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事管理专业“安全管理学”课程建设初步研究

2020-06-09陈丽宁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管理学海事事故

陈丽宁 罗 嘉

(广州航海学院海运学院 广东·广州 510725)

0 引言

我国海事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水上安全与防止海洋污染管理业务,并基本掌握航海技术基础理论与技能的高级海事管理人才。海事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包括海事管理机构、航海保障部门、港航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与水上安全相关的单位。

海事管理专业本科生需要较系统地学习水上安全相关的课程。通常学生先学习“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与技术”等基础课程,对生产安全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专业性更强的水上安全类课程,例如船舶防污染管理、海事调查与搜救、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等。对于海事管理专业教学来说,作为基础课程的安全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的主要内容、教材的选择及考核方式

1.1 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性质:“安全管理学”是海事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安全管理学”是关于安全和健康活动管理的科学。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事故预防控制方法的相关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海事监管、海上事故预防等领域中。

课程的任务与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得最必要、最实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对于事故及安全指标、事故致因理论、个人行为控制和组织控制的基础知识。

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事故统计及安全指标的内容;(2)熟悉事故致因理论;(3)熟悉个人行为控制的基本方法及相关概念;(4)掌握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及所包含的内容;(5)掌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6)掌握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知识;(7)了解安全管理程序与方法的基本知识。

1.2 教材的选择

目前国内“安全管理学”教材中,适合全日制本科生使用的需要从中选出最适合作者所在单位海事管理专业学生的。选择标准如下:(1)海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包括水上安全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因此教材内容既适合政府部门,也适合企事业单位;(2)教材内容连贯、清晰、完整,有一定数量的案例;(3)教材的作者应对该课程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1.3 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海事管理专业的“安全管理学”课程共36学时,各章节的课时分配如表1。本课程无实验内容。从表1可见,事故致因理论、组织行为控制—安全文化建设两章课时较多,这样安排的主要原因是:

(1)事故致因理论是本课程的基础,内容较多,包含事故致因理论的起源和概述、古典事故致因链、近代事故致因链、现代事故致因链、事故归因理论、安全累积原理、事故的规律性归纳等,只有给予足够的学时,任课教师才能较为详细地完成讲解,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2)组织行为控制之一—安全文化建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如果管理者对安全文化没有正确认知,则不能把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结合,组织的安全绩效得不到保障。作为未来管理者的海事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对安全文化有准确的认知,因此这部分内容也需分配较多学时。

表1 “安全管理学”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1.4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分为期中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期中作业要求学生操作office软件完成事故致因链理论中部分图、表的制作,一周内完成。作业提交后,任课教师批改,并选择部分学生在课堂对其作业进行讲解,由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现场提问、点评。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较有效地抑制抄袭。课堂考勤适当即可,考勤过多不但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习积极性。

期末考试为闭卷,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试题难度要适中,以便合理拉开分数。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判断、英汉互译、简答、案例分析。引入英汉互译题型,是考虑到海事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后可能从事涉外工作,应具备一定的英语使用能力。

2 课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2.1 防范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功利化趋势,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呈现“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轻视与就业表面无关的知识学习;部分大学生重视面试技巧的学习,轻视与职业长久发展相关的基础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本文第一作者发现海事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有功利化趋势,例如有的学生对于集装箱运输业务、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海事调查与搜救等实用性较强、与就业关系较大的专业课程学习较为认真,对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1)抓住根本环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2)任课教师以身作则,认真备课,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加强教育引导,发现学生的问题应及时指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课程与海事管理专业特色的结合

虽然安全管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本文作者认为该课的授课内容应与海事管理专业特色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第一作者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主要调整如下:

(1)授课中使用一些海事管理专业的案例取代教材中部分采矿业案例。在讲解过程中,有些水上安全、航运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低年级本科生尚未接触,可以在案例分析前讲解,这样学生可以把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学习,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所用案例既包括国内案例,也包括国外案例。例如,在讲解组织行为控制—安全文化建设时,本文第一作者使用中远集团安全文化框架为案例。在讲解个人行为控制时,本文第一作者使用加拿大交通安全委员会(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of Canada)的M14P0014号海事调查报告,该报告用英文书写,适当使用英文文献也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英语。

(3)增加我国应急管理部的介绍。201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应急管理部,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功能纳入应急管理部。同时,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功能、公安部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救灾职责等纳入应急管理部。本文第一作者将应急管理部的介绍加入到事故统计及安全指标部分以代替较为陈旧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政府部门结构与职责的了解。

2.3 学生对科研初步了解的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现阶段作者所在单位的大部分本科生在大学前三年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提升训练,缺少相应的指导,对科研认知不足,在大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感觉吃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为在校本科生在大学前三年开展一些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使其在正式准备毕业论文(设计)前对科研有初步的了解。

3 结语

“安全管理学”是本文作者所在单位海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础课。本文对海事管理专业“安全管理学”课程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安全管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教材的选择及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防范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课程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及引导学生对科研有初步了解。

猜你喜欢

管理学海事事故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学中文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