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情意行”的生物学社会责任的培育

2020-06-08赵辉龙秋月

中学生物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

赵辉 龙秋月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责任被置于素养时代下科学课程标准的突出位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作为科学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其培育应当遵循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在深入挖掘、概括生物学社会责任内涵、要素与主题的基础上,从知、情、意、行四维出发,提出生物学社会责任系统培育的方法。

关键词:知情意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社会责任既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既是中学生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又是他们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综合能力。只有在对生物学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生物学社会责任情感培养和意志强化的前提下,才能最终通过科学实践逐渐形成和外显的责任行为。

1生物学社会责任

1.1社会责任的内涵

责,职责、负责;任,担当、承受。责任,即任责,担当职责。责任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从这一点讲,责任不仅包括个体的内部心理,还包括外显行为。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同一时间也可能承担多种责任。

社会责任即个体或群体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或义务。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一般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即,社会责任就是主体对客体所承担职责与履行义务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这里的主体为人类个体或群体,而人类源于并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客体除了人类个体或群体本身外还可能是自然界等。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建构如图1所示的社会责任模型。

1.2社会责任的“四分说”

品德结构理论强调心理过程,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目前普遍认同的是“四分说”,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品德被看作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四分说”包含着个体的多种内在品德成分,如道德观念、信念、道德需求、道德动机、道德评价和反馈、道德习惯等。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于长期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形成于他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个人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心理指导,是品德的首要环节;个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品德基本环节;个人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品德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基于此,作为品德领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同样涉及知、情、意、行4个层面,其建构以责任认知为先导,以责任情感为动力,以责任意志为保障,以责任行动为根本,在培育生物学社会责任时要注重知行合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图2)。

1.3科學与生物学中的社会责任

2017年版的高中科学课程标准都将“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素养成分提出,如物理学科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学科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也体现了责任素养。作为跨学科素养的科学社会责任,至少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运用科学知识,为社会提供有益服务;②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③支持科学技术正确运用,维护社会道德、伦理、法律;④参与科学决策,力推社会进步;⑤探索科学,为社会作出贡献。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进一步界定为:学生在负责任地运用生物学学习成果方面能准确处理其个人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采取决策和行动的取向,有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可见,生物学社会责任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担当,表现为“积极运用、造福人类”“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生态意识,环保实践”等。

2生物学中的社会责任主题

生物学是人类认识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学科,与工农业、医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必然决定生物学社会责任的多样性、复杂性。已有研究对社会责任的分类比较零散,基于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客体的不同视角,责任的维度和内涵也不尽相同。中学生物学社会责任主体为中学生,客体为中学生自身、社会其他成员及自然界等,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责任内容将社会责任分为四方面主题。

2.1敬畏生命.健康生活

生命来之不易,地球上的生命经数十亿年的自然演化才逐步形成,期间经历过多次大爆发、大灭绝。现存的生命形态都是与自然长期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各种群都处于特定的生态位,特定环境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每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周边的人、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个体不止为个体本身存在。人类应在敬畏生命的同时健康生活,形成养生理念和安全意识,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用心去体悟生命,珍视生命。

2.2顺应自然.维持生态

人类源于自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自然环境。虽然人类在历次工业及科技革命中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时至今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森林的大面积损毁,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既造成了地质结构的变迁,产生的废气又污染了空气,过度捕捞和狩猎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部分生物己濒临灭绝边缘……我国自古以来倡导“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历史上也不乏有向自然进军、人定胜天的激进思想和行为。生态环境的长久维持是地球文明存在及永续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维持好生态,人类文明才能与自然长期共存。

2.3崇尚科学,造福人类

科学逐渐使人类摆脱了蒙昧与无知,科学技术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人类目前对科技的崇拜日益膨胀。转基因、克隆、试管婴儿、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然而,生物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物技术带来的次生危害。例如,转基因引发的食品、生物和环境安全问题时有报道,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人类在越来越多的病原体面前束手无策……以造福人类的理念崇尚、捍卫科学,使生物科技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和应用,是生物学价值及社会责任的根本。

2.4恪守伦理,合理使用

伦理,一指事物的条理,人类应当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可违背规律;一指人伦道德之理,是人与人的各种道德标准。生物学中的伦理是“对于科技应用到生命科学、医学领域而产生的道德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其核心在于对科技在生命与医学领域运用的行为规范”。基于广义层面而言,生命伦理包含环境、生态伦理等与人类生命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伦理;其核心是生命和死亡,是人的本性和本质。这里的生命主要指人的生命,但也涉及动植物生命等,生命伦理即对生命科学和医学保健等方面的决定、行动、政策、法律和规范等。遵守生命伦理即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

3“知情意行”路径下生物学社会责任培育的措施

3.1深入理解生命规律及其价值,奠定生物学社会责任的认知基础

科学认识指导科学实践,了解生命现象、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生命活动规律,是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从事生命科学实践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主线进行单元教学,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实例体会生物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通过介绍污水的除污流程,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各组分相互协调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在多样化情境中体验生命,在同理心的指引下增强生物学社会责任情感

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教材是对生物学知识高度概括后按照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进行系统编排的结果,虽然各章节的起始或多或少附加了引导性的情境,但与现实生活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全面、整体的理解生命现象和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感受生命之美、生命之奇、生命之和谐,在同理心的指引下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增强生物学社会责任感。

3.3积极关注并参与生物学社会議题的讨论与决策,增强生物学社会责任意志

转基因、埃博拉病毒、AIDS、基因编辑及试管婴儿等都曾一度造成人类恐慌。对种种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舆论进行积极应对,是每个具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这些议题,并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做出理性判断,参与讨论并对虚假谣言及时作出回应,在识破伪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传播科学、捍卫科学的习惯,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在面对相关舆论时能够自觉做出及时、正确的反馈。

3.4注重科学实践,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生物学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

认识产生于实践并指导人类实践,生物学实践同样需要在生物科学知识和规律的指导下进行。中学阶段生物学实践主要包括两种形态:①科学探究,即能够敏锐地发现并提出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并对结果进行交流讨论;②基于生命观念,完成STEAM活动,通过设计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精心准备生活中待解决的生物学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围绕问题展开合作讨论,设计并实施方案,形成践行生物学社会责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
关于近现代音乐家社会责任的思考
新传播时代传媒人的社会责任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索与研究
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披露的横向分析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