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外显,促进学生数学认知发展

2020-06-08任刘勇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芳时针分针

任刘勇

要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眼、耳、手利用起来,充分发展他们看、听、做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托“具身学习理论”,极力设计出看得见、听得清、摸得到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自身感官体验之后,才能将无形的思维转化为有形的感知,做到思维外显,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一、“看”,延伸思维的长度

在所有感官中,视觉获取信息的效率最高,所以数学思维外显中首推思维过程可“见”。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一课时有这样一题:小红有8个桃子,小芳有4个桃子,小红给小芳几个桃子,她俩的桃子就同样多?由于刚刚讲过了用减法解决问题,很快就有学生说用8-4=4。不过也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如果小红给小芳4个桃子,那小芳就变成8个,小红变成了4个,还是不一样啊。”其他学生思考以后也意识到只用减法不能解决问题。不过一年级的孩子的抽象能力有限,无法说出缘由。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道:“既然咱们说不清楚,那不如把这些桃子请到黑板上来好不好?”我在黑板上第一行贴出8个桃子图,第二行对齐贴出4个桃子图,说道:“这儿不是简单的比多比少,而是一种新方法,叫移多补少,该怎么移呢?”思维快的学生立刻说:“可以把第一行多的桃子移动到第二行来,一个一个地移。移动两个桃子后两行就一样多了。”“是啊,小红比小芳多4个桃子,给了小芳2个桃子后,两人的桃子就同样多了。如果小红有10个桃子,又该给小芳几个呢?”我顺便又把第一行贴了2个桃子图,很快学生看出要移动3个桃子图到第二行。我继续引导:“如果小红有12个,14个……”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只要给多出桃子的一半,就能保持两人的桃子数同样多。

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可视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由抽象的数字转化成直观的桃子图,进而发现规律,体会了由旧知发展到新知的认知过程。

二、“听”,洞悉思维的深度

认真听是说得准的前奏。学生很多是踊跃的发言者,却不愿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他们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考虑自己的不足,更不愿倾听别人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们如何“聽”。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时几分》一课时,在“看钟面写时间”一题中出现了9时50分的钟面。由于本题的时针、分针重叠指向10,导致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的是10时50分。不过在混乱的回答声中,我捕捉到了一个微弱的声音。

师:我听到有一位同学的答案与大家不同,能再说一遍是多少吗?

生1(吞吞吐吐):我认为是9时50分。

师:其他同学听清了吗?同意她的答案吗?

生2:不对,时针明明指着10,当然是10时50分,怎么可能是9时啊。

生3:是啊,时针没有指着9,肯定不是9时。

师(望着生1):同学们的意见你听到了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思考片刻):我觉得时针没有指到10,只是很靠近10。

比起刚才乱哄哄的声音,这次大部分同学听到了她的回答,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钟面的时针。有人边看边点头,觉得时针好像没指到10,也有人直摇头,不以为然。看着同学们听到了不同的意见,并有人开始进一步思考了,我便继续引导。

师:是啊,我感觉时针就指着10的附近,究竟是超过了10还是没有指到10呢?

生4:我认为超过了10。时针、分针都指着10啊。

生1:我感觉时针没指到10上,但是我说不出理由,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这次全班学生都安静下来,都在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静待之后,有人举手了。

生5:我同意生1的观点,开始我只注意到时针指向10,没有细细思考,只凭眼睛看确实难以判断。不过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请分针来帮忙。因为分针和时针是一同转动,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已经走了大半圈,但是还没走到12,表示时针也同样走了大半格,没有指到10,只是很靠近10而已。

生6:对,我也听明白了。分针继续走到12,时针才正好指到10,才到了10时。现在没有到10时,应该是9时50分。

……

“会听”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判断、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倾听老师、倾听同学,只有学会科学地相互倾听,才能引发真正的思考,宽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做”,探索思维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使他们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例如在教学《认识米》时,我让学生测量讲台的长度。开始学生跃跃欲试,当一位学生带着他的直尺走到讲台一对比时猛然发现,厘米尺太短了,无法测量。我适时提问:“我们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尺很适用,但是测量较长物体时就显得太短了,该怎么办呢?”这位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可以找几个同学带着他们的直尺接着我后面一起测量。”得到我的许可后,他找来六位同学一个接一个把直尺拼起来,成功铺满讲台。可是在说出讲台长度时又发现问题:厘米尺有长有短,计算总长度非常麻烦。有学生感叹道:“如果有一个长一点的直尺该有多好啊。”“是啊,用长的尺子测量一定方便很多,老师还真的带来了一个新尺子——米尺。想认识它吗?”紧接着我揭示米尺和新单位“米”。这样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深刻感受到新单位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做”出来的知识往往是最深刻、最需要的知识,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学生这样一次次地动手探索,不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充分协调学生眼、耳、手并用,使学生借助多感官合作,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在数学活动中收获到成功的体验。设计思维外显的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佩.具身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报,2016(5):67-71.

[2]李雪.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特征的个案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小芳时针分针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好朋友
求婚
安慰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城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幸福在葱茏里,在弯腰的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