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型勤工助学提升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实效性
2020-06-08崔岩岩陈云王宁
崔岩岩 陈云 王宁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勤工助学的工作内容多以劳务型为主、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运行管理缺乏有效规划、工作主体忽视“以人为本”的问题,提出以发展型勤工助学提升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实效性及其实施路径:以思想引领行动,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以制度保障助学,规范资助育人管理;以学生主导助学,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以生涯规划发展,助力学生自我成长;以需求导向实践,搭建多维助学平台。
【关键词】发展型 勤工助学 独立学院 资助育人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09-03
从单纯经济资助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当前,高校办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才成长。独立学院在办学和开展资助育人的工作中,有其特殊性。独立学院学费较高,学生贫困比例也相对较高,由此引发的资助问题也相对突出。独立学院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际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帮扶作用。但各独立学院在组织管理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尚存在很多不足,致使勤工助学的资助和育人效果受限,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应创新模式,以发展型勤工助学为抓手,围绕“以人为本、助学成才、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努力提升独立学院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一、当前独立学院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工作内容来看,多以劳务型为主。独立学院由于管理师资队伍人手不足,往往设置一些辅导员、教务员助理等勤工助学岗,择优选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协助老师处理日常工作琐事。这类岗位设置的初衷是既能在经济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能解决教职工人手不足、工作量大的问题。但是,这些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多以劳务型为主,未能结合学生专业所长,有效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无益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二)从工作地点来看,主要集中在校内。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活动必须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但是,一些高校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只注重“立足校园”,在“服务社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独立学院最早是依附于母体高校办学的,从办学场地到教学管理,都与母体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经过了从“依附”到“独立”再到“发展”几个时期的转变,但不少独立学院依然未完全实现独立校区独立运行的目标。独立学院所能拓展的勤工助学实践岗位极为有限。一些独立学院的勤工助学完全是校内工作,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也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运行管理来看,缺乏有效规划。独立学院的资助工作体系大,任务重,工作人员中很多由辅导员兼职,专职人员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勤工助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不力,缺乏对勤工助学工作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进行有效结合、整体联动,使得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受到制约。
(四)从工作主体来看,忽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生为重、以生为先、以生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勤工助学的目标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具体工作中,勤工助学工作都是由独立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主导,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单一、固定,工作内容与学生个体匹配度不高,缺乏对学生个体多样性、个性化的考虑,更忽视了学生动态发展以及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需求。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择业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用人偏见,这使得独立学院的贫困生不但要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择业就业的生存压力,他们的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更强,心理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二、发展型勤工助学的内涵与特点
《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自2016年教育部把资助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后,各高校便更加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困之外的工作,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型勤工助学创新了资助模式,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把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的目标,在助学理念、助学内容、助学模式等方面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组织与运行。
(一)发展型勤工助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来开展工作。因此,发展型勤工助学要突出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引领,提供學生“成长”的可能,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成”的力量源自学生主体,源自学生自立自强、明明德的内在需要;“长”的过程基于树人的规律和外界环境变化。发展型勤工助学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对学生施以经济资助,更是“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得到能力锻炼和实践认知,给学生成长提供无限可能,让学生充分、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型勤工助学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融入勤工助学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助学模式。
(二)发展型勤工助学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由于分工的结果,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面的特性”,“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因而,发展型勤工助学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体现勤工助学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主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情感上的需求后,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发展型勤工助学工作中,学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工作的中心,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选择,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勤工助学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关心学生的发展过程和成长变化。
2.多样性。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应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管理,使每个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发展型勤工助学应呈现多样性、人性化的特点,在具体工作岗位设置中要体现多样性,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也要考虑性别、能力等个性化的特征。
3.实践性。发展型勤工助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着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因而,实践性是发展型勤工助学的价值体现。通过实践,学生获取新的认识,从而改变自身、弥补不足、提升能力,促进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获得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增强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发展型勤工助学的实施路径
(一)以思想引领行动,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关乎育人方向、育人效果的核心体现。发展型勤工助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培养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健康成长,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增强受助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以及自立自强、感恩奉献、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可以设立勤工助学中心,结合学校学生思政工作,定期开展“励志、诚信、感恩、奉献”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采取主题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建立勤工助学档案,对每个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
(二)以制度保障助学,规范资助育人管理。建立和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是发展型勤工助学可持续运行的关键,也是发展型勤工助学有效育人的重要保障。制度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核心课题来设立,明确勤工助学的经费来源,明确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评估考核办法等,坚持协同联动,促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实现。
(三)以学生主导助学,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发展型勤工助学应是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模式。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成立勤工助学中心,由学生担任组织和管理负责人,联合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对勤工助学中心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依照相关勤工助学制度和办法,对勤工助学的学生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勤工助学骨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持续开展工作。指导老师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培训,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特长进行岗位推荐,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自主竞聘,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创新创业的活力。
(四)以生涯规划发展,助力学生自我成长。发展型勤工助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知,逐步明确自身兴趣、特长及生涯目标。将勤工助学作为实践的契机,与未来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一份“工作任务”,而是需要思考和选择自己工作的内容、工作目的,乃至人生追求。要结合学生主体性、个性化的特点,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分类规划,拓展岗位类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培养。从新生入学开始积极进行生涯规划指导。除了勤工助学中心的专职老师,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勤工助学中心的顾问,给每个勤工助学的学生配备生涯指导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观念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每个竞聘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可以自我定位,选择发展目标和适配岗位,便于激发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五)以需求导向实践,搭建多维助学平台。高校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发展型勤工助学要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聚焦国家需求、地方需要,面向社会,培养“用得着”的青年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岗位。要积极争取校外力量、社会资助来拓宽助学经费来源、助学渠道和实践平台。要善于借助校企合作单位资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园等平台,加快勤工助学的结构调整,实现“校企”“校地”对接发展。要宣传和借力本校学生成功创业的公司平台,用创业学生的感恩回馈和榜样力量,亲身示范,激发更多贫困生奋发图强的愿望。要充分借力新媒体优势,开拓网络助学平台。“在保障贫困生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支持贫困生参与校外勤工助学。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自主创业。”
实践证明,发展型勤工助学能够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学生中的成功创业又为勤工助学创造新的岗位,实现了勤工助学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激励学生穷而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
【参考文献】
[1]姚臻,姚心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3)
[2]江应中.学生资助政策的伦理诉求与价值抉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37
[3]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S].教党〔2017〕62号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3.
[6]郭小娇.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以H大学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1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2018SJSZ772)
【作者简介】崔岩岩(1984—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育研究;陈 云(1984— ),女,江苏姜堰人,硕士研究生,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 宁(1974— ),女,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