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初探

2020-06-08官应红刘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官应红 刘莉

摘  要:“立德树人”,学科教学是关键。为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研究。通过研究内涵、搭建框架、梳理育人点、研讨课例等方式,在实践中总结“全息育人”经验,从而落实全面育人目标,充分发挥课程育德、启智、尚美、健体、促劳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学科教学是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更好地发挥本课程独特的育德、启智、尚美、健体、促劳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 研究,努力将“五育”落实到教学中,从过去的过分注重知识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全息育人”的背景分析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因此我们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将来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适应未来社会、养成终身学习、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培育学生的重要研究问题。2016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就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我们的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学科课程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在课程内容上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意识与行为教育等。而这些教育内容恰好与我们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育人,提升学生个人的良好素养,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探究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内涵

小学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指的是:在向小学生传授道德行为规范、生活常识、自然、史地等显性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良好德行等隐性方面产生有益而久远的影响;通过发挥道德与法治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色和优势,关注“五育”,一育带多育,让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的全要素等中受到熏陶与教育,落实“知识、德性、审美、健康、劳动”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健全人格,丰富生命内涵、体验幸福人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搭建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框架

在仔细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基础上,我们分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德、育美、法治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针对学科特点,确定本学科“全息育人”的六个维度:即认知育人、德性育人、审美育人、健康育人、劳动育人、法治育人。在六个维度下,又进行细化,梳理出一、二、三级指标,完成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框架。

四、梳理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渗透点

在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框架的统领下,我们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单元为单位,挖掘教材中“全息育人”点,整理出全册书的“全息育人点导引表,提示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知识、德性、审美、健康、劳动”育人点的渗透,实施“全息育人”。

五、开展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课例研究

古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落实好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目标,我们以课例为载体,探索“全息育人”的方法。

(一)分析教材、学生情况,确定“全息育人”目标。例如,《心中的“110” 》一课中,“全息育人”的目标就是 “德性育人”(正确与陌生人交往)和“法治育人”(增强防骗意识和法治意识)。

(二)围绕目标,设计活动,落实“全息育人”目标。例如在《健康过冬天》一课中,将“全息育人”点“健康育人”贯穿于整节课中,让学生在“冬天真美好”“保健要科学”“锻炼要积极”三个活动中感受冬天的美好,了解冬天的保健常识,学会科学的保健方法,懂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结合课例,共同探讨,总结“全息育人”方法。在研究中,我们通过抓关键知识点、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关键方法等,关注“五育”,一育带多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我们在课例研究中发现以活动化教学为基本形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体验情感、提升素养,从而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六、避免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误区

(一)面面俱到。有的教师误解“全息育人”就是要在一堂课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因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课堂教学顾此失彼或蜻蜓点水面上过,不能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进而习得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导致育人目标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说教明显。有的教师采用说教式教学,只是空洞地讲大道理,学生没有通过参与有效的活动来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这样容易形成“说一套做一套”认知和行动分离的现象。

(三)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知道“全息育人”要通过活动来实施,但是存在活动设计流于形式的问题。有的教学活动看似热闹,但其活动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抓住关键知识、关键问题、关键环节来设计活动,育人点渗透的效果差。

总之,通过道德与法治“全息育人”的研究,教师们对“全息育人”有了新的认识,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更加关注学生“德性、审美、健康、劳动、法治”方面的意识、行为的培养,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版)

[2] 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

[3] 晏炎,李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中小学德育.2017(8)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