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轧制变形对304不锈钢退火孪晶界及晶粒尺寸的影响
2020-06-08张晓宇夏培培郭晓僵
张晓宇,钟 军,赵 军,夏培培,郭晓僵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河北 廊坊 056000;2.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056000)
304奥氏体不锈钢属于低层错能面心立方结构材料,由于奥氏体组织在一定变形条件下容易诱发马氏体相变,使得钢的塑性和韧性发生明显变化[1-3]。304不锈钢作为核电站关键零部件服役过程面临着晶间腐蚀,而晶界是影响304不锈钢晶间腐蚀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4]。
1984年,Watanabe提出了增加某一类具有低∑CSL(coincidence site lattice)重位点阵晶界(也称特殊晶界)来改善与晶界相关性能的思想[5],此类思想后来发展为晶界工程。采用晶界工程提高材料耐晶间腐蚀性能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进展,主要适用于具有中低层错能金属,增加其退火孪晶晶界∑3和二次退火孪晶界∑9、∑27一类晶界比例,来提高材料抗腐蚀、抗疲劳、抗蠕变性能[6-8]。
晶界工程采用形变热处理工艺来提高材料的特殊晶界比例,一般可分为两种[9],一为中等变形冷轧高温短时间退火,如对304不锈钢进行10%~67%轧制后进行1000℃退火5min,低∑CSL晶界比例最高达到62.5%[10];二是小变形高温长时间退火,如316L不锈钢经5%冷轧后,经高温长时间退火后,特殊晶界比例达到80%以上[11]。
本文针对304不锈钢中等变形对特殊晶界,如退火孪晶界的影响开展研究,为304不锈钢在核电领域应用做理论参考。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所用为10mm厚304不锈钢钢板,化学成分为(质量分数%):17.50Cr、8.10Ni、0.49Si、0.89Mn、0.047C、0.16Cu、0.028P以及0.0038S。材料首先在1050℃固溶30min,水淬;然后进行15%、20%、25%、30%、35%轧制变形,轧制后试样进行900℃退火2h。所得试样进行表面电解抛光,在配有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附件的Hitachi S-3400扫描电镜上完成晶界特征分布(grain boundary character distribution,GBCD)测定及晶粒尺寸统计。采用Brandon[12]判据进行重位点阵晶界判定。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轧制变形量对特殊晶界比例的影响
形变热处理是提高材料中的退火孪晶晶界比例的主要工艺方法。变形量的大小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图1为∑3晶界比例随变形量增加的变化规律。
图1 不同变形量对∑3晶界比例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变形量15%~20%,∑3晶界比例出现小幅度上升,而后随着变形量增加到30%,∑3晶界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在此变形范围内,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不利于不锈钢中退火孪晶晶界的形成。在30%变形后,变形量增加反而促进了退火孪晶晶界∑3的生成。
图2为不同变形条件下,一次退火孪晶晶界∑3,二次退火孪晶晶界∑9、∑27及总的CSL晶界比例图。
图2 不同变形量对∑CSL晶界比例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总的CSL晶界比例和∑3晶界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主要由于∑3晶界比例占总的CSL晶界80%以上。由此可知,CSL晶界中主要以一次退火孪晶晶界为主。二次退火孪晶晶界∑9、∑27随着变形量增加变化幅度不大,都低于0.05,并且∑9与∑27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Randle[13]提出“∑3再激发模型”,∑3+∑9→∑27,∑27晶界比例更大程度取决于∑9的晶界比例。因此,两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9+27)/∑3比率可以表征∑3晶界产生∑9和∑27的能力。图3为∑(9+27)/∑3比率随变形量增加变化规律。
图3 ∑(9+27)/∑3比率随变形量变化规律
如图3中所示,20%变形量经900℃退火2h,具有较高的∑(9+27)/∑3比率,达到了0.096。而后增大变形量,∑(9+27)/∑3比率迅速降低。35%量虽然有较高的∑3晶界比例,但∑9、∑27晶界比例却较低。表明变形量增加不利于二次退火孪晶晶界∑9和∑27的形成。
2.2 轧制变形量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图4所示为不同变形量热处理后的平均晶粒尺寸。
图4 不同变形量对平均晶粒尺寸的影响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15%~30%范围内,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平均晶粒尺寸在减少。合金随着变形量增加,经热处理后,基体内再结晶形核点增加,晶粒发生细化。然而,变形量为35%时,平均晶粒尺寸却在增大,这可能在于此变形条件下,合金具有较高的变形存储能,经热处理后,材料发生再结晶并且晶粒长大。
对比变形量为25%和35%,两者晶粒尺寸相近,但∑3晶界比例却相差较大。这可能在于再结晶晶粒细化并不利于退火孪晶∑3的形成。反而在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中容易产生退火孪晶晶界。依据Kumar[14]提出应变诱导晶界迁移理论,在晶粒长大过程中,大角度晶界迁移会产生退火孪晶晶界。
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可知,Randle等[13]提出∑3再激发会产生高比例的∑9,∑27。而在35%条件下,虽然具有了高比例的∑3,但并未产生高比例的∑9、∑27。根据方晓英等人研究结果[15],这取决于∑3晶界的共格与非共格,非共格∑3晶界具有较高的晶界能,可以进行迁移活动,共格∑3晶界能量低,不容易迁移。说明非共格∑3晶界是特殊晶界提高的关键因素。
2.3 轧制变形量对微观组织影响
图5为不同变形条件下的EBSD图,图中灰色细线代表退火孪晶晶界,黑色实线代表一般大角度晶界。黑色区域代表奥氏体,白色区域代表马氏体,灰色区域为扫描的盲点。
图5可以看出,晶粒内部存在大量平直共格退火孪晶晶界。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晶粒增多,晶粒细化,晶粒组织不均匀。变形量为25%时,如图5c、图5h基体出现部分马氏体组织,但所占比例较小,仅为0.012,并不影响晶界组织分布。基体以奥氏体组织为主,经轧制热处理后出现再结晶细化组织和长大的晶粒组织,这是由于变形不均匀导致的。就特殊晶界而言,在15%和20%变形量试样中,基体组织中以平直退火孪晶为主,也可以明显看出弯曲态的非共格孪晶晶界,如图5a、图5b箭头所示。之后的变形试样中,很难观察到非共格孪晶晶界。这也解释了特殊晶界比例在15%和20%试样中具有较高比例的原因。然而所测试样中极少观察到∑9、∑27晶界,从图2数据中可以看出,主要是这两类特殊晶界比例较低。
图5 不同变形条件下900℃退火2h晶界特征分布图及相图
3 结论
304不锈钢经过15%~35%冷轧变形后,经900℃热处理2h晶界特征分布及晶粒微观组织变化规律如下。
(1)低∑CSL晶界以∑3退火孪晶晶界为主,二次退火∑9与∑27晶界变化规律保持一致;
(2)当变形量小于30%,随着变形量增加,基体出现再结晶晶粒,晶粒组织细化,特殊晶界比例逐步降低,不利于二次退火孪晶晶界∑9、∑27的产生;
(3)当变形量为35%时,合金经退火处理后出现再结晶晶粒,晶粒尺寸增大,∑3晶界比例增加,但也不利于∑9、∑27比例生成。
(4)特殊晶界比例较高试样形成原因可能在于非共格∑3晶界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