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策略
2020-06-07俞王毛
俞王毛
摘 要: 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根据文本特征和学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散文类课文中具有代表性。在深入解读文本、如实分析学情、精准定位目标之后,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散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散文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最多的文类,教好散文,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散文教学经常困扰教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所谓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1](61)。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选择是有路径可寻的。语文文本教学内容的开发,受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目标、情境的共同影响[2](108-111)。以上因素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有大有小、有显有隐,其中最重要且能具体分析的是文本、学生、目标因素,大致说来,在选择和开发散文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根据文本特征和学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文章文笔优美,富有情味,在散文类课文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以这篇课文为例,具体分析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文本
李海林指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有两种价值,一种是作为普通文章的原生价值,一种是作为学习对象和材料的教学价值。前者体现在使人获得信息上,后者体现在使人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上[3]。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规范优美,情感真挚动人,文脉自然流畅。阅读这些文章,能够获取各种信息,得到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文章的原生价值由此实现。阅读这些文章,学习者还能够从文本中学习语言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文章的教学价值得到实现。在教学行为发生之前,教师需要对散文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对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做出细致的判断和评估,以便从中选择教学内容。
《祖父的园子》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在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篇记事散文处理。这是因为《呼兰河传》以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切入叙事,给读者一种感觉:文中叙述的是一个天真儿童的真实见闻和感受。课文主要内容是园中风景和片段式日常生活事件,抒情意味浓郁,散文的文体特征尤其明显。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回忆的作品,德国汉学家顾彬指出,贯穿整部作品的“红线”是“回忆的力量”[4](225),这回忆有时淡如烟,有时浓如酒,有时忧伤,有时喜悦。《祖父的园子》是其中色彩最明丽、感情最浓烈的部分。这里有萧红儿童时期十分喜爱、长大后也无法忘却的美丽景色,有疼爱她、耐心待她的慈祥的祖父,有充满趣味的童年游戏。这篇课文的教学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萧红独具风格的语言,充分体认萧红投注在这些景、人、事中的感情。
那么,《祖父的园子》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课文虽然是长篇的节选,但结构是自足的,情感表达也很充分,我们可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感悟课文的情感内涵。课文前三段写景,围绕“美”组织文字,笔致细腻充满感情。开头一句是叙述,但抒情意味浓厚,表达了作为园子小主人的“我”的满足与自豪。接下来是对园子里最吸引小孩的景物的描写。在作者笔下,蝴蝶好看,蜜蜂可爱,大榆树会呼叫、会冒烟、会发光,整个园子明晃晃,新鲜漂亮。作者将园子写得如此热闹繁华,新奇有趣,写出了“我”面对美丽景物的惊奇体验,也写出了“我”对长于斯、游于斯的园子的深深喜爱。
第四段至倒数第二段,有叙事,有写景,围绕爱与自由展开。叙写“我”与祖父在园子里相处情景的几段文字,洋溢着动人的温情。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感受到祖父对“我”的慈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体认到“我”的轻松快乐与自由自在。后面几段写景的文字写法十分独特,与前文的客观写实不同,这里用的是主观写意的筆法。在主观感觉的统摄下,园子自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无拘无束,生气勃勃。“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两个“特别”,强调园子的广阔明朗。“花开了”几句,写出园子里生命充盈的诗意。“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愿意……就……”等句,表现了园子里生命的自然率性。“天空蓝悠悠的”两段,描写蓝天的高与远,白云的低与近,营造出“人与天地在一起”[5](62)的梦幻般的意境。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悟出“我”的自由感,因为这美丽而自由的景象,是“我”的心发现的,“我”的眼看到的,是“我”内心世界的外化。
课文最后一段更是神来之笔,寥寥数语写出“我”惬意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映照出“我”心灵的自由。玩累了就睡,多么率性,“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多么随意。这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只有在祖父的呵护下才能拥有,只有在美丽、广阔的天地中才能实现。这一段是文章的结尾处,它通过对“我”在园子里安然而睡的情景的描写,将美、爱、自由内在地关联起来,将“我”对祖父的信赖、“我”的悠然自适和对园子的归属感揭示出来,课文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
二、准确把握学情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目标和归属的,无论是设计教学目标,还是设计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学生因素,准确把握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否则,“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学习和理解之所以产生的前提和条件”[6](20)。散文教学的学情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散文学习经验;二是分析学生与该篇散文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兴趣、认知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文本,选择合宜的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较多写景、记人、叙事的散文,具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五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多篇散文,其中《落花生》《桂花雨》《月迹》等篇都是表现童年生活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祖父的园子》之前,对书写童年生活的散文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祖父的园子》的大意,初步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但难以细腻而准确地体认文章的情味和作者的感受。具体学情如下:
第一,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了解文章大意,但受生活经历所限,大部分学生没见过狗尾巴草,不认识榆树,不知道倭瓜是南瓜的别称。
第二,学生在阅读前三段时,能够了解课文描写了园子里的哪些昆虫,能够感知园子的整体特征,但难以理解一些特殊的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如“样样都有”一句通过夸张的语气所传达的欢喜与满足,描写榆树的句子所传达的对神奇有趣的事物的关注与喜爱。在阅读描写祖孙相处情景的文字时,能够对不同事件进行归纳,能够感受祖父对“我”的宽容和慈爱,以及“我”的自由快乐,但难以在祖父的爱与“我”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之间建立关联,而且容易忽略“祖父干什么,我就(也)干什么”的句式所表达的“我”对祖父的依恋。第十六段至第十九段的主观写意手法不常见,学生阅读时会有陌生感,难以理解这种手法在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对于这几段中的典型句式“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愿意……就……”中蕴含的意味,如果不加以点拨,学生不一定能真正领会。最后一段从写景转到记事,学生可能觉得突兀,或者觉得可有可无,对其在表现情感方面的作用难以理解。
第三,受年龄、学习经历所限,对于散文学习方法,学生拥有一定的经验,但没有形成较牢固的认知,也不一定能够自觉地迁移到本篇课文的阅读中。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要确定教学内容,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一篇散文的教学目标如何设置?概而言之,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由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分解而来的,这些目标由高到低依次为: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其中,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专门提出散文的教学目标,但有总体的阅读要求,同样适用于散文的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精神世界。另外,不同学段还有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单元目标是编者意图的体现,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一般会在单元导语中加以说明。单篇散文的教学目标,要在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统领下,根据文本特征和学情特征框定。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如下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7](13)。该单元安排的课文有《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除《古诗三首》之外,都是散文,单元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三篇散文中,《祖父的园子》排在最前面,而且是唯一的精读课文。因此,这篇散文还有教学散文阅读方法的功能和任务。根据《祖父的园子》的文本特征,结合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可以为这篇课文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感受“我”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感受“我”的自由和快乐。感受“我”和祖父之间的亲情,体会“我”的自由快乐与祖父的慈爱、宽容的关系。
(2)了解课文后面几段主观写意的手法及表达作用,从对太阳、天空、白云等的诗意描写中体会“我”的浪漫情怀,从“愿意……就……”这种特殊句式中感受园子里万物自然率性的生长方式,体认“我”的自由心境。
(3)掌握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等方式,体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目标,分别指向《祖父的园子》的文本内容、语言艺术、阅读方法。
四、确定教學内容
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我们已经准确把握了《祖父的园子》的文本特征及教学任务,接下来,就应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呈现哪些材料。
理解《祖父的园子》的文本内容,就是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写这些景物、人物、事件。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圈点勾画重要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园子里的风景及“我”与祖父相处的情形,体会“我”心情的愉快和心灵的自由。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适时地呈现萧红的生平及《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同时,可以通过出示图片、展示实物、语言阐释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倭瓜、狗尾巴草等乡村事物的认知。
理解和赏析《祖父的园子》的语言艺术,就是对文章用词造句的特征的把握。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独特的表现手法,体会这些手法所传达的情感意蕴。例如,充满童趣的叠词,“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等拙朴而有味的句式,儿童视角和童真语气。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语言艺术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变换词语、仿写句式等,指导学生借助这些方法深入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精妙之处。
阅读方法的学习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或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或由学生在学习中自行领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习本文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如概括主要信息、品味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等等。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教师要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文本解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内容概括为如下几点:(1)萧红的童年生活和《呼兰河传》的创作情况;(2)补充学生的乡村生活经验;(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关注“样样都有”“胖乎乎”等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词句,感受“我”对园子的感情;(4)品读“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等特殊句式,品读课文后面几段使用的主观写意的手法,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5)归纳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
上文展示了确定《祖父的园子》教学内容的过程和方法,事实上,这样的过程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这一篇课文,还适用于这一类课文。也就是说,在为一般散文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同样需要深入解读文本,如实分析学情、精准定位目标等。在实际教学中,还应一并考虑教师的学识和眼界、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以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科学而有效。
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是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诚如王荣生所说,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8](18)。提高散文教学内容选择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是语文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熟记并理解语文新课标的内容,提高散文文本解读能力和学情分析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名课研习、教学反思,真正掌握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切实提高散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学习,2008(6).
[4]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6]田良臣,王聚元,张春华.高中语文新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M].长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名称: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策略研究”,编号:19YB273。