网群,由此拉开了东莞市各镇(街)、社区(村)大力推进图书馆建设的帷幕。2011 年,东莞市实施“五个有”工程,对社区(村)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每个馆至少配有图书2 000 册。2012 年,东莞市实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求每个社区(村)配置至少1 名文化管理员,实现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在社区(村)全覆盖。2014 年,东莞图书馆提出推进社区(村)图书馆实现联网全覆盖。经过4轮全市范围内有力的推进,到目前,东莞已构建了总馆、分馆、服务站点、图书流动车、自助图书馆(ATM)等三级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近两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和《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进一步为东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可见,在东莞地区,社区(村)一级图书馆的发展土壤肥沃。

东莞市下辖32个镇(街)、1个园区,全市共有592 个社区(村),常住人口834.25 万人[2],是我国少数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之一,因此,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东莞市构建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关键。但是,新事物的推进总是会伴随着各种困难,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效能是否如预期的一样?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最主要的阵地之一,社区(村)图书馆一般是属地管理,具有强地域性、强针对性等特点,而且对于社区(村)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上文所提及的“三法”的指向性相对模糊,例如在《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里,社区(村)图书馆的各项指标要求均与其所属镇(街)图书馆合并计算说明,对于单一社区(村)图书馆需要根据何种条件,建设多大规模的图书馆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让促进社区(村)图书馆发展的利剑反而不够“利”了。

因此,摸清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探析推进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发展,对促进东莞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东莞地区群众提供更加就近、便利、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3 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

3.1 分析方法

2018 年东莞市32 个镇(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均值为238.22 亿元[3],分别在地区GDP高于均值和低于均值的镇(街)中各随机选取5个镇(街)的社区(村)图书馆作为分析样本,各镇(街)以A、B、C 等代码进行标记(随机排序),其下辖社区(村)则相应标记为A1、A2、B1、B2等代码,通过委托各镇(街)馆代为收集本镇(街)下辖的社区(村)图书馆2018 年相关数据的方式,共得到177 个社区(村)图书馆的相关数据作为本课题的分析样本。

3.2 覆盖情况分析

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至少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要有专门的图书馆馆舍和一定量的文献资源;二是要能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在被调查的177个社区(村)中,有2个社区(村)并无图书馆馆舍(馆舍建筑面积为0),均位于B 镇;建有馆舍但没有开放(每周开放总时长为0)的有8个,其中,I22 因新馆建设而闭馆,C7、C8、C9 则是无图书馆工作人员,其余4 馆不开放的原因未知。也就是说,东莞市仍未实现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全覆盖。

与图书馆建设覆盖率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图书馆服务体系覆盖率。为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通借通还,促进当前行政架构下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协同发展,东莞市突破技术障碍,开发了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构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4],实现“一卡通”借阅服务模式。据了解,截至2019 年6 月,东莞地区已有400个社区(村)已纳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成为联网服务点,占比68%。而在调查样本中,已实现联网的有121 个社区(村)图书馆,占比同样为68%。因此,要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充分、快捷、方便的图书馆服务,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3.3 建设投入与人员配备分析

3.3.1 馆舍建筑面积普遍过小,藏书量不足

受调查的社区(村)图书馆建筑面积分布与人均藏书量分布分别如图1、图2 所示。依图所示,仅从面积本身规模来看,调查样本的社区(村)图书馆面积主要集中于0~100 平方米和100~200平方米,几乎占了3/4;500平方米以上的也小有规模,共有9 个,甚至1 000 平方米以上的也有2 个,这说明在东莞地区有一些社区(村)图书馆是其中的翘楚。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参照本标准执行,《标准》规定:服务人口在3~10万人之间的地区,其公共图书馆的面积应达到800~2 300 平方米,服务人口不足3 万人的,参照3 万服务人口的人均藏书量指标(1.5~1.2册/人)执行。常住人口在3 万人以上的社区(村)有13 个,但建筑面积符合要求的仅有1 个I22,属2019 年新建馆,其余社区(村)图书馆面积均在400平方米以下,与《标准》规定的建筑规模有一定的距离。人均藏书量达到3万服务人口标准的仅有49个社区(村)图书馆,其中常住人口在3 万人以上的社区(村)图书馆均未达到标准。人均藏书量最高的是I7 社区(村)图书馆,达6.88 册/人,其次是D8 社区(村)图书馆(6.43册/人)。I7是课题组所在镇社区(村)图书馆,其藏书1.2 万多册,但是将近1 万册图书是超过10 年以上的已进入陈旧状态、失去价值的图书,而且未实施加工编目,有850册图书是2012年政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配置的且也已处于半衰期,2 000多册图书是2016年某机构赠送的书籍。也就是说,该社区(村)图书馆虽然人均藏书量大,但是实际仍然有利用价值的图书并没有那么多,社区(村)图书馆所在的建设主体在近10年里是未投资任何经费用于图书更新的。因此,社区(村)图书馆的馆藏量、馆藏结构和馆藏资源的信息知识含量和被利用的活力是不容乐观的。

图1 社区(村)图书馆建筑面积区间分布图

图2 社区(村)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区间分布图

3.3.2 经费投入差异明显

镇(街)GDP水平与社区(村)图书馆总投入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如图3 所示,对各镇(街)GDP进行排序后,绘制了社区(村)图书馆总投入折线图及其线性趋势线,从图中可以看到,多个数据节点与趋势线偏离较大,说明了两者之间相关程度并不高,趋势线R2=0.2028,同样证实了这种弱相关性。但趋势线整体依然是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社区(村)图书馆总投入取决于其建设主体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领导重视程度,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可避免地对建设主体的决策和投入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社区(村)图书馆年度总经费中,购书经费的多少决定了图书馆每年新增文献的数量,是反映图书馆文献资源更新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提出:应保证图书馆年入藏文献逐年增长。然而实际上大多数社区(村)图书馆的年文献入藏量并不理想,在被调查的177个社区(村)图书馆中,没有购书经费的多达77个,占比43.5%,即有将近一半的社区(村)图书馆无法保证每年文献资源的更新。购书经费达10万元以上的有3 个,分别为I17(18 万元)、I22(15万元)和D9(10 万元),其中I17 和I22 为笔者所在镇社区(村),其投入高额购书经费是因为新馆建设所需。其余社区(村)图书馆中,购书经费不足1万元的有55 个,1 万元(含)至5 万元的有39 个,5万元(含)至10 万元的有2 个。总体来看,社区(村)图书馆在购书经费上的投入并不理想,但从数据来看,调查样本里也有将近1/4的社区(村)在2018年有投入1万元以上的购书经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级图书馆建设主体能力薄弱,但其重视程度情况是有改善的。

图3 社区(村)图书馆总投入与镇(街)GDP关系示意图

3.3.3 工作人员数量有待增加,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工作人员数量不多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硬伤”。根据统计,调查样本中无专职工作人员的社区(村)图书馆有8个,其中,B2无专门的图书馆馆舍,E8属于委托社工兼职图书馆工作模式,H11 属于自助图书馆,除此之外的5个图书馆无疑均处于“瘫痪”状态。有多达121个社区(村)图书馆仅有一名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不仅需要保证图书馆的正常、持续开放,还要兼顾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等其他图书馆业务工作,如果一旦由于某种因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则整个图书馆都将失去服务能力。人员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图书馆服务缺乏必要的保障。此外,根据东莞图书馆的统计,全市社区(村)图书馆工作人员无一人具有图书馆行业专业职称,尽管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专业职称仍然是衡量其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将会使社区(村)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服务效能分析

评价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需要运用多种指标从不同侧面进行综合判断,其复杂程度导致公共图书馆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开展这样的评估[5]。因此,课题组仅根据一些业务数据对社区(村)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进行分析。

3.4.1 人均到馆量分析

到馆量体现了图书馆被使用的情况,是图书馆各项资源与服务“吸引力”的体现,图4 显示了各镇(街)社区(村)图书馆人均到馆量的最高值以及同一镇(街)内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由于B、H 镇(街)缺少相关数据,故不做分析),折线图节点越接近柱状图顶点,说明该镇(街)社区(村)图书馆之间被使用情况差异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A 镇(街)拥有“最受欢迎”社区(村)图书馆(A3),紧随其后的是E10,但E 镇(街)部分社区(村)图书馆到馆量为0;此外,I镇(街)有4个社区(村)图书馆位于花园小区内,未完全面向全社会开放,这必然不利于到馆量增加。可见,从被利用率来看,同一个镇(街)各社区(村)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F镇(街)情况稍好,据课题组了解主要是因为该镇(街)一级图书馆在业务规范上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实施了有效的管理。

图4 各镇(街)社区(村)图书馆人均到馆量分析

3.4.2 借阅量分析

公共图书馆最基础的职能之一就是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文献借阅量自然成了评价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如表1 所示,各镇(街)社区(村)图书馆借阅量在2018 年全镇(街)总借阅量中的占比并不高,B 镇(街)社区(村)图书馆借阅量为0的原因之一是其所有社区(村)图书馆均未实现联网,镇一级文化部门对图书馆的监督指导不足。除此之外,E 镇(街)总借阅量达9.03 万册次,然而其社区(村)图书馆仅贡献了不到1%的借阅量。10 个镇(街)中仅G、J 两个镇(街)的社区(村)图书馆借阅量占比超过50%。这说明镇(街)之间社区(村)图书馆服务效能差异性大,社区(村)图书馆对全镇公共图书馆服务数据上贡献小。

在调查数据中,有4 个社区(村)图书馆正常开放却不面向全社会开放,均位于笔者所在的I镇,它们设置在居民小区内,因小区门禁的原因,非小区业主无法进入其内的图书馆。如表2 所示,同镇(街)内不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社区(村)图书馆人均借阅量低于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社区(村)图书馆,限制了服务人群之后,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不可避免也受到了影响。如前面所提的I 镇4 个社区(村)图书馆,其环境、规模、藏书量及工作人员数量均排在该镇前列,但是因为服务对象有限,服务效能大打折扣。

表1 各镇(街)社区(村)图书馆借阅量一览表

表2 I镇(街)不同开放类型的社区(村)图书馆人均借阅量对比

3.4.3 阅读推广活动分析

阅读推广活动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宣传图书馆、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实现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的重要手段。社区(村)图书馆设备落后、环境差、书籍陈旧等一直是为人们所诟病的缺点,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对社区(村)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改善人们对于社区(村)图书馆的观感,图书馆需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逐渐成为所有图书馆工作者的共识。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部分镇(街)社区(村)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场数较为相近,如A 镇(街)大部分为12场,F镇(街)均在45场以上,H镇(街)均为24场,可以看出这些镇(街)均对社区(村)图书馆每年开展阅读推广场数作出了一定的要求,从制度上规范了社区(村)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如I 镇(街)要求每个社区(村)图书馆每年至少开展2场以上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如图5所示,有将近一半的社区(村)图书馆有开展10 场以上阅读推广活动,甚至有6个图书馆开展活动大于50场,这无疑是非常好的现象,体现了东莞地区已有一大部分社区(村)图书馆在积极地开展着、推进着阅读服务工作。但是仍然有1/5 的图书馆数据为0,有将近1/3的图书馆开展活动不足10场。

图5 社区(村)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场数区间分布图

总体来说,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已初见成效,有部分社区(村)图书馆还较具规模,服务效能高,真正发挥了阵地的作用。但由于建设主体能力的薄弱以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显,如图书陈旧、报刊缺少、无固定的购书经费、无专业的管理员、亦无规范的管理制度,更有一些常年闭馆的或是门可罗雀的,部分图书馆建筑面积过小无法满足辖区内服务人口的需求等,社区(村)图书馆综合服务效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 其他地区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实践

2002 年,佛山市禅城区在国内率先打破分级财政体制,区内所有街道、社区(村)图书馆除场地外,其余建设责任均由禅城区政府承担,一经建成即纳入禅城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成为区图书馆的分馆,分馆的人、物、财以及业务工作均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并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是一种彻底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6]。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1)2004 年,由宝安区财政拨款完善社区(村)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了统一的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制度,借助Inter Lib 图书借还系统实现区内“一卡通”通借通还,形成了松散型的总分馆模式;(2)2007 年起,宝安区财政再度加大投入,实现区内图书馆统一建设、统一服务和统一编目,管理模式上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并存,形成了集约型的总分馆模式,这一阶段是宝安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由松散型总分馆模式向垂直型总分馆模式过渡的阶段;(3)2017 年,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和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是宝安区图书馆探索实施全区各级图书馆人、财、物等统一管理的重要标志,目前正处于建设发展阶段[7]。此外,还有浙江嘉兴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8],山东省诸城市推出了依托社区服务平台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9]等实践案例,全国多个地区都在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积极探索覆盖到农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大力推动社区(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5 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5.1 加强政府主导力度,在顶层设计上推进有效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一级政府建设一个图书馆),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一般是居委会或村委会,他们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中能力最弱的部分。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一般由属地居委会或村委会投资建设,镇(街)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部分财政能力较强的镇(街)会为其下辖社区(村)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如F镇(街)社区村图书馆的1万元购书经费就由F镇(街)财政提供。但在很多镇(街)并没有这样的支持,对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后续经费支持完全依靠其建设主体的自觉,直接导致了各社区(村)图书馆可利用经费差异明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社区(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课题组认为东莞地区的镇(街)可参照学习佛山禅城区和深圳宝安区的垂直式管理,也就是建立彻底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由社区(村)提供建设场所和负责场所的物业管理,图书馆建设的人、财、物以及业务工作均由镇(街)图书馆统一管理。这就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体制,保障了社区(村)图书馆的持续有效管理和服务。

5.2 提升“镇管意识”,在完善服务体系上推进有效管理

以覆盖全社会为目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有两个重要参数:一是覆盖率,二是关系深度[10]。完成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全覆盖是构建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前提,但仅靠社区(村)图书馆自身无法完成公共图书馆的使命[11]。如前所述,东莞市先已形成了以东莞图书馆为总馆,各镇(街)图书馆为分馆,社区(村)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该体系架构下,每个镇(街)图书馆与其辖区内社区(村)图书馆也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的总分馆体系。东莞各镇(街)图书馆因直属上级管理单位不同,或是因领导重视、区域氛围等诸多因素,镇(街)图书馆统筹管理社区(村)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强度不一。据笔者了解,有些镇(街)图书馆只管镇(街)一级图书馆,从未参与过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对社区(村)图书馆一直是置之不理;但有些镇(街)图书馆“镇管意识”非常强,如A 镇、F 镇、I 镇,从制度上规范要求社区(村)图书馆,严抓图书馆的开放服务工作,做好图书质量控制,积极推进社区(村)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其中I 镇在2012 年就以实现了社区(村)图书馆联网全覆盖。

课题组认为,各镇(街)图书馆要主动把社区(村)图书馆担起来,进一步完善社区(村)图书馆建设,及时将其纳入总分馆体系中,成为联网服务点,实现镇(街)服务体系的全覆盖。镇(街)图书馆可借助已构建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对各社区(村)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使全镇(街)图书馆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标准的统一,同时镇(街)图书馆可发挥地区中心馆的作用,加强馆际资源调配,盘活各馆藏点的文献资源,不断加强辖区内各社区(村)图书馆的关系深度,以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为目标,统一社区(村)图书馆的发展思想,提升社区(村)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5.3 打造社区(村)图书馆示范馆,探索社区(村)图书馆运行模式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每个镇(街)中均存在发展较好的社区(村)图书馆和发展较差的社区(村)图书馆,其中固然有建设主体投入的影响,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仍然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情况的核心要素。选取发展较好的社区(村)图书馆打造为示范馆,主要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深入分析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其余社区(村)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借鉴示范馆的成功经验,同时,示范馆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为其余社区(村)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帮助,以点带面促进镇(街)内社区(村)图书馆的平衡发展;二是改革优先,当希望为社区(村)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注入新的理念时,可先在示范馆中试行并评估其效果,当发现效果不佳时可及时终止改革,若效果显著,则向其余社区(村)图书馆推行。

5.4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但东莞地区社区(村)图书馆最为缺乏的恰恰是图书馆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东莞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图书馆的重视,要真正提升社区(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就要通过镇(街)图书馆统筹,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形成可长久执行的培训机制。如I镇(街)图书馆每个季度均组织全镇(街)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一场业务技能提升培训,通过邀请图书馆领域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工作者以讲座或现场教学等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5.5 促进阅读推广活动数量和质量的共同提升,打造社区(村)图书馆新名片

阅读推广活动主要包含5 个要素:人员、场地、藏书、活动形式和活动宣传。大多数社区(村)图书馆在前3 个要素中均不占优势,但后两个要素可以通过思考设计、经验积累或借鉴等方式得到改善和丰富。此外,社区(村)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前端窗口,是了解当地群众文化需求的第一阵地,在开展契合当地群众个性化需求的阅读推广活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者,社区(村)图书馆在探索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方式的过程中,无论是以数量带动质量的提升还是以质量带动数量的增加,随着阅读推广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群众会越来越多,以此推动更多人重新认识社区(村)图书馆和享受图书馆服务。当阅读推广活动显现出较大成效时,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也会很乐意加大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投入,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这个时候,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各具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就是社区(村)图书馆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最重要的新名片之一。

6 结语

社区(村)图书馆毫无疑问是我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但同时也是发展较为落后、其建设主体能力最薄弱的公共图书馆。社区(村)图书馆自身必须要主动探索发展路径,被动地等待体制的改革或建设主体的投入只会加速图书馆走向衰亡的进程。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文化名城”等精神在全市掀起了社区(村)图书馆的建设热潮,并且已初具成效,但我国近代历史上数次基层图书馆建设失败的教训仍然在警醒着每一个公共图书馆建设者和工作者,新时期社区(村)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客观限制条件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社区(村)图书馆就需要认真审视自身现有的条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谋求多方面的发展,提升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效能。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不会让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猜你喜欢

东莞图书馆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图书馆
影像社区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去图书馆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