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 凸显数学学科的独特价值
2020-06-08王晓琴
王晓琴
摘 要数学,一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任务和基本构成的数学,它既能丰富“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更能成为“育人”的一种重要力量。下面。笔者将从联系生活,养成思维严谨性;发现规律,培养理性精神;数形结合,体会数学之美;追溯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浅谈如何实施数学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
关键词数学;德育;生活;规律;数形结合;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8-0158-01
《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对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做了明确的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认真研读和领会《纲要》主旨,将德育范畴的四个方面落实在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环节中,使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数学教学,达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目标。
一、联系生活,养成思维严谨性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能让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养成思维的严谨性。
笔者借助四年级上册的《消费知多少》这一知识板块,设计安排了一个《我是理财小顾问》这样一个单元活动。笔者通过以下5个环节达到德育一体化目标。
第一,课前,学生利用“家庭收支记录表”,记录一周家里的开销和支出项目。
第二,课堂上,学生分享对收支记录的想法,然后小组交换,用不同的色笔在支出项目上标出“需要”和“想要”,并制作收支统计图。
第三,以“理财小顾问”戏剧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卡奴、月光族、“电子产品控”为何入不敷出,应该如何有计划地适度消费。
第四,让学生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做出家庭一个月的开支预算。然后根据自己之前做出的家庭消费统计图来调整自己的开支预算,使之合理,并用统计图的方式进行展示。
第五,通过“幸福拍卖会”来检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财务情况分清“需要的”和“想要的”,进行合理消费。
二、发现规律,培养理性精神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是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以性质、规律、公式、定理等为载体,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现——有依据的猜想——验证或证明猜想——概括获得结论”的过程,充分感受和体悟前人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在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数学化”过程。
例如,在《圆柱体的表面积》中,课前笔者引导学生给圆柱体物体设计包装,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这一现实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圆柱的表面积其实由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如何求出侧面积就成了一个难点问题。然后通过小组的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将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在交流和相互质疑的互动中让侧面积计算公式慢慢浮出水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严谨,同时培养了学生用于探索、用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数形结合,体会数学之美
数形结合思想,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借助于图形,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探求解题的途径。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和深刻性。《指导纲要》中指出:用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时,通过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线段图直观形象的作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美。
四、追溯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凝聚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作为学科教师,有责任向学生展现人类历史的智慧和文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学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部部历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是无法替代的。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们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后,笔者并没有马上对结论予以肯定,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用实验的方法得到的数据,受误差的影响不够精确,怎么办?”学生们纷纷表示令人头痛。這时笔者接着学生的话说道“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在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中国,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用实验测量的方法就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大约为3。”接下来笔者没有按照常规介绍学生早已熟悉的祖冲之,进行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而是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旨在让学生感受人类对数学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祖冲之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了将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辉煌成就。
总之,同其它任何学科知识一样,数学同样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目标,作为学科教师,唯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课程观、课堂观和学生观,深度研究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才能真正达成全面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伟娜.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探新[J].中小学德育,2018(06):6.
[2]何立荧,黄甫全.活动数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一种学科方式[J].中小学德育,2018(0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