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

2020-06-08王路强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低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王路强

[摘要]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全新的德育观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在低段的品德课堂,我们首先要解读教材中蕴含着哪些需要引导的生活智慧内容,从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进行研究与把握;其次,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用链接生活实境、开启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孩子在体验感悟中获得生活智慧;第三,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教师需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循规蹈矩”与“打破常规”的关系,克服单一的线性思维,走向多维思维处理突发情况,体现智慧之举。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课堂;生活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80-02

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提出了全新的德育观,如新的智能观、新的师生观、新的安全教育观、新的亲子观,希望在塑造学生品德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教师如何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呢?笔者以低段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解读教材中的“生活智慧”

1.单元整合中的生活智慧

统编教材每册都确定核心教育主题,二年级下册的核心教育主题是“追求创造性生活”。设立这一主题的日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以二下第一單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我试试看”。第一课《挑战第一次》,培养学生勇于挑战、锐意创新的信心;但同时也提醒学生,不能盲目挑战,要注意安全,还要注意技巧。这就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智慧——要尝试新鲜事物但要注意技巧。第二课《学做“快乐鸟”》,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课让学生懂得“快乐”不等于是好的、积极的,“苦恼”也不等于坏的、消极的。这同样是面对生活中的一种智慧——不快乐的事不一定都要避免,消除不快乐需要一些技巧。第三课《做个“开心果”》,努力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状态”,在快乐自己的基础上,关注他人的需要。这也是面对生活中的一种智慧——我们都是社会人,周围的人们苦恼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

纵观整个单元的课时安排,课与课之间有前后的联系,如第二课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侧重于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第三课在第二课的基础上,超越对自我的关注,进入关注身边的世界中。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整体考虑单元目标中培养孩子生活智慧的内容,并注意提升与强化。

2.每一课的生活智慧

把握整册、单元的教学要求后,教师要沉下心研读每课教材,读出统编版教材新理念之“新”处,特别要读出教材中培养孩子生活智慧的教学点。

在《学做“快乐鸟”》一课中,既安排了“我很快乐”的内容,又安排了“也有不开心的事”。教材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事,但也要“悦纳”不快乐的情绪体验,如“打针时的疼痛、喝中药的苦味、学习上的失败”。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不快乐的事,不要拒绝逃避不快乐,而是积极面对,这是生活中的一种智慧。

所以,教师研读教每一课,既不能凭过去的教学经验设计,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孩子,找准点位,定好尺寸,用智慧之策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二、教学实践中的“生活智慧”

1.链接生活实境,培育生活智慧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把真实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拨动学生心弦,触动智慧之源。

《做个“开心果”》要求孩子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快乐身边人”呢?教师分别截取学校、家庭各一个画面,让孩子说说看到了什么,想想你会怎么做。一个画面是“任课教师因嗓子疼而在办公室咳嗽、吃药”,另一个画面“妈妈送孩子上学后匆匆赶去上班,不小心闯了红灯”。这两个画面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孩子的身边,可能是孩子平时知道但没有主动关心的事。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表演、说一说等互动形式,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断感悟、获得启发,明白陪伴、询问、安慰、小举动都是关心的表现,从中增长了生活智慧。

2.开启实践体验,直面生活智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教师在安排课堂环节时,以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动情、深化。

一教师在执教《挑战第一次》时,在课堂中让孩子们削苹果。现在的孩子在家过惯了舒适生活,大多不会削苹果。在这次实践削苹果活动中,有些孩子拿着小刀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孩子在削苹果时小刀削破了手,疼得直哭;有些孩子削掉了很多苹果肉……但是,当孩子吃着亲手削的苹果时,个个脸上充满成功与喜悦。在说说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时,孩子们明白的不仅仅是“香甜、喜悦、难忘”,更懂得了“学习、尝试、方法”,收获的是勇敢中的智慧。

三、特殊情况中的“生活智慧”

1.循规蹈矩与打破常规

低段的《道德与法治》非常注重对孩子的规则教育,它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统编版教材每一课都有规则教育的内容,这自然成了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不过,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遇到特殊情况,教师需引导孩子们注意变通,不墨守成规。

《大家排好队》让孩子们认识到公共生活中排队的必要性。不过,教材中的绘本讲了各种情况下的谦让,例如:排队时要谦让老人,关照孩子;对有紧急情况的人员进行礼让。年幼的低段学生可能会觉得矛盾:谦让不是不守规则了吗?为什么老人、幼儿可以不排队呢?为什么有紧急事情的人也可以不排队呢?教师需要引导孩子懂得德与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明白,这不是不守规则,而是尊重与温情、关心与爱护。笔者听课时听到一位教师问学生:如果排队队伍太长了,你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问题,考验学生的处理机智。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如果队伍实在太长,自己没时间等待,那就不排了,改天再来。这就是生活中的智慧,灵活、变通。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难选择:守规矩,但情况不允许;不守规矩,又违反了规定。如何处理这些苦恼,需要大家有一定的生活智慧。所以,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中、课堂上的两难境况,引导孩子们开辟新的解决途径。

2.线性思维与多维思考

一二年级的孩子思维方式单一、片面、直线,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往往非此即彼,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缺少深入的、综合的、多角度的思考与判断。我们在课堂中要关注到这种思维倾向,调整他们的思维方式。

一位教师在执教《清新空气是个宝》时,设计了一个绘本阅读环节——《小猴进城》:“小猴觉得大城市真好,汽车多,高楼高,决定在大城市住下来。住了一段时间,身上痒死了,问问医生,医生说是身体过敏,最好的办法是呼吸新鲜空气。”教师安排这一环节的日的是让学生了解污染后的空气对人类的危害。看完绘本后,学生们纷纷说城市污染严重,不是个好地方。对此,教师进行引导:“城市什么都不好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城市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课堂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引导,改变学生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在生活中多一些理性,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思考,让更多的生活智慧融入其中,从而逐步提高过好生活的素养。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低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