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报道如何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
2020-06-08申云帆
申云帆
摘要:“深挖、提炼、扩面、广传”不仅是新闻宣传报道应该坚持的方针,也是新闻宣传报道应坚持的准则。就为环境新闻报道而言,内容的生产以及传播更应遵守上述八字方针,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传播渠道,体现民生实效,展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成果,充分体现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贵州日报》近期关于环境新闻的报道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深挖 提炼 扩面 广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一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不仅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难点。
目前,在学术领域,关于环境新闻报道的论述主要分以下几类,第一,通过新闻将环境信息、环境变动事实情况传达给受众;第二,反映环境变化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第三,通过新闻,让人类对于环境现状有所警示。有学者认为,环境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具备目的性、科学性、公众性、调查性、揭露性;还有学者认为,环境新闻报道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利用另外一个眼光来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当下,环境新闻的内涵界定在不断丰富,相关专业领域学者对于环境新闻定义的完善与丰富,为新闻报道从业者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贵州省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作为贵州省最大的主流媒体,《贵州日报》在环境新闻报道上下足“硬功夫”,运用多种载体、融合多种传播手段,要求记者在环境新闻的报道上,不仅要体现真实性、客观性,可读性,还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多维度、全方位地反映贵州省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真实回应老百姓的关切。
本文围绕“深挖、提炼、扩面、广传”四个方面的新闻理念,对近年来《贵州日报》环境新闻的报道进行分析。
一.深挖:挖掘事实真相 探究环境事件的本质
美国环境新闻记者迈克尔·费洛姆(Michael Ferrom)曾说,环境新闻是一种为公众而写的、有目的的、在准确严谨的数据基础上反映环境问题的新闻。
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现,环境新闻的报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不仅需要掌握一些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还需要反复核实数据、内容,防止出错,引发舆论。这对于环境新闻报道的记者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当前,很多环境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环境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大多以政府工作、政策解读和成果展示为主,且存在收到一份文件便稍加改动甚至原文刊登的情况。记者并未深入现场、到达实地去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
在环境新闻的报道上,《贵州日报》一直注重专业性与科学性,反复强调记者必须深入现场,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新闻真相以及背后隐藏的意义。
2019年11月24日,贵州日报头版刊发环境通讯《丹寨汞矿尾矿污染源治理见实效:“小黑山”开出美丽的小花》,这篇通讯反映的是2019年贵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之一的丹寨汞矿历史遗留废渣问题治理。《贵州日报》记者专程前往丹寨汞矿遗址,历时两天,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发现和解决的全过程,最后通过文字、图集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却高度概括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没有泛泛而谈。
从这篇通讯不难看出,《贵州日报》生态环境新闻的报道,并不只是单纯反映环境保护成果,而是充分体现了问题的解决过程。
该文从该地废渣遗留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追根溯源,记者从丹寨汞矿曾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随后引发的环境隐患两方面,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个全球性关注话题。再从描写问题解决的过程出发,以现有的治理成效,表现贵州省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由此我们发现,在环境新闻报道方面,记者应该具备主动性、思考性、探索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应照本宣科,应从成堆的材料中找到报道的切入点,进一步凸显新闻价值。
近年来,《贵州日报》对于环境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负责环境新闻报道的记者不仅需要随时掌握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同时必须深入现场,通过与专业部门人士的交谈,了解相关知识,不忘反复核对数据、层层审稿,以达到专业性、科学性。
今年7月,《贵州日报》记者着手报道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作为一项还未经全面报道的“新事物”,记者从前期接触到搜集材料花费了近4个月的时间。采访前记者广搜资料,了解单株碳汇的基础概念和此项目的创新之处,同时多次参与相关扶贫购碳行动,不断搜集素材。最后再深入实地,采访受益农户及地区,后经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一篇精炼的消息稿。
今年7月16日,稿件《贵州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年可交易额1137万元:379万株碳汇树让贫困户“卖空气”挣钱》在《贵州日报》头版刊登,很快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生态环境部、国家森林与草原局等政府网站,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的转载,从而证实该篇新闻报道的内在价值。
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具备新闻综合素养的环境新闻记者,必须做好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时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有可能在宏观层面上对整体的环境新聞报道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采访到有质量的新闻内容,写出好文章。
二.提炼:凸显主题 实现生动表达有效传播
一直以来,环境新闻报道对于受众而言,留下的都是复杂难懂的印象。如何让一篇报道引起受众的重视,不仅仅要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府的决策意见,还应在细处下功夫。不仅要提炼出亮眼的标题,还应时时围绕重点,以小见大,从细处出发,提炼中心思想,直击受众内心。
标题作为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是新闻报道的眼睛。首先,作为新闻报道,一个能够提炼重点、抓住中心的标题十分重要。为了吸引受众,记者和编辑往往倾向于将新闻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的暗示隐含在标题中。
《贵州日报》作为地方党报,在环境新闻的标题提炼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力求鲜明生动、一语中的,同时标题的用语也不忘通俗、受众所喜爱和关注的表达方式。
2019年12月11日,贵州日报2版要闻版刊登通讯《“百日大战”力破污染难题:兴仁市金兴矿业限期整改完成》,“百日大战”的得来,源于记者通过采访过程中与相关人士交谈,相关人士表示,各负责单位在发现潜在环境隐患后,主动作为,只用了100天,提前完成任务后,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将环境整治的全过程、时间段概括为“百日大战”,由此引出全文中心思想,反映事件全貌。
而上文提到的《丹寨汞矿尾矿污染源治理见实效:“小黑山”开出美丽的小花》通讯,“小黑山”和“美丽的小花”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经过了反复的思考与打磨,最终决定用比喻的手法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除了在标题上体现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外,一篇好新闻的文章脉络也需下功夫,文章不能啰嗦,语言应简练易懂。作为地方党报的生态环境新闻,更需要在广泛的内容中提炼出最重要、最引人关注的亮点。
在2019年贵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的巡礼报道中,《金沙:变粪为宝!金沙畜牧养殖粪污新探索》通讯中,记者在标题上利用了与常人思维相异的表达方式,因为从一般意义来说,粪污在人类生活中并不是“宝”,而该标题却点明了治理工程的不寻常之处:变粪为宝。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生动概括了治理工程亮点所在。
除此之外,在该文中,记者经过了多次打磨,将文章概括为:①难题: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兼顾”?②破题:引进新技术 变废为宝③三步工作法则:推动资源的循环化利用。
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三步出发,高度提炼总结了整个环境治理事件。文章做到了通俗易懂。
对于一名环境新闻报道记者而言,尤其是地方党报的环境新闻报道,报道内容不仅要体现严谨、准确、客观,还应从文章的主旨立意出发,“扣”细节,“炼”标题,将全文的中心思想高度浓缩,实现生动表达、有效传播。
三.扩面:多种题材 吸引不同受众
生态兴则产业兴,生态美则人民生活幸福。其发展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这也从侧面要求新闻媒体要时刻关注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的成效与亮点,以鼓舞士气,提振人心。
在融媒体时代,一篇反映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果报道以及工作总结,还应在题材上以及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作为贵州省的主流媒体、地方党报,《贵州日报》的环境新闻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还在传播题材、报道形式上推陈出新,以吸引受众关注。
2019年12月,《贵州日报》大生态频道陆续推出“年终专稿——国家队这一年”,环境新闻报道记者兵分五路,深入实地走访贵州省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了解当地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模式”,希望以此稿为契机,传递正能量,在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此次的年终专稿中,记者采用“1+4”的报道体量,用一篇综述稿作为经验概括,配发4个小故事,4个小故事分别是当地生态建设的亮点,从小切口来体现大时代的变革。同时,在年终专稿结束时,《贵州日报》整版刊发了5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百姓故事,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展示当地近几年生态环境变化的成果,体现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贴近民生,有人、有事、有景、有情的软传播,传递生态环境宏大主题的硬内核。充分体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从侧面反映了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
自《贵州日报》的大生态频道创办以来,其体裁表现形式也愈趋多样,访谈、人物传、系列报道、评论、图集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为该报环境新闻的报道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受众。
为了体现地方党报的责任担当,让环境新闻回应民生关切,地方环境新闻还应从小处出发,创新形式,抓住契机,扩展表达方式。
今年6月18日,是贵州生态日,《贵州日报》结合省内这个重大时间节点,自6月15日开始便推出生态水、幸福水、财富水等三篇预热报道,6月18日当天,推出了12个版的《践行生态文明 守护绿水青山》特别报道专刊,各分站记者以那山、那水、那城、那村、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绿色发展等题材,反映当地生态環境的持续向好,老百姓尽享生态福利,获得稳稳的幸福。6月19日利用余热,在《贵州日报》要闻版开设专栏。
按照惯例,环境主题日的报道,大多是趁热度在当天进行宣传,而《贵州日报》环境主题日的报道在除了适应时效之外,提前预热,让受众知晓,同时以专刊、专栏、预热稿件等,全方位、大力度、多视角的宣传报道,形成报道合力,引发了社会关注,掀起宣传报道的高潮,扩大了影响力。
四.广传:融合多种传播形式 增加影响力
相对于其他主题的新闻报道而言,环境新闻报道复杂难懂,专业术语繁多,如若将新颖的表现形式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合运用到传统的环境新闻报道中,必然会增添色彩,吸引更多受众。
2019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旗下的雨飞声音工作室、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贵州省环境宣教中心联合贵州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有声读物《物种100·贵州智慧》,通过长图解释、扫码听书的方式,向受众科普相关知识。
近年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充分利用每个环境主题日,打造线上线下多种产品,融合视频、H5、长图、海报、歌曲、有声读物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贵州生态环境之美。
2019年11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开设“大生态”频道,旨在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以专题形式吸引受众。频道开设之日,便推出“行走”栏目,记者行走于贵州省5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掘当地特色故事,“文字+海报+美图+视频”强势推出。与此同时,记者还通过“大生态”刊发贵州湿地动态,首次使用长图,运用卡通版的湿地、动植物,以及真实的图片展现贵州湿地之美,为了让受众产生更深的了解,专门配发H5,以动态形式介绍贵州省现有湿地。
除此之外,在环境新闻的报道上,《贵州日报》多次创新,每一次环境新闻的刊发,都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记者及主编精心雕琢,设计栏目名称,让受众能够准确获悉新闻本质,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口味及阅读习惯。
如今,新闻报道的受众日益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媒体融合已成大趋势的背景下,要想使环境新闻获得受众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内容上的深度,还需在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
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大生态”频道创建以来,每逢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6·5世界环境日”、 “世界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都会刊登相关主题海报,同时配发科普专栏,利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受众解释专业知识,同时还会配发记者拍摄的美图,在宣传相关节日的同时,彰显贵州省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事前策划、不同主题多样化的呈现,近年来,《贵州日报》环境新闻的报道,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事件报道,而是有主题、有内容的报道。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贵州省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每年都会上报当地具有污染隐患的项目工程。以此为契机,《贵州日报》已推出系列报道“贵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巡礼”,通过专题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智能设备,比如数码相机、无人机等,展现贵州省的治理现状以及治理实效,事半而功倍。
五.结语
“深挖、提炼、扩面、广传”,环境新闻报道应谨遵这八字方针,深入实地,挖掘真相,展示当地近几年生态环境变化的成果,体现公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通过有人有事有情的软传播,结合多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影响面,提升影响力,传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强大内核。
参考文献:
[1]邓天白.培养中国环境传播人才的模式借鉴与探索——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例[J].环境教育.
[2]江蒙夢,王一迪.中国新闻付费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J].新闻研究导刊.
[3]罗艳,孙玉铖.环境传播视角下亚心网环境新闻的内容分析[J].金传媒,2020(7).
[4]刘日照.论环境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J].新闻知识,2019(6).
[5]刘宇.浅谈新时代地方党报生态环境新闻报道[J].新闻前哨,2019(11).
[6]张柯. 提炼新闻价值 回应读者关切——浅谈党报编辑如何制作新闻标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
[7.]毛思泽.中国环境新闻传播的研究与探讨[J].今传媒,2019(11).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