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活化劳动的实施及教育价值

2020-06-08金华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金华星

[摘要]小学生活化劳动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为了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的劳动成长教育。主张回归家庭生活、走进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具有真实性、原生态、亲切感等特点,有利于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劳动永恒价值的培养,是一种整体融合的真实教育

[关键词]生活化劳动;劳动成长;现实需要;真实任务;整体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86-02

在生活中实施劳动教育,或者说实施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克服那种“生活中没有劳动,劳动教育中不见生活”的现象,而直达劳动教育的本质——在劳动中成长。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参加生活本身所内含着的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成长的过程。

一、唤醒生活化劳动,促进孩子劳动成长

劳动与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劳动教育应该回归家庭生活、贴近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1.回归家庭生活的劳动。家庭生活更多的是由一系列家务劳动组成的,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既可以习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自理能力,也可以经历劳动过程、体验劳动艰辛、体恤父母操劳,更可以培养一份家庭责任、增强家庭小主人的意识和担当。总起来说,就是让孩子明白并实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洗衣服、叠被子、整理房间;“家里的事情争着做”,比如打扫卫生、清洗碗筷、垃圾分类;“父母的事情帮着做”,比如做菜烧饭、养花种菜、照顾老人等。使孩子明白管好自己、对自己负责,服务家庭、对家庭负责,进而负责他人、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担当本领。家务劳动体现的是义务和尽责。

2.重置班务岗位的劳动。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共同学习生活的一个集合体,班级里势必产生了维持各种学习生活正常开展的现实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种需要就产生了各种服务和劳动岗位。学生分担了这些岗位,提供各自的服务和劳作,看似付出,实为收获——收获成长和发展。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学生付出了劳作,提供了服务,方便了大家,获得了认可,体现了价值,提升了能力,修炼了心性——这就是一种成长和成长的过程。无须多讲道理,不必计较得失,安排去做就行。在班级里坚持和贯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就行,坚持“人人有责,轮岗担责”,将班务劳动分为卫生保洁、物品整理、校园打扫、绿植养护、垃圾分类、公益服务等类型,设置诸如“小小卫生员、小小安全员、小小运输员、小小纠察员、小小服务员”等多种岗位。倡导“岗位的事情轮着做、集体的事情分着做、公益的事情抢着做”。班务劳动体现的是履职和服务。

3.拾取校园项目的劳动。常态化的校园劳动承包到班级以后,几乎可以进入白转状态。但校园生活中总会临时产生一些额外的、维持校园日常生活所需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往往就是学生劳动的资源和契机。

比如校园里的柚子熟了,发动学生探寻采摘的办法,组织学生集体采摘,学习制作成一罐罐“柚子蜜”,捧上一个个大柚子分到各个办公室,一起享受劳动的欢愉……“柚子熟了”的劳动项日会更有意思而有意义。“各班教室的门锁不灵了”“新学期教室里的课桌椅需要调节升高了”“体育室的体育器材又要整理了”……引入项日劳动以后,这一个个新出现的任务都变成了宝贵的劳动资源,挑战和助推着学生不断成长。项日劳动,体现的是担当和攻关。

4.走向社会生活的劳动。自觉融入社会生活,承担力所能及的一份劳动,是贡献,也是体验,更是“获得他人肯定、感受自我存在价值”的过程。有公益性的,如小区楼道打扫卫生、社区垃圾分类小小监督指导员、禁毒宣传分发传单等;有助人性的,如敬老院打扫卫生、帮助单亲同学干家务、与孤寡老人结对送温暖等;有创收性的,如拣纸板、矿泉水瓶变卖筹图书款,捡知了壳变卖筹玩具飞机款,采摘山籽变卖做药材筹同学生日礼物款等;有体验性的,如参加植树节植树、下田帮助干农活、到袜厂做一天验货包装员等。社会劳动体现的是公益和奉献。

二、生活化劳动的教育价值

“儿童接受劳动教育,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自我的过程。”“儿童在劳动中获得承认的过程,既是与他人相互关爱,又是与他人相互支撑,也是与他人相互欣赏的过程。”

1.生活化劳动的教育特点。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加其中的生活化劳动,获得一种劳动成长,是一种重要的劳动教育形式和途径,有着与其他劳动教育不同的特点。

从教育日的来说,学生参加这种劳动是为了生活,或者说就是生活本身,在这个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提高劳动技能、逐步享受从容的美好生活。这与专门开设课程、专门组织实施教育、游离甚至远离日常生活的劳动教育显然有着直接日的和间接日的的区别。生活化劳动,是一种不教之教、自然成长,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历练。

从教育内容来看,生活化劳动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都是就地取材的内容和资源,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展开的。其内容更加原汁原味、更加亲切随机,更具有当下生成的丰富性、现实需要的实用性,是一个个需要当场解决的生活问题和具体完成的实际任务。这些内容不是人为假设的,更不是游离于现实生活而特意单独设立的,原生态、随意性、亲切感是它的显著特点。

从教育途径和方法来说,这是一种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劳动成长,实践性是它的唯一取向,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的现实需要、在具体任务驱动中、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日的的动手劳作的过程。现实场景、翔实过程、真实材料、切实手段是它的主要特点。

从教育成果和评价来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满足生活现实需要是生活化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最高评价。评价的标准就是生活的实用性,评价的好坏就是生活的满足感和舒适度。

2.生活化劳动的教育价值。生活化劳动,作为学生的一种成长教育,既是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要的,也是一种亲切自然、流畅而可常态实施的教育,其成本最低,教育最真,育人价值最大。

劳动习惯在生活化劳动中自然养成和巩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自然也在劳动习惯的习得。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劳动习惯的养成自然也在长期坚持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生活化劳动因伴随日常生活自然展开,具备日常坚持的先天优势和客观属性,便于劳动习惯的自然养成,进而积累出一种生活劳动素养。

劳动态度在真实需要中自然唤醒和定格。劳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结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迁和转型,具体劳动的知识、技能、要素和途径自然也会变化,不变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就是劳动态度、观念和价值观等。生活化劳动,因生活对其的依赖和青睐,而显得格外亲切和不可或缺。在长期的生活化劳动实践中,对劳动的悦纳、亲近、喜爱之情也被不断激发和强化,促进了正确劳动态度的树立。

劳动情感在成果分享中自然体验和升华。生活化劳动的真实成果分享使学生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学生也看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付出艰辛操劳之后的这种体认和收获更加珍贵。在享受价值认同和被人现实需要着的尊重氛围中酿造出的劳动情感将历久弥新。

(責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