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0-06-08蒋波
蒋波
[摘要]数学学习对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究、分析、内化中形成数学认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30-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日标。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分析、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不断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引擎
数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提供观察、感知、操作、对比等机会,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迪。如实物展示、案例列举、媒体呈现等方式,都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顺利启动数学思维,展开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直线、线段、射线等相关内容,然后引入角的知识,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角的大小会随边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教师深入到学生讨论之中,参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再次为学生布设思考任务:“通过研究学习,我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那你对角还有什么疑惑吗?不妨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更有含金量!”于是学生自觉地展开思考和分析,问题不断涌现,如“角的两边是由射线组成的,这射线有粗细要求吗”“如果射线有粗细之分,对角的大小有影响吗”“我们生活中的角,它的大小如何测量”……显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
二、数形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课堂中,教师将直观的图形、表格和抽象的数据有机结合,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完成认知构建。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数形结合的例子,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利用典型例题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题日:“这是超市里的商品,水彩笔每盒的价格为12元,小明拿了3盒。付款时,他给收银员50元。问: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给小明?”学生结合图示展开思考和讨论:“这道题要先求出3盒水彩笔共需要多少钱,然后用50元减去3盒水彩笔的钱,便可以得出结果了。”教师板书学生的解题思路:50-12x3=50-36=14(元)。为了使学生形成深刻认知,教师让学生根據解题过程总结计算规律,于是学生再次进行讨论交流。这里,教师利用直观图示展开教学引导,并给学生提供充足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三、接轨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有接轨意识,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学前需要展开多种教情和学情调查,创新设计教学的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习得新知。
例如,教学《平行与相交》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平行和相交。经过认真观察,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给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为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教师为学生布设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平行和相交的现象。请你仔细观察身边的环境,找到这些例子,并进行现场介绍。”听说要观察周边的环境,学生都兴奋起来。有的学生说:“课桌面是长方形的,所以对边平行。”有的学生说:“课桌面的四个角是由两条线相交形成的。”还有的学生找出三角板,对相交进行介绍……这里,教师发动学生搜集生活中平行和相交的现象,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启迪。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联系实际生活对所学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还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思考,在不断思考对比中完成认知建构。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