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及术后复发肺肉瘤样癌的疗效分析
2020-06-08李海伟
李海伟,刘 静
0 引言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不佳,对于晚期及术后复发的患者,目前尚缺少标准的治疗方案。阿帕替尼作为国产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本研究分析了21例Ⅲ~Ⅳ期及术后复发肺肉瘤样癌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疗效、预后影响因素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诊断为Ⅲ~Ⅳ期或手术后复发的肺肉瘤样癌患者,接受过一线化疗方案失败或者拒绝化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治疗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经穿刺活检、气管镜活检或者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肉瘤样癌。
1.2 治疗方法 21例患者均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初始剂量为425 mg/次,1次/d,餐后0.5 h口服,30 d为1个治疗周期,CT检查复查病情,评价疗效。轻度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如不良反应难以耐受,减量至250 mg/次,1次/d。如果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给予停药,继续支持治疗,随访至患者死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RESIST1.1标准评价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客观有效率(ORR)=CR+PR,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患者总生存时间(OS)定义为开始口服阿帕替尼至患者死亡或随访结束,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定义为开始口服阿帕替尼至疾病进展或随访结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曲线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灶的影像学表现 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肺癌比较无特异性,以咳嗽、咯血、气短和胸背痛为主;部分无临床症状,为体检或复查时发现。15例Ⅲ~Ⅳ期的肺肉瘤样癌为初诊患者,拒绝或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其中11例一线化疗方案后进展或稳定一段时间后进展,4例拒绝化疗。6例为术后复发患者,5例化疗后进展,1例拒绝化疗。患者病灶的影像学检查较其他种类肺癌并无特殊改变,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多清晰,可见分叶、毛刺及胸膜牵拉改变;较大者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坏死。见表1。
2.2 疗效、生存分析及不良反应 根据RESIST1.1标准评估化疗疗效,CR为0,PR为3例(14.3%),SD为7例(33.3%),PD为11例(52.4%),ORR为13.3%(3例),疾病控制率为47.6%(10例)。中位总生存期(mOS)为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0个月。各临床特征对OS的影响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21例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
表2 21例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38.1%(8例),蛋白尿23.8%(5例),手足综合征28.6%(6例),腹泻28.6%(6例),骨髓抑制38.1%(8例),大部分不良反应可忍受或对症处理后缓解。重度不良反应包括4级骨髓抑制1例,重度高血压3例,对症处理效果不佳,调整剂量为250 mg/次,并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
3 讨论
肺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肺恶性肿瘤,WHO定义为包含肉瘤或肉瘤样成分的一群低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0.3%~1.3%,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指南,以往的临床治疗往往参考其他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5]。外科手术切除依然被认为是疗效最佳的治疗手段,一项5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肺肉瘤样癌术后3年生存率约为38.0%,5年生存率为14.0%。另一项研究表明,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6-7]。对于失去手术机会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放化疗一般参照NSCLC方案,但治疗效果不佳,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性也存在争议,晚期患者对全身化疗的反应率极低,约为0~17%[8-11]。梁小红等[12]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32例PSC组织标本中416种癌症相关基因和肿瘤突变负荷,发现PSC患者EGFR突变中敏感突变占25%。MET突变中外显子14跳跃突变率为60%。PSC患者TMB水平呈中高度升高,但目前大多临床文献报道,EGFR-TKI对PSC的作用并不明显[13]。部分文献认为,ALK融合基因阳性是影响PS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部分病例使用克唑替尼有效[14-15]。
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需要肿瘤血管的建立和生长,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贝伐珠单抗、恩度、阿帕替尼及安罗替尼均有应用于晚期肺癌的临床报道,可显著延长患者的ORR、PFS及OS[16-17]。阿帕替尼是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作用靶点主要为VEGFR-2,通过抑制VEGFR-2细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磷酸化而阻断下游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目的。近两年国内先后有多篇文献报道阿帕替尼在肺癌中的应用,提示阿帕替尼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可控[18-21],但目前尚无阿帕替尼在肺肉瘤样癌中应用的文献报道。
本研究共收集21例肺肉瘤样癌患者,ORR为14.3%,DCR为47.6%,提示阿帕替尼对于延缓肿瘤进展有一定的疗效,但是mPFS为1个月,平均PFS值为2个月,mOS为4.6个月,平均OS为5.2个月,无论PFS还是OS,较阿帕替尼应用于其他类型NSCLC(mPFS:4.2个月,mOS:6.0个月)均有明显缩短,反映了肺肉瘤样癌恶性程度高,病情短暂稳定后,出现耐药,继续快速进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大小对预后影响明显。既往研究采用6.0 cm或者5.0 cm作为肿瘤直径分界,并没有严格标准。本研究使用5.0 cm及6.0 cm作为分界值分别进行生存分析,显示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同样显示以6.0 cm作为分界,两组数据的曲线差别更明显。肿瘤直径对预后影响明显,反映了肿瘤的占位效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研究表明,较大的肿瘤负荷会导致更差的预后,但徐清华等[22]的研究结果未得出肿瘤直径与生存预后有差异。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有待于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依据临床对肺癌位置的分类,本研究将肿瘤的位置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二者的平均OS分别为2.5个月和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为中央型肺癌容易累及纵隔大血管、主支气管及心脏,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肺不张以及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既往部分研究认为病灶位置不是预后因素[23],考虑原因可能是有些周围型肺癌临近纵隔,可以产生类似中央型肺癌的疾病进展。本研究中,中央型病灶仅有5例,数据较少,产生统计学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病变位置对预后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研究表明,Ⅰ~Ⅱ期对比Ⅲ~Ⅳ期病例,平均O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Ⅱ期病例均为术后复发,手术降低了原有肿瘤负荷,复发的肿瘤较小,积极的治疗可以更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而Ⅲ~Ⅳ期病例肿瘤负荷较大,并发症多,生存时间短,因此,分期对预后的影响主要和病灶的大小有关。部分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原发病灶并不大,预后往往与转移病灶的大小及位置有关。年龄、性别以及吸烟史没有表现出对预后有明显影响,本研究中仅3例患者无吸烟史,统计学分析偏倚较大。
综上所述,肺肉瘤样癌相对罕见,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手术依然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治疗方式。阿帕替尼作为VEGF抑制剂具有一定疗效,其中肿瘤大小、分期以及病变位置可能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受限于样本量少,且为回顾性研究,统计学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倚,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