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策略
2020-06-08陈宽容
陈宽容
[摘要]统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学课堂中,统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去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统计教学;培养;数据分析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20-02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数据调研。这样的数据调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数据背后的数学信息,并深度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寻找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促使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经历数据收集过程,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充分体现了其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统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1.数据收集整理方法
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教给学生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统计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数据统计活动,一般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梳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判断数据等步骤。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由于教材中呈现的素材较少,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采取最简单的统计方法——“数一数”。这种统计方法只适用于较少的数据源,而无法进行全年级、全校、全市等大范围内的统计。因此,让学生学会采集、梳理数据的方法是教师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逐个统计或分组统计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给自己分管数据整理的项日做标注,可使用△、O、√等符号。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统计数据时出现混淆的情况,缩短数据整理的时间,提高统计的效率。
2.设计数据整理方案
数据整理的学习是一个需要进行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数据整理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整理、汇报等数据分析的过程,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例如,教学《数据的采集和梳理》一课时,旨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提高学生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的能力。如统计班级男女生的身高时,教师预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分析,通过问题驱动等策略,让学生完成数据整理的方案。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清楚自己的身高吗?你们清楚周围同学的身高吗?你们了解中国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吗?请大家统计自己班上同学的身高,并与全国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作对比,看自己是不是在标准线内……”学生有了任务的驱动,白发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分工,有效地完成了组内成员的数据采集工作。最后,学生高效地完成了数据整理方案。上述教学,学生做好数据整理方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收集数据意识的形成、整理数据速度的提高以及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基于此。
二、进行数据研究分析,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统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分析数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挖数据背后的价值,不断改进数据分析的方法。
1.在调查研究中培养数学分析意识
在熟悉的事物中,学生能找到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統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有的信息中分析数据,引导学生经历数据调研、采集与梳理的过程.并在数据采集中体会数据表达的深层含义。如在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例题的内容,增加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观测自己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体温。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较好的社会生活教育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检测自己体温的实时数据,学生逐渐明白体温的变化规律,产生数据分析意识,理解了数据分析的作用。
2.在互动交流中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个数学图表里蕴含的丰富内涵,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学生从图表中分析总结出来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发散学生数据分析的思维,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统计感知。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示例,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析得出很多图表中蕴藏的信息,明白了折线统计图中每一个点所表示的数量及各个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说出起床时体温最低及17时30分体温最高的原因,并分析了上半天体温会一直上升的原因,也讨论了17时30分以后体温会递减的原因。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和品读统计图表中的信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感知,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可见,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数据分析视角,也就形成了数据分析角度的多样性。
三、借助数据实际应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学会采集与整理数据,并懂得数据应用是统计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加强数据应用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分析,在分析中形成数学统计的思维,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体现自己身高涨幅的折线统计图和一个展示班级同学平均身高的统计表。在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出示2018年国庆“十一”假期六个省的旅游收入统计表,并提问:“大家觉得哪组数据可以制作成折线统计图?所有数据都可以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吗?为什么有的数据不能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呢?”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和价值,明晰了折线统计图对于直观观察数据变化的重要性,也清楚了折线统计图在整体方向和走势表达方面的优势。最后,学生总结出结论:相比较而言,统计表侧重于表现数据的整体框架,反映的数据准确且容易查找;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变化的情况,但往往不能看出准确数据。同时,学生还意识到:没有最完美的统计图,只有最适合当前数据的统计图。
综上所述,在统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做好数据表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这样教学能深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