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20-06-08邱海英
【摘 要】作者依据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内涵的六大模块设计调查问卷,在广西南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整体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教师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六大模块作为横向坐标和基本参数,构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体系,同时构建涵盖国家层面、校本层面、个人层面的主体明确、渠道丰富、互为补充、机制联动、多元立体的培养制度。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高专教师 媒介素养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17-03
“互联网+”背景下,媒介是高校教师紧跟专业前沿领域、把握职业发展脉搏、持续更新知识储备的重要手段,媒介素养也成为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应然之义与核心能力的评估指标。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事关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职业生涯发展,更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和重大命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现状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的形式,遵循科学性与逻辑性并举、普适性与针对性兼顾的原则,凸显高职高专教师的职业属性和行业要求,根据媒介认知素养、媒介解读素养、媒介使用素养、媒介传播素养、媒介参与素养和媒介道德素养等教师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六大模块进行设问,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169名教师进行数据采集,基于样本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经统计,此次采样基本情况为:男性44人,占比26.04%;女性125人,占比73.96%。在学位分布中,学士学位24人,占比14.2%;硕士学位142人,占比84.02%;博士学位3人,占比1.78%。在职称比例中,助教15人,占比8.88%;讲师130人,占比76.92%;副教授19人,占比11.24%;教授5人,占比2.96%。在教龄情况中,5年以下教龄96人,占比56.8%;6~10年教龄37人,占比21.9%;11~20年教龄14人,占比8.28%;21~30年教龄15人,占比8.88%;31年以上教龄7人,占比4.14%。
二、“互联网+”背景下广西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综述
(一)媒介认知素养:拥有基本的媒介认知素养,但尚不具备全面、深入的媒介素养观念。媒介认知素养意指教师认知与适应媒介平台的能力和素养,是教师媒介素养的底层基石。全媒体时代,影响着教师对新型媒介形态的适应速度、利用效率和应用效果的媒介认知素养,决定了教师运用各类媒介辅助教学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认知基础和思想保障。数据显示,无论是纸质媒介、视听媒介或网络媒介,基本能满足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们接触的媒介类型中,互联网是使用次数最多、使用时间最长、利用率较高的媒介形态。总体而言,教师们对现有媒介形态的种属类别、大致功能、主要特征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也具备基本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技能。但由于相关学习与培训项目较少、知识碎片化等原因,教师对媒介素养与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大关联性尚未有清醒的认识,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外延、主要功能、存在意义和应用价值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充分、认知不到位,在媒介认识素养层面存在观念缺位、理念模糊、认识不足等问题。
(二)媒介解读素养:具备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但实证精神亟须提升。媒介解读素养意指教师解读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与素养,是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传播学认为,媒介的产生创造了“拟态世界”与“现实世界”。“拟态世界”是作者、编辑等信息“把关人”将信息筛选和过滤后为受众呈现的图景,受多方利益影响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形、扭曲甚至失真的现象。面对“拟态世界”数据庞大、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教师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意识、批判的精神和思辨的能力加以甄别和筛选,才能将科学的知识、权威的观点、正确的结论和思辨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评测数据显示,有23.67%的老师会“经常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75.15%的老师“偶尔怀疑”;在“您判断信息真实性的依据”(多选)一题中,87.43%的老师会更相信“国家权威”,69.46%的老师选择更相信“主流媒体”,64.67%的老师选择“自己判断”,36.53%的老师选择“大众评论”;而当教师们“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时,会“多方求证,了解核实”的占41.92%,会“继续关注,但不深究”的占47.31%。这几组数据表明,得益于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人生阅历等,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攝入时具备基本的批判意识和思辨精神,将权威的信息来源、主流的媒体平台、大众的舆论走向、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辨识能力等作为甄选信息的评判依据也较为科学、合理,但从“继续关注,但不深究”的比重略高于“多方求证,了解核实”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深入研究和多方求证的实证精神和探究意识有待提高,对负面舆论和错误信息的判断力和免疫力需进一步加强。
(三)媒介使用素养:具备积极的媒介使用理念,但新兴技术手段有待普及。媒介使用素养意指教师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养。媒介使用素养是媒介素养内涵的关键内容,囊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媒介形态和信息平台的选择、取舍、操作的技能以及多种媒介配合使用的能力和素养;二是媒介信息的处理和使用的能力与素养。智慧教育时代,课内课外全程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媒介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能否最快速度、最短路径、最高契合度地选择平台、编辑材料、组织教学、开展科研等工作,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呈现的关键因素与衡量教师媒介素养高低的重要考量。结果显示,65.68%的老师“经常”借助各类媒介辅助教学,33.14%的老师“偶尔”使用;86.23%的老师会对教学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有机整合”;94.01%的老师会“获取资料、制作PPT等开展课堂教学”,68.86%的老师会“利用QQ、微信等软件管理学生”,52.1%的老师会“通过微课、慕课、远程视频等开展网络教学”。其中,94.61%的老师是为了“适应教改,提升实效”而使用网络媒介辅助教学,50.3%的老师是因为“比赛技巧,获奖诀窍”,45.51%的老师是因为“学校要求,硬性规定”;18.56%的老师认为使用网络媒介教学的效果“很好”,74.25%的老师认为“比较好”;关于效果欠理想的原因,63.64%以上的老师认为是“使用过少,操作生疏”和“方法生硬,不够契合”。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信息化教学改革作为教育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得到了绝大部分教师的认同和支持,电脑、PPT、投影等当今信息化课堂的必备元素在现场教学活动中基本普及,而微课、慕课、远程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的推广程度和使用频率也在不断攀升,但应当看到,虽然有超过九成的老师是出于适应教改、提升实效的意愿自发性使用网络教学手段,对其使用效果也持肯定态度,但自上而下的政策压力或参加比赛投机取巧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新兴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参差不齐,智能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步伐仍需加快。同时,教师的多种教学工具合理搭配、综合使用的统筹能力和实操技能也需紧跟行业改革发展的步伐持续性提升。
(四)媒介传播素养:媒介传播态度端正,但知行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媒介传播素养意指教师推广媒介及传播信息的能力和素养。互联网时代复杂多元的舆论环境和易于出现思想异动的专科学情,赋予了高职高专教师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发布正面言论、净化舆论环境、宣传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媒介教育义务和媒介宣传责任。问卷中,有91.3%的老师发表言论时会“经过考虑,顾及影响”,仅有6.96%的老师选择“言论自由,想说就说”;在教师的媒介教育责任意识方面,有43.79%的老师表示“完全同意”媒介素养对个人的个性和能力有一定影响,49.7%的老师并“不完全同意”,6.51%的老师表示“完全不同意”或“不知道”;有96.45%的老师认为“自己有向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但仅有39.05%的老师表示会经常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57.4%的老师偶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数据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媒介传播态度较为端正,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作为媒介行为主体发起的媒介行为有可能对社会舆论和学生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据此约束和规范自身的媒介行为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对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责任持有充分肯定的态度,但遗憾的是,由于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缺位等原因,六成以上的教师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开展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媒介素养教育义务和宣传责任上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五)媒介参与素养:媒介参与理念滞后,参与积极性不高。媒介参与素养是指教师参与媒介行为的能力和素养。教师的媒介参与意识与能力是媒介素养内涵中最富时代特征的新兴要素。互联网催生的自媒体、微媒体等新兴媒介平台,颠覆了媒介主体与媒介受众身份的固有模式和刻板界定,让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享有充分的表达权和充盈的参与权,让普通民众的媒介参与行为变得极为频繁和常态。教师亦然。教师的媒介参与素养,不仅反映了教师媒介参与意识的觉醒、关注媒体的态度、参与媒介的热情和媒介行为的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在其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当中,对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如火如荼的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尤为重要。问卷中,有关参与媒介活动的频率,仅有8.28%的老师表示“经常参与”,有59.76%的老师选择“偶尔参与”,31.95%的老师“从未参与”;而在媒介活动的参与方式上,48.7%的老师向“纸质媒介投稿”,40.87%的老师参加“视听媒介录制”,68.7%的老师“开通个人主页、参与网络讨论”,10.43%的老师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媒介活动。仔细比对数据不难发现,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化行为,绝大部分的高职高专教师每天都通过不同渠道参与媒介活动。除了传统意义上与主流媒体、官方平台的交流互动,使用微信、QQ、观看网页、跟帖留言等网络媒介参与行为也经常出现在教师的生活里。但“经常参与”与“偶尔参与”的数据却如此悬殊,说明教师对媒介参与行为的范围理解仍然滞后或存在误区。同时,虽然教师参与媒介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但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不理想,其比例仅在中游徘徊,这也是新兴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存在困难、利用智能教学软件开展线上延伸性教育的实际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
(六)媒介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自律意识与培训教育仍须加强。媒介道德素养是教师遵守媒介道德的能力与素养。对于教师群体而言,除了杜绝常见的媒介道德问题,尊重知识版权、抵制学术不端、加强自控自律意识、自觉提升媒介素养等,都是教师媒介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数据显示,仅有53.85%的老师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每天使用各类媒介的时间,38.46%的老师表示不太能够控制;对于抄袭、侵权等滥用媒介信息的行为,84.02%的老师能够“坚决反对,以身作则”,14.2%的老师表示“十分普遍,习以为常”;在谈及标注信息来源时,88.1%的老师会在“学术论文”中标注词源,69.23%和46.75%的老师会在“教学课件”和“自制视频”中标注。数据说明,仅有半数教师对手机依赖症、网络后遗症、碎片化时间延长问题等持有一定的警觉性,真正能够做到统筹规划和合理分配媒介使用时间的人极少,教师的媒介自律意识和自觉行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大部分老师在抵制学术不端等问题上的取向明确、态度端正,但仍有少数老师并未对此问题引起相当的重视,这与媒介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背道而驰。
另外,教师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培训情况也并不理想,在“您参加媒介素养相关培训的次数?”一题中,仅有43.19%的老师参加过3次以上的培训,36.39%的老师参加过1~2次相关培训,仍有20.12%的老师尚未参加过任何相关培训活动;参加媒介素养培训的内容有79.26%涉及媒介素养理论学习,77.04%的内容针对媒介素养实操训练,42.22%的内容是发达地区和先进典型的观摩考察。数据说明,高职高专教师的媒介素养专项教育学习与培训活动开展得并不充分,培养项目和学习资源较为匮乏,针对老师们的相关培训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仍需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校方予以重视和改善。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一)橫向坐标:以教师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六大模块作为横向坐标和基本参数,构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体系。具体如下:
1.克服观念缺位,提升媒介认知素养。应当帮助教师改变其在媒介素养、媒介使用、媒介传播、媒介参与等方面的理解狭隘、观念滞后的问题,加强教师对各类媒介的概念、种属、功能、使用规律等基础知识,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平台、延伸性教学媒介等新成果、新理念的学习,帮助教师克服侧重媒介技能学习、忽视媒介素养提升的观念缺位问题。
2.强化求证精神,巩固媒介解读能力。鉴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行业责任,媒介解读素养的培训应当在保持和巩固教师已有的独立意识与质疑精神的基础上,侧重于强化教师的求证意识和证伪精神,做到冷静判断、仔细甄别、理性筛选和合理使用正确、恰当的媒介信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3.注重习惯养成,提高媒介使用素养。鼓励教师混合搭配、合理配置、综合运用、轻松驾驭多重教学媒介,在使用素养上促进教师完成从单维到多重、从无序到合理、从生疏到熟悉、从无用到有效的蜕变,实现媒介平台效率的最大化和媒介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4.担起教育责任,提高媒介传播素养。媒介素养培训应当着眼于扭转教师对自身传播教育责任的认知程度与实际行为不对等的现状,鼓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增加媒介素养理论教育的含量与成分,积极承担自身的宣传责任和教育义务,在教学场域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塑造、品质培养、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
5.增加参与行为,提高媒介参与素养。媒介素养培训应当以各种形式设立媒介素养教育能力指标、建立教学资料库和人力资源网站等内容的媒介素养分享平台,制造机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媒介参与行为,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主动发起教学行为,帮助教师的媒介参与意识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化。
6.紧跟时代脉搏,提高媒介道德素养。提升教师媒介使用时间的管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甚至无度使用互联网;抵制抄袭、侵权、不辨真伪随便使用滥用学术信息等不端行为,帮助教师将自主行为控制在主流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底线范围内,成为坚守伦理道德底线、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二)纵向坐标:构建涵盖国家层面、校本层面、个人层面的主体明确、渠道丰富、互为补充、机制联动、多元立体的培养制度。具体如下:
1.国家层面:政策先行,标准引领。首先,教育部门应开展一场由上至下的全民媒介素养提升运动,创设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生态圈;其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统筹规划,研究媒介素养与媒介环境的二元关系,从媒介素养的内涵理念、行为要求、培养方式等方面对教师媒介素养行为进行文本创设和规范拟定,制定媒介素养规范要求以及媒介素养教育行业标准。
2.校本层面:以媒促教,助力成长。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政策落地的平台,是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主战场。首先,在整体部署上,学校要强化“以媒促教”的理念,制定适合院校自身情况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远景规划和进阶步骤,建构理念科学、定位准确、渠道健全、方法得当、课程专业的校本培训机制。其次,在具体做法上,除了邀请传播学领域的专家组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主题会议、科研论坛、文化交流等培训活动或竞技比赛外,还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其他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当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和考评规章,将教师的媒介素养评估与年终奖励和职业生涯发展挂钩,督促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的养成、巩固与提升。
3.个人层面:深化认知,自觉自律。深化个体对媒介素养与职业属性关联性的认知,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自觉性、内驱力和内省力。首先,转变高职高专教师重视专业发展、忽视通识素养的倾向。帮助教师认识到媒介素养在职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认识到媒介素养与教师资格认证、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骨干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资深教师职称评定等几个职业生涯关键节点的重大关联性,将媒介素养提升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其次,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对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所产生的引领作用,以及学生的媒介素养对其个性形成与品德修养所产生的模塑作用。
【參考文献】
[1]戴永明,蒋宏.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J].新闻记者,2004(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KY2016YB601);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GZJG2019B116)
【作者简介】邱海英(1983— ),女,广西防城港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