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应回归诗趣的路径探究

2020-06-08郑珍惠

考试周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古诗教学

摘 要:古诗作为人类文化星河中灿烂的一颗星星,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及历史底蕴而备受推崇。时至今日,古诗依然在教育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当今古诗教学中存在死记硬背、模板式伪鉴赏等问题。古诗教学应当回归诗趣,讓学生真正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趣;表现方式

一、 诗趣的几种表现方式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就像中华民族的脉搏,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在中国古代,诗人学者们常常用“趣”论诗。所谓诗趣,就是诗中所包含的意趣。诗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美感因素。袁宏道认为,“趣”是这世界上最难被世人认识的。他把“趣”比喻成山上之色,水中之月,认为“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微妙的感受。当诗中描写的人物、事物、景物都能够做到传神有致,姿态宛然,就可以说这首诗有了诗趣。史震林曾经说过,“趣者,生气与灵机也。”有诗趣的诗一般都会通过不同寻常的表现方法描写出对象的灵妙与生机所在,表达出诗人新颖、独特的感受。

(一)诗趣之“趣”,在于情趣

严羽曾经提出,诗中有“别趣”,强调以诗言情,必须别有一番情趣。司徒空对于诗趣的理解则是应当强调诗的“韵味”,强调将情感寓于灵动的艺术形象之中,使诗中意象生动且耐人寻味。因为简单空泛的情绪,如哈哈大笑、号啕大哭这样的情感宣泄,虽然真实但可以说是无“趣”可言。诗是抒发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的性情,简单的语言难以表达,只有利用鲜明且丰富的意象去言情,诗才具备灵气。如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把自己的愁绪寓于生动且具体的“月落”“乌啼”“霜”“钟声”等意象之中,富有情趣且耐人寻味,让人只通过对意象的想象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孤寂却又清冷的情感。再比如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中没有人,只描写了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但我们读着读着,却似乎看到诗人一直淡然立于边上,眼中带着欣喜。这些诗中包含着具体表象,含蓄且富有生机,可谓“诗趣”十足。

(二)诗趣之“趣”,在于真趣

一首诗若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绝难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只有诗人自然的情感宣泄,才能产生灵妙动人的情趣,即诗之真趣。袁枚曾经在《随园诗话》中表示,熊掌、豹胎等珍贵食材不如自然的蔬菜更能勾起食欲,见多了富贵艳丽的牡丹、芍药,反而野山葵的清新更让人眼前一亮,所谓“味欲其鲜,趣欲其真”,越是真实自然的情感,越能够触及人们柔软的内心深处。本人对这一见解深有同感,矫揉造作的诗让人不知所云,直抒胸臆具有诗趣的诗,能给人以真实自然的审美感受。比如杜甫《春望》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融合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真切感受,写眼中所见,抒心中所感,浓烈真挚的爱国之情溢于诗表。又如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皆是诗人历经人世间沧桑后,抒发来自内心的愁绪。这些诗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再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仅仅四句话,28个字,就描摹出一幅生动的儿童垂钓图景,儿童小心翼翼担心鱼儿被路人惊跑的样子跃然于纸上。作者一定是目睹过此番景象,才能寥寥数言就描绘得如此精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为之惊叹。富有诗趣的诗就是这样,仿佛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往往只言片语便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奥妙。

(三)诗趣之“趣”,在于理趣

中国古代的诗坛上,以言情诗为多,但也少不了伦理之诗的身影,这类诗的诗趣所在在于理。哲理本就蕴含在生活事物中,许多平凡的事或物中都富含哲理。钱钟书先生将这类诗的特点概括为:“物秉理成,理因物显。”中国诗坛上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属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借助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体现哲理的古诗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游览山西村之时的经历,表达出事情很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转折的哲理,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诗之理趣,不在于能够表达多么细致入微、详尽深入的哲理,而在于通过日常所见事物,以简单却新颖的比喻的方式,哲理之趣表达无遗。

二、 古诗教学如何回归诗趣

古诗教学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而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与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趣味所在。对古诗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诗的内容本身,因为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本就可意回而难以言传。教师还应当指导孩子去了解包括作者的生平、古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古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学习古诗的乐趣。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我们应当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古诗都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不同的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

比如几乎每位学生都十分熟悉的《游子吟》,这是一首赞颂母爱之作,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密密地缝制衣服,盼望游子早日归来的景象,歌颂母爱。“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仅仅从古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应当是年轻的游子即将外出求学,临走之前看到母亲缝制衣服的场景有感而作,或者是游子在外求学时回想起临行前母亲缝制衣服的景象。很多同学都会按照这样的想法去理解,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游子吟》这首古诗作于诗人孟郊当上县令,接母亲来到身边侍奉时创作出来的,而不是母子分别之后或分别过程中。这首诗的创作和孟郊的家庭背景以及早年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寒的家境,孟郊本应当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侍奉父母双亲,但偏偏天不遂人愿,孟郊的仕途非常坎坷,直到五十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真实创作背景,当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真实的创作背景,难免会联想到家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场景,从而对这首诗产生共鸣,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的手法

古诗一般都比较精简,短短几行,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由于诗人在创作古诗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起兴、用典等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对一些典故、古诗进行概括,融入诗内容中,以达到更生动地表达某种情感或愿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采用的手法以及涉及的典故,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加深记忆。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里面有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是引用了姜太公钓鱼以及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姜太公在被重用之前,曾经做过屠夫、做过生意人,但都做得不太成功,直到他72岁,在渭水垂钓时遇到了周文王,周文王欣賞他的才华,他才做了周朝的太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伊尹原本是一个奴隶,地位低下,前途渺茫,直到有一天,他梦见自己乘着一条船从太阳和月亮旁边游过,结果第二天,伊尹遇见了商汤,商汤对于伊尹十分重用,不仅在他生前十分倚重,还在他死后以天子的礼仪对他进行下葬。《行路难》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仕途不顺,失意、悲愤、困顿等情绪交加于他一身,但他想到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又重新燃起了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和宋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个典故给这首古诗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是整首诗的转折点,对这两个典故的理解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中之趣为所在。

(三)引导孩子融入诗境读出情趣

教学中,应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失调,让其欣然走进古诗。然后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将重音、平仄、节奏等音韵知识引入课堂,引领学生从古典诗歌的声律角度去诵读,用朗读再现诗歌外形上的特质。比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语》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杭州西湖四季美景,并辅以教师动情的介绍,让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古诗。此时,在理解诗题意思、了解诗人生平后,可通过自读、范读、引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这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可以朗朗出声地读,低唱慢吟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

古诗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想象、看图等多种形式渐入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读出情趣,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收获。比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语》时,在借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后,可以引导孩子闭眼想象:“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放眼望去,你会看到什么呢?”“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请用心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想象、交流、品味,学生不难感受到,一天之中,西湖的美景变化多姿。这时,再图文并茂地介绍西施,学生就能品味到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在诗人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这样情趣共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结语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语言之优美,内涵之丰富,无论是在文学方面,历史方面抑或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对我国青少年的教育都可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让古诗教学回归诗趣,避免死记硬背、模板式伪鉴赏,避免出现古诗僵化记忆,让学生真正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卢晓宁.古诗教学应回归诗趣[J].语文天地,2019(34):32-33.

作者简介:

郑珍惠,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古诗教学
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对动态标志设计的影响思考
解读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