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课堂教学起点 促进教学过程有效

2020-06-08邹淑华

考试周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

摘 要: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恰当的课堂教学起点。找寻课堂教学起点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巧妙运用知识的正迁移;挑起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捕捉课堂信息都是找寻课堂教学起点的科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灵共鸣;教学的起点;有效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学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显然,距离空间过长与过短都不是好事,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正确找寻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学习是否有针对性与有效性。难度过大,会使该节课的探究难以继续,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学生“吃不饱”,课堂时效不高。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恰当的课堂教学起点,促进有效学习呢?

一、 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找寻课堂教学起点

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视为一张白纸,那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实际不相吻合,造成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那将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她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学生大声说:钱。老师又说:是的,我们国家用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并板书课题。接着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钱放在投影仪上,开始教学生们认识钱: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进展顺利。然而,慢慢地,学生开始厌倦了,有的学生干脆玩起钱来,还嗡嗡嗡地聊起来……老师还不时地用眼瞪着讲话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老师像泄了气的皮球,埋怨起学生来:一年级的学生,拿他们真没办法。想想一节准备如此充分的课,孩子们却没有兴趣,真倒胃口。

到底问题出在哪呢?其实学生们早就认识这些钱了,90%的学生平时有过拿钱买东西的经验,显然对认识钱没有太多的兴趣了。教师凭着个人经验设计了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后,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介绍人民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异中求同,突出辨别不同人民币的本质特征,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再通过拿钱、换钱、买一买、说说所付人民币的面额等活动,激活学生灵活、开放的思维,进一步深刻认识人民币,也让学生体会到买东西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的人民币灵活地付款。该课快结束,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时,学生的体验非常的丰富,他们谈到了各个方面。可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是有效的。

二、 巧用知识正迁移,准确定位课堂教学起点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因此,我们要正确分析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关系来确定教学起点。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原有的形式上近似的认知结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不难得出,这种方法难以作为正迁移的材料反而阻碍了新知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列出这样的算式:

因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运算步骤只有一步,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运算步骤却有两步,相差甚远。把操作作为教学切入点,设计如下:

出示:把4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得几个?

师:怎样列式?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40÷2=20(个) 8÷2=4(个) 20+4=24(个)

师:能否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你刚才的口算步骤呢?请同桌讨论,并合作摆一摆。

交流反馈:先摆4捆小棒(每捆10根)与零星的8根,共48根。第一步,先把4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2捆即20根。第二步,把剩下的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4根。这样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要领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思考小棒的呈现,小棒的分与合,为学生搭建了笔算方法的阶梯。接着老师说:请同学们把摆小棒的步骤在笔算中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思考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列出竖式。这归功于找准并准确定位教学起点——摆小棒的方法向笔算方法迁移,构建起笔算方法的直观形象,为探索笔算除法提供经验,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令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三、 挑起认知冲突,确定好课堂教学起点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学中,我们经常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研讨课时(认识整5分时刻):先认识钟面结构引出小格的概念,进入对小格的认识。再认识整5分时刻,学生尝试认时刻,课件逐一出示9时5分、8时25分、3时35分、9时50分让学生逐一读出来,并说一说是怎么认识的。9时50分绝大部分的学生读成10时50分,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把时针延长来确定时针在几和几之间,突破教学的难点。

听课的老师大多数认为此课教学很扎实,认识时间的方法探索得清楚细致。可是,在巩固练习中各题的正确率却不够高,仅有65%左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分针指向几就读作几分,如5时15分读成5时3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认为“分针指向几就是几分呢”?

其实在认识整时时,学生都知道“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他们自然会认为“分针指向几就是几分”,在孩子们看来,这是多么简便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牢固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分针的方法?经过分析把第一环节中孤立认识钟面结构引出小格的概念,改为看钟面说9时30分。学生说出9时半后,师问:9时半还可以怎么读?(还可以读成9:30,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师追问:“时针走过了9,分针明明指向6,为什么不是9时6分而是9时30分呢?”

这样从半时的两种读法切入,挑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分针指向几并不就是几分”,从而勾起学生自发地对比时的认识方法和分的认识方法的异同,让全班学生都能自主探索分的认识方法,理解更加深刻:看时针时和大格紧密相连,看分针时和小格紧密相连。

四、 捕捉课堂信息,合理调整课堂教学起点

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的情况千变万化,对于教学起点的把握也绝非是静止的,应该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时,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案教学,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起点进行适度的调整。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信息输出的情况,及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现实起点作随机调控,合理调整教学起点。

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课前我这样预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1只手是几根手指,两只手是10根手指,编出关于5的乘法口诀,然后放手让學生尝试继续编5的后3句的乘法口诀,由扶到放。可是教师刚揭示课题,就有几个学生按捺不住:老师,乘法口诀我会背了,我还没来得及开口他们就忍不住开始炫耀了: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对此,视而不见?还是……正犹豫,又有好几个学生跟了上来二二得四,二三得六……怎么办?又不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学生不是好表现吗,我就出几道题目考考他们,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算式:

3+3+3+3+3=

4+4+4+4+4=

5+5+5+5+5=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次比赛,好不好?咱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对、算得快。当我轻轻松松做完这些题目开始在教室里巡视时,学生还在埋头苦干。终于做完了,几个学生夸张地松了一口气:“算得够呛。”师:比赛结果,谁是第一名?你是老师,当然算得快啦。师:虽说我是老师,不过,我们班的同学计算能力挺不错的,不比老师差。我之所以算得这么快,因为我有一个秘诀,想知道吗?师:我知道同学们已经知道很多乘法口诀了,真了不起。不过,还有一些不知道的,是吧?比如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知道口诀的意义,你就会像老师这样灵活自如地运用口诀了。现在,咱们就从刚才比赛的连加算式开始,好好地来研究研究乘法口诀。这样一来,学生都真正投入探究未知的活动中。

总之,学生不仅不是一张白纸,而且他们一直不断地往这张纸上添加东西。所以,数学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理解反思,合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起点,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作者简介:

邹淑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